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之义与路径选择

2016-03-04 08:57:29强晓华王守恒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价值观道德

强晓华 王守恒

(1.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2.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之义与路径选择

强晓华1王守恒2

(1.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2.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社会转型期,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培养青少年道德自律的必然要求。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复杂矛盾,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与方式,支持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锻炼活动。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Abstract:To guide teenagers to establish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eenagers is related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nation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which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during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and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eenagers’social development,and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cultivating teenagers’moral self-discipline.In the face of the complex contradictions during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and to guide teenagers to establish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actual effect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must be improved;the environment and methods of family education should be optimized,and teenagers’participation in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needs to be supported.

Key words:Teenagers;Socialist core values;Path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社会的发展,有赖于文明的推动;一个人的进步,需要文化的哺育。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在青少年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和提出,既是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特别是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当前社会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灵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因此,我们必须选择和建构有效的引导路径和策略,来推动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一)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时期,一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社会转型的方向不可逆转的是现代社会的出现,现代市场经济生活得以展开的基本要素在于市场普遍性主体的确立,这一普遍性主体确立所带来的在政治观念、文化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方面的转变是空前的。因此,社会转型期要求核心价值观也必须完成转型,以避免社会动荡和付出太大代价。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各种矛盾交集凸显、多种社会思潮涌动、多元价值观出现、多种信仰并存,所以社会转型期的观念矛盾要求有一个新型的核心价值观协调和化解。而在社会转型期,核心价值观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其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才能逐渐社会化大众化,最终达到完备,并真正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价值标准。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特征等从孩童状态转变为成人状态的时期,这一时期对于青少年极具挑战性,需要个体适应社会、家庭、自身、以及同伴群体的各种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社会价值观的形成。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青少年还要经历着升学、就业等制度性的转变,这些让青少年充满着躁动和焦虑,这就需要用主流道德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帮助青少年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青少年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而又有特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是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富有理想,热情奔放,发挥着聪明才智,身心都在迅速成长。比起儿童时期青少年的思想比较敏感,有时比儿童和成年人更容易产生变革现实的愿望。然而青少年也容易走另一个“极端”,品德不良往往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比例较高;诸如车祸、溺水、斗殴等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也在这个时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从青少年时期开始逐年增高,青春期是精神疾病发病的高峰阶段之一。[1]总之,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面貌很不稳定,且可塑性大,这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定的时期。国外有学者将青少年期比作一把双刃剑,它潜藏着无数的社会问题,但整个青春期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人们可以创造的环境可以使大多数青少年不带创伤地度过这一时期,并认为年轻人具有很大的顺应力,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这是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时期。[2]青少年期的生理、认知和情感发展变化的特点,也决定着这一时期的社会性发展,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确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极为迅猛的发展变化,这势必会影响到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与确立。而且,随着青少年时期发展任务的完成,青少年则开始倾向于以一个成人的姿态去迎接新生活的挑战,因此,青少年时期是个人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时期。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取向,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尊重他人、学会合作的现代内涵,所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对于弥补青少年群体的素质缺陷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3]

(三)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青少年道德自律的必然要求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他律道德)以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为特征,即儿童不能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单方面地崇拜成人;儿童通过两种机制达到第二阶段(自律道德),以相互尊敬为特点的平等的同伴交往,去中心化认知能力的增长。[4]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个体伦理道德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道德发展迅速,是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的道德社会化是青少年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社会化对于青少年和社会来说,都是必需的。道德社会化是青少年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得以确立,个人的德性品质得以形成和完善,实现了从一个生物人向正常的社会人的转变;对于社会来说,只有当每个社会的成员一起行动共同支持、维护这个社会的时候,这个社会才会生存下去。青少年的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是一种以自律为形式来调节行为的道德,包括认同道德规范、明晰道德关系、形成道德人格,特别是在高中阶段,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性更高,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对人们的道德约束力的弱化,道德自由的半径扩大,其结果就是社会道德从他律性强制向自律性的转化。自律的前提是自由,自律是自主的深化。人类精神的主体性是人类道德的第一要义,没有意志的自主与自由,也就没有道德存在的本体。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道德主体的自主意识凸显,而道德自律精神却相对薄弱。自律精神的形成也就是在人们的心中形成自觉的道德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内心的道德立法,来调节道德主体的道德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自律精神的培育,是现代道德精神的深化。[5]因此,有学者认为,“作为道德的本质属性,自律是道德主体的自我主宰、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是个体道德能力的反映。道德自律能帮助人们达成价值共识,形成和把握核心价值观;道德自律内蕴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之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6]

