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娟 葛金国
(1.常州市实验小学,江苏 常州 213002;2.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新旧《中小学生守则》的比较研究
杨文娟1葛金国2
(1.常州市实验小学,江苏 常州 213002;2.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2015年8月新学期开学前,教育部发布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的制定和出台,受到公众普遍关注,成为近年中国教育工作一大亮点。通过比较新旧版《中小学生守则》,审视二者的联系(都彰显了“社会本位”倾向,内容涵盖全面,以德育为主)和区别(在形式和篇幅上有重大变化,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在理念内容上更贴近时代与生活;重要差别是语言表达上的变化,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体现了去除烦琐形式的求实追求),体察我国《中小学生守则》在变迁中不断进步的轨迹。
[关键词]中小学生守则;新旧;异同;轨迹
早在几年前,教育部就组织对“服役”多年的2004年版《中小学生守则》进行修改。2015年8月,教育部发布新《中小学生守则》(下文将2015年新学年实施的《中小学生守则》简称新版《守则》,此前2004年的《中小学生守则》简称旧版《守则》)。从《守则》的变迁可以看出,小小《守则》,关乎众多。我们很高兴看到新版《守则》亮点多多。这些亮点说明,中国教育在一步步改善。[1]特别是笔者正在进行小学生分享品行养成的研究,此研究进程中若能通过对新、旧《守则》的比较找到新时期小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新的生长点,才是更加与时俱进的教育。本文主要通过新旧《守则》的比较寻找异同点,并在《守则》变迁中体察继承与创新的变迁轨迹。
一、从“同”上看新旧版《守则》的前后联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青少年成长和学生管理工作。从1955年第1版《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守则》公布,至今已逾一个甲子。其中,历经数次教育改革,《守则》至少5次修订(包括停废和重修使用)。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国家教委)分别于1981年、1991年、1994年发布《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04年,《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被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但此版本只是对原有版本做了细微修改,同时保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4年8月,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形成并公开征求意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15年8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生守则》(最终版只是在征求意见稿基础上做了细微格式与字词修改)。
我们首先从从“同”上看看新旧版本《守则》的前后联系。
1.新旧版《守则》的相同点体现在“社会本位”倾向上
新旧版《守则》都彰显了“社会本位”倾向。“社会本位论”强调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而无论是在新版还是旧版《守则》,都渗透了这样一种意识。《守则》中以“社会发展进步”为宗旨的条例占了绝大部分,强调的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心集体、保护自然、积极学习等都是与社会和谐、稳定、进步相联系的,而与学生个人真切关联的似乎只有“注意安全”。
2.新旧版《守则》的相同点体现在内容涵盖全面上
与国外不少学生守则相比,中国的守则是最全面的。旧版《守则》按照国家—个人—家庭—社会的顺序安排,即先从大处着手,再缩小到个人以及家庭,最后又回至大处。[2]新版《守则》,虽然在整体框架上改变了这样一个顺序安排,但在内容涵盖面上,也包括了爱国情操、文明礼仪、知法守法、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等大大小小的各方面,指导学生正确扮演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因此,新版《守则》和旧版《守则》在内容的涵盖面上,都渗透了“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要求,是全面的、共同的、一脉相承的。
3.新旧版《守则》的相同点体现在德育为主的格局上
在整个守则上,体现了中国学生守则历来的德育为主的格局,“爱党爱国爱人民”都被排在第一位,以至于不少人把它视为“专业性德育文件”,要求它体现国家对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道德行为准则。这与国外有些学生守则的学习为主格局是有所不同的。
二、从“异”上看新版《守则》的改革精神
学生守则作为制度文化,是内在内容与外在形式的有机统一。仔细比较可以发现,较之于旧版,新版《守则》求真务实,体现了彰显内容与弱化形式的努力。
1.形式和篇幅上有重大变化
2015年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在篇幅上与旧版相比有较大改动,它实际上是整合了旧版《日常行为守则》和《规范》,将共计70条、2 000多字的条例变为9条,仅282字。它以清晰明朗的总分形式呈现,分别包括:爱党爱国爱人民;好学多问肯钻研;勤劳笃行乐奉献;明礼守法讲美德;孝亲尊师善待人;诚实守信有担当;自强自律健身心;珍爱生命保安全;勤俭节约护家园。在这九个大方面后面,分别对应着相应的具体要求。新版《守则》整合旧版《守则》和《规范》,不失为一个创新且实用做法,不仅改变了旧版《守则》的口号化形象,同时以结构清晰、朗朗上口的总分形式,将宏观与微观层面的要求有效结合。
