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立萍
(吉林省洮南市第四小学 吉林洮南 137100)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郑立萍
(吉林省洮南市第四小学 吉林洮南 137100)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宰体,在课堂上想要想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生动活泼的发展,就必学让学生思维得以自由,长期以来学生的思维受经验主义的束缚,不能自主流动,缺少自由思维就缺少创新萌芽,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还要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创新精神才能在自由意识的土壤中得意孕育和发展。
知识和思维关系极为密切,思维活动的进程就是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我们在强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时绝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一般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广阔的想象空间里感受到意境美,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而这一空间一旦形成,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会迸发出来,例如讲《清清的溪水》时,我为导课而创设情境,我首先在版面上画一幅简笔画,有清清的溪水,茂密的森林,漂亮的房子,同时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下你想象中兔子的家,比老师画的小兔子的家还漂亮吗?同学们一听很兴奋,立刻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想象的画面中的景物,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创欲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品质。
思维从问题开始,只有教师设计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思维和问题恰当的加深,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一个巧妙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讲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的景色,作者第二次去看鸟的天堂着重描写群鸟纷纷飞的热闹场面,只描写一只画眉鸟的飞、叫,对其他没有描写,在此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除书中描写的,你能描述其他鸟有哪些活动吗?用口头表达出来,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是可以完成的,如:忽然从树上飞来一只穿着漂亮外衣的黄鹂鸟落在一枝树杈上,用嘴梳理着羽毛,仿佛在于我们比美呢等等,这些学生用创造思维解决了这个问题。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知识是在思考中增长的,在疑问中更新和创造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大胆设想,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标新立异的去思维,不是唯命是从,人云亦云。另外,教师应有意安排创新环节、鼓励创见。如在教学作文时,教师可以鼓励教学猎奇、标新,写出新思想、新时代的气息、新风尚,不落俗套,不老调重弹,只要学生大脑已有的信息是正确的重新组合,学生有进一步的创造,就应给予鼓励,给予尊重,因此,教师因热情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保护孩子发想问题,质疑问难,创造和求异思维的积极性,让孩子们的思维在课堂上随意流动。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才有了落脚之地。
思维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在阅读过程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进行思维能力培育,阅读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尝试过程中,注意做到两个结合:即学生思维特点与教材特点相结合,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以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例,我根据教学特点,针对学生思维存在缺陷,着重培养学生的条理性、严密性。《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甚至连敌人讲话的声音都听得见。”这段话写出了志愿军战士潜伏的地点离敌人很近,在初步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我抓出他们之间的联系,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我先出示三个句子:……看见铁丝网和胸墙。……看见地堡和火力点。……连敌人讲话都能听得见。然后提问:这三句句子叙述顺序可否随意颠倒?在学生明确这三句话是递进关系,一层更近一层地讲明战士们离敌人很近,之后,我让学生填写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再圈出书中使用的关联词,读一读,让学生领会这三个句子一环扣一环,也帮助学生理解了“不但……还……甚至……”这组关联词。为了揣摩用词,伸直句意,在教学过程中我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语言训练,培养思维的严密性。《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这两句话中寻求找异,发现“才”与表示时间的名词所处的位置真好相反,我引导学生试着讲“半个钟头”与“才”调换位置进行比较(即:a、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b、烈火在他身上才烧了半个多钟头就熄灭了),发现表现的意思截然不同,前者表示时间长,后者表现时间段。这样让学生积极动脑再比较,一方面能学生感受到词序用法的规律,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运用词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另一方面由词语的揣摩能激发想象,牵动情思,使语言和思维得到同步发展。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学生随着语言的发展,思维也会得到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的综合能力,跟好的促进他们学习。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状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创造思维也容易被激活,因此课堂上适当开展讨论,让学生处在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给思维拆上彩色的双翼。比如说在讲《司马光》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如果你遇到小朋友掉进大缸里,你还有什么办法救小朋友?这时,学生们兴致很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然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找一台抽水机把水抽干,小朋友就不会淹死了。”
有的说:“找一根粗的绳子扔进缸里让缸里的小朋友抓住绳子往上爬。”有的说:“几个小朋友一起推缸,缸倒了,小朋友就得救了。”还有的说:“赶快找一个梯子,把它放进小缸里,让那个小朋友一级一级爬上来……”当然,学生想出来的办法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作为小学生,能感想敢说,勇于求异,思维的独特性已经被激发出来了。
小学生天真活泼,特别爱动,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尤其对生动形象的游戏、表演很感兴趣。根据这个特点,语文课上,把游戏表演引入课堂,能给予儿童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从而进一步调动的思维的积极性,比如说像《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会摇尾巴的狼》《乌鸦喝水》等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性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教师适时提问:“为很么要这样表演?“他们演得好吗?”“你们认为那些需要改进?”这样将游戏表演与课文的语言文字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的发展依赖于思维发展,没有思维的发展就没有人的发展。学生思维实践活动是学生主体得以发展的基础,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促进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