二、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和把握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掌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改进与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强调“德育为先”,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实效,很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德育的实施脱离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发展的实际,也脱离了现实的生活实际。在学校德育制度方面,我国的学校德育制度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强调政府行为的同时,却存在着自上而下行政指令性太强的问题。另外,学校德育制度的稳定性不够,内容混沌,表现在分类教育的有序性和总内容的无序性矛盾,比如时而突出政治教育,忽视道德教育,造成德育的“泛政治化”;时而又出现“淡化”政治教育,造成政治问题道德化;时而又将心理问题“道德化”或道德问题“心理化”。[7]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课题组调查表明,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从取向特征看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所以必须针对青少年不同团体的特点施以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道德价值观教育。[8]学校教育是传递、净化和升华文化与价值观念的主要工具,因此,当前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而且更要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改进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建设的方式方法。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成效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主动习得,学校要改变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德育实施上,由道德教学转向道德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主体精神,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次,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的力量。隐性课程最早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提出,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那些价值、规范、态度和动机等的获得,是经由学校的非学术方面,暗默中、隐性中不直接地传递给学生的。校园文化形态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包括物质文化形态的、制度文化形态的和精神文化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学校与班级的传统、校风班风、人际关系、教师言行等等,都具有隐性德育功能。最后,学校还要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副产品就是社会上的道德失范和各种犯罪问题的增加,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思想在校园中的蔓延,社会中的邪恶因子和淫秽文化也在校园中传播或者通过网络向青少年进行渗透,网络上几乎每天都能出现的关于中学校园恶性“欺凌”事件的报道,也凸显了学校法制教育的薄弱。因此,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与方式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家庭教育在年轻一代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社会各界也都强调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及其在青少年素质培育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传统家庭伦理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反对对子女的溺爱,如:颜之推认为,“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颜氏家训·教子》)司马光认为,“爱子教之以义,弗纳于邪。”(《温公家范(卷三)》)。在颜之推、司马光等看来,不仅要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并且最重要的就是进行道德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家庭结构和模式也随之发生变迁,很多社会问题也在家庭中产生影响,离婚率的上升,家庭稳定性面临极大的考验,这对于子女的心理和价值观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伴随着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其教育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我国家庭教育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殊问题。另外,由于一些父母的本身素质较低,价值观扭曲,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当前,不良社会文化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可避免的,并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注入着不良的成分,而外部不良因素尚未内化为青少年心理中稳定的成分时,父母最有可能对孩子的意识选择做出正确的指导,当孩子自我约束力欠缺的时候,父母最有可能对其形成外部的约束力、控制力。因此,家庭教育是最具广泛性和基础性的教育,为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父母要不断优化家庭教育,不断寻找最佳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和环境和条件。出于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需要,作为父母要自觉地摒弃不良文化生活,比如有选择地看电视节目、上网浏览,与孩子共同阅读、进行娱乐活动,在教育孩子上遇到难题夫妻共同商量解决办法,积极优化家庭教育的环境。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潜移默化的,父母要做成为孩子的榜样,因此父母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不断优化自身素质。最具说服力的是父母自身的言行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以及其对孩子思想和行为的引领。这便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不良社会文化的“过滤”功能。[9]

(三)支持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锻炼

随着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也由于社会转型带给人众多的焦虑,人们越来越渴望内心的安宁与精神的安顿,因此各种修身养性的活动受到欢迎。适应这一需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恢复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让修身成为人生活的需求,从而让道德实践活动成为人们的自觉要求。[10]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要求,“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必须实现教育的实践性转变,通过青少年主体参与实践,在社会实践锻炼中让青少年领会道德的意义,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制约,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足,青少年难以在实际行动中形成真知,本身是非分辨能力较弱的他们在面对一些鲜活的不良现实时,往往就把学校里道德教育的影响低效殆尽了。正确牢固的人生价值观,只能在社会行动的参与中,在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因此,要让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青少年参与社会生产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使青少年在与社会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另一方面,又可以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实践中促进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11]鼓励青少年借助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各种切身感受和体验,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了解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分析状况,评判自我,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最佳职业结合点,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62.

[2][德]韦纳特.人的发展[M].易进等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9.

[3]孙抱弘.人性、国民性、日常生活、实现过程与青少年群体——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性思考[J].青年探索,2015(1):17.

[4][美]约翰·W.桑特洛克.毕生发展[M].桑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28.

[5]龚群.社会伦理十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

[6]徐萍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少年道德自律[J].学习与实践,2015(6):74.

[7]胡斌武.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17.

[8]樊浩.中国伦理道德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75.

[9]关颖.家庭教育社会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49.

[10]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73.

[11]余保华.转型期北京中学生价值观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7(4):53.

责任编辑:杨欢欢

To Guide Teenagers to Establish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What’s Its Meaning and Choice of Path

QIANG Xiao hua1WANG Shou heng2
(1.C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uzhou Anhui Province 239000 China;2.Education and Science College i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China)

1009—0673(2016)05—0030—05

D432.62

A

2016—06—28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度重点项目“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2016A0682。

强晓华(1978— ),女,安徽繁昌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王守恒(1951— )男,安徽肥东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价值观道德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02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06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32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