2.理念内容上更贴近时代与生活
例如,新版《守则》在“勤劳笃行乐奉献”中提出“参与社会实践,热心志愿服务”,在“明礼守法讲美德”中要求“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这些要求都密切联系当代社会,体现了与时俱进精神,对社会风气的改善也是有所助益的。
与此相关,新版《守则》最大亮点之一,在于它对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视。近些年,各类学生安全事故频发,一方面与安全意识淡薄有关,另一方面与其自救技能匮乏有关,而前者往往是更重要的原因。[3]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中小学安全教育是短板:很少有学校和教师持续向学生教授相关知识,一般都是事后打“运动战”,在主管部门要求下开展安全教育。新版《守则》单独列条“珍爱生命保安全”,在其下又有具体的“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相较于旧版简短的“珍爱生命,注意安全”,更利于警示和加强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的储备。
另外,法治意识的渗透,在新版《守则》得到强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版《守则》的改变表现在两个“存有争议”的内容:一是新增“远离毒品”,二是删除“见义勇为”。公众对此褒贬不一。就新增“远离毒品”来说,近年许多公众人物吸食毒品令广大群众唏嘘不已,国家也加大对毒品打击力度。但也有群众担忧将“远离毒品”加入《守则》反而会引发孩子们对毒品的好奇心,使一个原本与他们生活遥远的东西意外得到不良关注。就删除“见义勇为”来说,不少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弱化学生应从小树立的社会责任感,使“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现象越来越常见。但更多人认为,中小学生还未成年,危险时刻能自我保护是首要的,将“见义勇为”加入守则像要求他们一定要“见义勇为”,这样对于心智还没发育完全的学生来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频见报端的中小学生救人却不幸丧命的悲剧,便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新版《守则》强调“会自护懂求救”,而不是盲目地救他,体现了对中小学生的关爱和保护。《法制日报》更是将删去“见义勇为”的举动称为“理性的回归”。
3.重要差别是语言表达上的变化
旧版《守则》由于是纲领性的,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宏观抽象、意志高远,几乎每条都缺少操作性,稍加改动,说它是公民守则或是共产党员守则,也不为过——这也是为广大民众所诟病的。例如像“珍爱生命,注意安全,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等条,对于中学生来说还好理解,对小学生来说则生硬宏观,缺乏指导性。教育是对成长过程的指导,对于这些睁大眼睛而不知如何生活的孩子来说,需要精心引导,具体告诉他们:路该怎么走,书该怎么读,人该怎么做。[4]为此,新版《守则》删去了“高大上”语言,采取了“蹲下来说话”姿态。
比如,将旧版中的“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改为“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这样,既使《守则》不再口号化,又尊重了孩子思维方式,让他们看得懂、做得到、守得住,从而具有实践价值。
新版语言与旧版语言在格式上也有不同。旧版既有《守则》,还有《日常行为规范》,容易给人带来混乱;在体例上长短也不一,分类也不够严谨。而新版编排整齐(除第1条外),各条的分类也清晰明了。显然,新版《守则》较之旧版的《守则》加《日常行为规范》辨识度更高,音律更加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
4.体现了去除烦琐形式的求实追求
如旧版《守则》中的“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在新版《守则》中被改为由“明礼守法讲美德”统领,其下又包括“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等具体要求。仔细对比可以看出,旧版《守则》抽象空洞,很可能导致学生好高骛远;新版《守则》密切联系实际,其要求对中小学生来说看得懂、做得到。
换言之,新版《守则》剔除了旧版中“高大上”的学理性要求,代之为具体的记得牢也守得住的行为要求,这大大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教导——教师再不用向学生费力解释怎样才是做到了遵守国法校纪和社会公德,因为这些具体要求就贴在学校墙上,学生看得多了自然得到正强化,比教师一味“唠叨”效果好得多。
三、从“改”上看《守则》变迁的文化启示
任何改革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的反映,体现出某种发展规律,规则文化的变迁也不例外。《中小学生守则》是服务学校教育、规范学生行为的,它的成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事实上,在教育领域,我们常看到许多学校虽有不少规章,但大多是“做样子”的。这说明,任何规章都不是万能的,即使创设出来,它并非自动或无条件发挥作用;也说明,“管理育人”是有条件的,只有当所制定规范为大多数主体实践并成为群体行为方式时,这些制度才构成“制度文化”而具有积极意义。
也许,正因为有鉴于此,2014年8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生守则》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新发展,更具人文情怀,应该为之点赞。而社会大众通过网络积极发表看法,共同出谋划策,体现了我国教育民主的进步。网民们普遍认为其相比于旧版《守则》更加务实、更接地气、更易操作、更具指导性和时代感。显然,从我国学生《守则》尤其是从新旧版《守则》变迁中,我们不仅可看到各种影响因素,还可看到《守则》文化上的传承变革,我们应当在规则文化的思考中有所启发。
