韩孟汶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四川绵阳 621000)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韩孟汶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四川绵阳 621000)
语文,弥漫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语文,是离不开生活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反复强调是希望通过这样方式使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同样重视。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希望我们的教师进一步关注语文和生活的关系,并且能够在教学中强化这种联系,将语文和学生的学生进行连接,让语文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任何一堂课都是在一定场景中、教师设计情景下进行的,任何一堂课都以教师的语言作为基点,以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作为重点,以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作业终点。因此,教师的语言,一定的情景,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布置的作业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几大要素。本章力图从课堂本身来探索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语文 生活化 策略
前苏联语文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经这样说过: 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教学。[1]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
语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工具,不仅仅是语文,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之上的。 而作为一名教师的语言素养如何就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特别是语文这样一门人文学科,教师的语言素养就显得愈加重要。对于对一些思想的理解,叶旭寥寥数语就能让我们的学生心领神会,也可能洋洋千言,滔滔不绝,但是我们的学生却终不得要领。 究其原因,使我们的语言,让学生无法理解,脱离了生活,脱了学生的生活范围。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学生的层次和理解能力,尽量使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如果能用最通俗的、最浅显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思想,那么便达到了语言的最高境界。
一字多音,一词多意。语文内容是作者情感的外化。而要将抽象化的语文用简明的语言使学生形象的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很难胜任的。因此,教师的生活化语言是引导学生理解语文、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语文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实质上是在不断的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学生的生活体验又能让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解读语文的内容。学生的生活经历越丰富,对语文学习内容的解读就会越多样,越深刻。而语文的学习也同样能够增加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科学研究也表明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因此,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提供这样思维环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相似,知识背景接近的,并且还能是学生产生一定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解决。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讲《我的空中楼阁》[2]。这篇美文语言非常优美,但是很多学生对于文中的描述总是觉得有些混乱,我通过ppt,在幻灯片中用画面表示出了,每一段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学生看完了之后再读了一遍课文,便对文章的脉络把握非常的非常的清晰。
在学习苏轼“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之时,便让那些离开家乡在外地求学的或者有着这样的经历的学生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要理解“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这样变化复杂的情感的时候边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经历中是否也有着同样的经历。这样学生便能深刻的体悟到作者的情感,并能纳入自己的体验之中。
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的情景可以使学生将学习和生活建立联系,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不会产生陌生感,并能更容易理解,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学生能够用生活的角度思考语文,用语文的眼光去发现生活的问题,从生活中探究语文的规律,主动运用语文知识来分析生活现象,并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因此,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将语文中抽象的问题提取出来放置在形象的的生活背景下。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看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一样大,我们的问题设计不能只局限于书本,应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了解的,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我们也必须考虑学生的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理解能力和具体的学习状况出发。所设计的问题一定是能通过学生的探究,讨论,分析能够完成的问题。不能设计超出学生实际水平的偏难怪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浪费了时间,学生也很难理解。
吕叔湘先生认为: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第一是正确,第二是熟练,而这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因此一定的课后作业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学生将课堂上的语文在生活中去寻找原型,去实践,并最终形成一种能力,语文教学才算是成功。恰当的安排课后作业可以让课后作业成为我们课堂的有益的延伸。
传统的教学中,课后作业总是逃不过抄、背、仿。而很少能让学生去身体力行的体验自己学到的东西,很少布置自由的作业,都是“命题作业”。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提出也意味着我们的作业布置也必须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语文的原型,在生活发现语文的问题,在语文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在作业中写入自己的体验。因此我们布置的作业应该有一定的自由性的作业。
在教学实践中,我布置给自己学生作业都很少有限制,比如作文,我会限定一定的字数作为最低的下限,但是不限定体裁形式和内容。这样子学生会写自己最愿意写的东西,这样的作文就不会是仿写,不会只是虚有其表,慢慢的学生会潜意识的将生活和语文紧密的联系起来,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会主动的从生活中,经验中来寻找相似的场景或情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语文,是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1]朱红范; 《“语文教学生活化”之我见 》 新课程(教师版)2005/02
[2]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年级第一册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