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兴化市周庄中心小学(225711) 季 慧
让低年级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江苏兴化市周庄中心小学(225711)季慧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乐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堂创设情境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实践活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数学课堂是师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园。因此,教师应构建充满生机、乐趣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发展,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打下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用好主题图,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不仅能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例如,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可设计“大象过生日”的童话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又符合学生爱听故事、充满幻想的特点。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如“大象家里来了哪些客人?我们来帮忙数数吧”等,很自然地带领学生进入美丽的童话故事中,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到新知识。同时,这样教学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需要统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有了统计的愿望,就会主动地分类、计数、比较。
此外,教师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中的主题图,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可以故事为素材创设情境:“猴妈妈有两只淘气的猴宝宝,每次妈妈从外面回来,猴宝宝都争着围上去要礼物,这次猴猴妈妈又给猴宝宝带回什么礼物呢?猴宝宝已经迫不及待地打开第一个盒子,瞧,是什么?(原来是一个桃子)猴宝宝可爱吃桃子了。猴妈妈要把这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宝宝,怎样分才公平?”听完故事后,学生马上热闹地讨论起来,从而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之中。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结论上,还应当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用数学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这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于是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如以教学9+5=14为例:(1)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成10根小棒?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办?最后的结果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2)5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成10根小棒?另5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办?最后的结果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3)最后摆出14根小棒,问:怎样摆才能一眼就看出有多少小棒根?(4)以上这些摆法,相同的是什么……这样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法的认识,而且在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起到了同化作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元性、灵活性,使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脱口而出。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即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自己解决,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以“奇妙的剪纸”为例,教师可先介绍中国民间文化——剪纸(又叫窗花),然后利用课件与实物投影仪展示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利用教材让学生模仿先折再剪,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作。由于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他们展示的作品是那么的丰富、漂亮,有美丽的花边、手拉手的好朋友、一连串的小人跳舞……于是,我让学生用自己的作品来装扮教室,在一双双巧手的装扮下,教室变得更美观了。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乐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责编杜华)
G623.5
A
1007-9068(2016)27-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