1.在理念上反映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
例如,新版《守则》中倡导的“文明绿色上网,不比吃喝穿戴”,就是针对学生沉迷网络、好攀比的不良现象提出来的。现在,小学一年级学生便可以将手机、电脑和iPad用得很“溜”;有些孩子,更是到不给玩就闹的地步。“文明绿色上网”回应了数字化的时代背景,对其提出合理要求。同时,当代人盛行攀比风,而且随着物质生活提高,学生比的不再仅仅是文具和穿戴,还包括比家里的车子、比旅游。新版《守则》直面问题,对中小学生明确提出“不比吃喝穿戴”,有利于遏制校园攀比风,这对社会风气的改善,也是有所助益的。时代在发展,旧观念不适应新时代,新时代又有新要求,这些都是修订《守则》时必须考虑的。
与此相关,守则制定工作还要反映民主参与的时代精神。《中小学生守则》的制定,不应只是教育管理者的事,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应参与进来,共同出谋划策。新版《守则》在制定过程中,在网上征集公众意见,考虑了群众的作用,更具人文情怀,是一个值得称赞的进步。
2.在原理上体现学生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
2004年教育部将《小学生守则》与《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但这种合并,又带来针对性不够的问题。小学生与中学生,在身体发育和心理上都很不同,尤其是小学生与高中生差别更大,让他们共用一份《守则》并不合理。例如,上文中我们讲到的新版《守则》删去“见义勇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删去是合理的,但对于中学生来说将其改为“见义智为”来延用更为合理。同时,新增“远离毒品”对小学生是不必要的,对于中学生却是有适用价值的。又如,在语言表达上,《守则》既要考虑中学生,又要顾全小学生,所以语言既不能太成熟,又不能太幼稚化。而年纪越小的学生,需要具体的行为指令,不能给出笼统的规则——否则,会使他们在行动时感到困惑。[5]其实质是,如何体现中小学生发展规律和不同思维特点。
可见,无论是从《守则》的内容还是表达来看,按学龄段分开制定更为合理。其中,《小学生守则》应侧重安全意识和健康成长,而《中学生守则》应侧重规则意识与社会责任。想用一部《守则》来指导和规范所有中小学生的行为,难度过大。这意味着,《守则》的修订,需要按照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来推敲。
3.在形式上找到适当的篇幅与语言风格
《守则》是拿来规范行为的,只有发挥了作用才有价值。旧版《守则》自2004年颁布,运用11年之久,实效并不理想。旧版《守则》各条所涉内容虽全,但即使学生将它背得烂熟,在实际中还是会在“做什么”以及“如何做”上感到迷茫。之所以被质疑,很大原因就是操作性太差——条条高尚、字字正确,更多的是抽象的政策宣示。与此对应,新版《守则》在弱化爱祖国、爱科学、爱学习等纯口号式宣示后,加入具有指导性的要求,更能使学生在日常践行并形成习惯。新版《守则》九方面具体要求,具有鲜明针对性,便于实际工作开展:不仅回应了公众对旧版《守则》的质疑,能够将具体要求尽可能地明确表述;而且解决了“守则太空”“规范太繁”的缺憾。可见,在修订《守则》时,要切记避免形式主义。
显然,发布的《守则》毕竟只是文件,如果简单将它粘到校园墙壁上就置之不理,那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是不可能实现的。学校要有效实现精神引领,首先要引起学生对《守则》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学校的人文关怀——切勿让学生认为《守则》是条条框框,是对他们的捆绑。要让《守则》“活”起来,真正起到引领作用,教师要将其与学生日常活动结合,如通过少先队活动,让学生参观工厂、农村、天文馆,瞻仰烈士墓、访问干休所等,培养他们的爱劳动、爱科学、爱英雄之情,感受生活的幸福。这样,学生的知情意行各方面才易于调动,从而潜移默化形成正确道德观。
[参 考 文 献]
[1] 孙茵,王芳梅,葛金国.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三大亮点:在规则中学习规则的文化思考[J].中华少年,2016(2):274-275.
[2] 王晓慧.从中美《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看教育观念的差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4):48-50.
[3] 程艳梅.符合年龄特点才更有指导性:看《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的新变化[DB/OL].[2015-12-25].http://www.516cnan.com/665/forum.php?nod=viewthread &ctid=25730.
[4] 郑丹娜.让《守则》成为学生的“行为指南”[J].人民教育,2013(22):35.
[5] 张礼霞.常规教育当从小处、实处切入:中西方《小学生守则》比较研究给我们的启示[J].江苏教育,2009(2):40-42.
[责任编辑:陈学涛]
[收稿日期]2015-12-27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HA120246)。
[作者简介]杨文娟(1967-),女,江苏常州人,硕士,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校长,江苏省小学品德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葛金国(1963-),男,江苏南通人,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6-0020-04
德育探索[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