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龙
【摘要】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现代数学要求我们以数学的眼光看待我们生存的世界,用数学手段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语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努力做到跟生活接轨,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改善学生的思维,让数学生活化植入每名学生心里.
【关键词】 改善思维;走进生活
知识是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总结出的一般规律,而我们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 如果教者只是纯粹的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应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我们作为老师,要善于改善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像这把熊熊的烈火活跃起来,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真正的会学习,爱学习. 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点燃这个火把呢?我们都知道,儿童的大脑正处于发育期,他们对于新奇的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在生活中遇到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数学同生活结合起来,让数学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他们的潜意识里去接受这样一种思想:生活里处处都有数学,学好数学是一项本领,学习数学是好玩的.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学语言生活化
孩子们在接触一门学科时,首先接触到的是老师在教授这门课时运用的语言,而不是内容. 有时候,孩子们会因为老师口头语言的幽默风趣,或者老师肢体语言的丰富多变而去接受内容枯燥的课程. 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自身知识修养上下工夫,还要求在语言表达能力上下工夫.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如何使这些抽象的知识体系,更加形象的被同学们理解和吸纳,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 所以,在教授数学时,就要求老师可以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在不影响所授知识的前提下,对课本上那些书面语言进行修饰、加工,从而转化成生动活泼、易于被孩子们接受的口头语言.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现在在教材的编写上,很多已经采用小故事的方式来阐述数学例题,作为老师,我们更应不断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不断完善教材,使之更加贴近学生们的生活.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同学们在学习课本知识时,可以主动联系实际,并且可以在课堂上列举更好的事例来解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时候还可以举办小的pk活动,比比哪名同学的事例更加易于让人理解,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这样做,可以在不自觉中培养同学们发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可以让同学们在竞赛中提高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老师在讲授一门课程时,所运用的方法是重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教授的内容在同学们心目中留下的印象的深刻程度. 在数学教学时,最有效果的授课方法现在归结起来有三种,分别为:情景结合法、游戏法、实践法. 下面分别具体说明这三种方法的优势所在.
情景结合法,即将课本上的知识同日常生活中的情景相结合,从而达到使同学们犹如身临其境的效果,加深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期末复习起来无压力. 例如在教学“8的分成”时,就可以这样设计:“中午放学回到家,你发现妈妈买了8个苹果,如果现在妈妈要将这8个苹果分给你和妹妹,那么有几种分法呢?”
游戏法,即将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跟游戏相结合,使同学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增加了同学们学习数学时的趣味感,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最小公倍数”时,可以这样设计:
老师:“现在从第一个人开始报数,并把自己报的数记下来”.
学生:“1,2,3,4…”.
老师:“好,现在请刚刚报的是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学生中报的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站了起来)
老师:“好,刚刚站起来的同学请坐下,接下来请报的是4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刚刚站起来的同学坐下,所报数是4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老师:“不知道有没有细心地同学发现,刚刚有好几个人站了两次,下面请这几个人依次来说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上述游戏,使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了关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实践法,即老师可以安排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学生们的动手、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们可以通过课程实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测量知识时,可以这样设计:“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现在手里拿的课本有多长呢?大家可以先猜一猜,并把自己猜的数据写到本子上,然后再用尺子量一量,看看自己猜的数据是否准确,然后跟周围的小朋友比比,看谁猜得更准确些”.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由此看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的教学资源也往往来自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教会学生们数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们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并且认识到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就能够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只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才能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和老师在数学授课上的双赢,从而使数学走进生活不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张素萍.让数学回归生活[J].辽宁教育,2011年05期.
[2]樊素新.数学教学应与生活紧密结合[J].新课程(小学),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