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海 波
(东辽县实验小学,吉林 东辽 136600)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提升小公民教育
周 海 波
(东辽县实验小学,吉林 东辽 136600)
我校倡导实施现代小公民教育,把培养“现代小公民”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近年来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使学校的小公民教育得到了品位上的提升。学校自始至终坚持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内容的实施以及教师如何适应等关键环节上有了独特的理解和做法上的积累。
一、面向生活,确定课题,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跟其他学科课程相比,没有文本类的教材是实施课程的最大瓶颈。这就为我们开好这门课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开发“教材”。当然,这“教材”指的是无字之书,即学生生活中的资源。我们把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为开好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努力把所有影响学生成长、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各种因素,以课题的形式进行整合,做到精心选择、立体开发。
经过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林林总总,涉及学生的各个方面。把这些课程资源转化为有形的教材,必须将丰富的课程资源以课题的方式给以确立,形成一个具体的课题指南,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操作。为此,我们由教导处协调各年组,对所有的选题进行筛选、整理,确定具体的课题,并把所有课题排成日程表,以便于各班操作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资源不充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尤其是这门课必须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依据现有条件,努力做到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个学期做好一个课题项目还是可行的。
二、突出主体,重在过程,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形式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主体,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得到体验,有所感悟,才是最大的收获。为此,我们在如何实施上做了一系列有效地运作。一是明确课题任务,实行一体化管理。学校统筹规划各年组的课题指南,下发到年组,使各年组对课题的内容有了基础性的把握。同时,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2个课题项目,人人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用来收集、记录活动过程、结果和体会。二是明确活动层次,体现过程中的亲历实践。我们依据各年组的课题指南,采用学校、班级、小组和个体4个层次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这4个层次中,学校起到统领的作用,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方面为主题,对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做了总体规划。同时,学校还通过典型案例作为示范,为各班级做好引路。各个班级则根据学校的总体规划中的课题指南,确定具体的实施课题。三是开辟活动基地,创设实践参与的环境。两年来,我们先后在县交警队、消防局、环卫处、烈士陵园等地创建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同时,学校根据总体规划对活动做了具体安排。开辟活动基地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积极的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必修课。
三、立足校本,研培结合,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新课程,对于老师来说,应该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校立足以校为本的教研和培训、研培结合,逐步引导使教师在实践探索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一,组织学习。在学习中提升理念。早在2002年学校确立小公民教育的课题时,通过专家的讲座,我们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一个朦胧的认识。而后,我们先后组织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培训,校长亲自讲、外请专家讲、带动大家学。为了推动学习培训,我们印发了有关的学习资料,订购了一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书籍,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理念。
第二,教研实践。在实践中摸索教法。为了培训教师,我们千方百计创设实际锻炼的环境,提供教研进修的机会,让教师在教研实践中自主创新、在自主创新中提高自己。我们积极鼓励教师自主设计课题案例,引导教师合作完成课程任务,使教师把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变成转变角色、重塑自我的过程。
第三,反思总结。在总结中探索规律。新课改非常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总结。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进行总结。我们始终把握好这样三点:一是题目要小,尤其是处于尝试、起始阶段,小题目容易操作;二是标准不能过高,只要能够实现跨学科开展活动、学生能够亲自经历就可以,要求的标准应该逐渐提高;三是参与面要广,只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才能真正达到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
“体验来自过程,认识源于实践”。小学生虽然小,对他们进行的小公民教育可不能小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的广泛参与、直接操作和亲身经历都蕴涵着一种小公民教育的内涵。东辽县实验小学倡导现代小公民教育,将“小学生”提升为“小公民”,不仅仅是一种称谓的改变,更是对教育主体认识的升华。这一认识的升华,既涵盖着广大教师对学生深厚的情感,也增强了教师为振兴中华执教的责任感。
论点精编[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6.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