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瑜
(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一幼儿园 内蒙古乌海 016000)
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孙 瑜
(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一幼儿园 内蒙古乌海 016000)
在幼儿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现象。作为我们教师是要敷衍了事随便应付一下,还是把被告的孩子训斥一顿呢?我认为这两种方法都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甚至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行为,在幼儿园教育中显得十分重要,老师不可等闲视之,应引起重视。
幼儿 教师 告状行为
我是一名从事幼教工作刚满一年的年轻教师,在这期间,我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很普遍,例如,“老师,他推我了。”“老师,她不跟我玩儿了。”这些现象引发了我对此问题的关注。通过调查,我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际工作者都对此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1]
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种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2]
幼儿告状行为如此常见,那么幼儿告状的类型究竟有哪些?产生这种告状的原因又是什么?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在工作中观察,我总结出如下几点:
1.“求赏类”告状
案例一:户外活动回到教室,小朋友们洗完手依次坐回座位上,这时马寅圃小朋友跟我说:“老师,你看李耘赫不好好坐,老是挪小椅子,我就能好好坐着他就不能。”
简析:“求赏”心理是幼儿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即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案例中这个孩子是想通过告状来表现自己“我坐的很好,我的坐姿很规范”,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得到一些肯定的评价,能够给予自己表扬。[3]
2.“检举类”告状
案例二:一日区域角活动,建构区的小朋友们根据当天的活动要求要搭建“小桥”,可是刘睿文小朋友却在那里搭建“喜洋洋城堡”,梁嘉琪见状就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们都盖桥,就刘睿文在那盖城堡。”
简析:这种告状往往是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向老师告状是基于他人某种"不当"行为。让老师的"裁决"来调节自己的判断标准,由于这种心理产生告状行为的幼儿在幼儿园中也很常见。[4]
3.“辩解类”告状
案例三:晨间活动时,孩子们都在玩儿插塑玩具。代智丞小朋友来的早,所以他已经有许多玩具了。可他却把对面王进美的玩具抢过来占为己有,当王进美哭嚷着向他要时,他一拳打在了王进美的头上。我见状急忙走上前去,他看见我走过来,却先告状说:“是她先她抢我玩具的。”
简析:这是怕老师责怪自己而进行辩解的告状。多数幼儿会以自我为中心,在做错事情以后又害怕老师的责怪,于是乎就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试图推卸责任或者逃避批评和惩罚。
4.“维护规则类”告状
案例四:一次课间操站队时,白格根小朋友违反了 “按大小个儿站队”的规则,好几个小朋友都跑来向我告状:“老师,白格根那么高还要站在第一个。”
简析:这类告状是幼儿发生频率最高的告状行为之一,因为在幼儿园里有一些规定孩子们很容易忘记、忽视,当幼儿发现其他同伴的做法不符合老师提出的要求或者自己认同的价值规范发生改变时,告状行为也就随之产生。有时甚至都来不及看一下老师在哪里就已经开始告状了。
5.“同情心驱使类”告状
案例五:乔子涵和呼静萱是好朋友,一次户外活动时,我们班的“淘气包”郭宸昱直追着呼静萱要揪她的辫子,吓得呼静萱大哭起来。这时乔子涵马上跑来向我告状:“老师你看郭宸昱欺负呼静萱,老揪她的辫子。”
简析:看到自己的同伴受到别人欺负时,这时幼儿会非常仗义得向老师告状。此时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道德观念,产生同情心和正义感,并第一时间向老师报告情况。
6.“寻求帮助类”告状
案例六:一次美术活动时,杨靖小朋友向我告状:“孙老师,史宸昊抢我的橡皮不给我,我没用的了。”
简析:这是幼儿为了求得教师公正解决纠纷或请求教师保护自己而产生的告状行为。老师是孩子在幼儿园里接触最多的成人,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一旦被别人欺负或受到他人的伤害时,就寻求老师的保护,希望通过老师得到安慰和同情,这也是幼儿一遇到困难就向教师告状的原因。
以上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了分类和简析,这些告状现象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都很常见。幼儿告状不完全是坏事,它也是积极的表现,它反应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孩子们很在意老师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在幼儿的眼里,老师是最受崇拜的、是最可信赖的,只有老师才是最公正的法官。所以,作为幼儿启蒙者,我们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1.重视幼儿的告状行为,对幼儿的告状持欢迎态度。
幼儿爱告状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特有的现象,是他们认识社会的一种表现。遇到了,别不耐烦,微笑会让自己与幼儿都得到放松,要耐心指导,尽量帮助。只要教师能重视,并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指导,相信幼儿心理品质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2.认真倾听幼儿的告状,要“对症下药”。
遇到了应耐心倾听,细致、全面的了解幼儿争吵、告状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
以下列举个别告状类型进行分析:
(1)“求赏类”告状:这是为了让教师关注到自己,通过揭发他人的不当之处而得到老师对自己的表扬和肯定。故老师不宜鼓励这种行为,应客观的对待问题,做到不偏不倚。
(2)“同情心驱使类”告状:这是幼儿道德意识发展的表现,教师应视之为一种可喜的现象,并应及时加以肯定、鼓励,然后认真予以引导,与孩子共商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3.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告状行为。
组织幼儿观看视频、听故事等,有目的得引导幼儿评价其中的各种行为,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也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增强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减少幼儿告状行为。
4.通过同伴间的交往,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幼儿告状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不能很好的分享同一件物品而产生的。培养幼儿懂得分享,必定会减少告状次数,教师要尽量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和启发幼儿参与活动时互相交流、协商,引导幼儿学会分享、懂得分享,学会用商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告状,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爱告状的孩子总不乏可爱之处,如:关心他人、有正义感等等。不管因什么原因而告状,教师都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应付,在了解情况后,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为孩子日后成为“社会的人”和“健康的人”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1]陶华琴.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学期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2]杨翠美.刘晶波. 5~7岁幼儿告状行为策略分析 [期刊论文]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年第10期.
[3]郑名.李春丽.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4]彭呈军.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