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无奈

2016-03-03 16:37张珂征
关键词:刺秦王刺秦舞阳

张珂征

(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高二33班 山东 277600)

剖析《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无奈

张珂征

(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高二33班 山东 277600)

在对秦朝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更多的学者更加倾向于研究反抗秦帝暴政,并且也对当时扶危济贫的人物进行歌颂,当然,对于秦朝历史中荆轲刺秦事件的分析也成为了史学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事件,既叹息其没有成事,也庆幸其没有成事,史学界产生了不同的评价,但是统一的思想都是感叹荆轲牺牲的悲剧以及荆轲的无奈。本文从荆轲刺杀方式选择层面、道德绑架的社会环境以及客观条件影响结构三个层面分析了《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无奈。

《荆轲刺秦王》 荆轲 无奈

一、《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刺杀方式选择过程中的无奈

对于那个时代,在临危受命后,荆轲能在短时间内想出利用图穷匕见的方式刺杀秦王,其实是具备胆魄和头脑的,但是,从现代人的视角对这整件事进行分析,其失败是必然的,荆轲只是从单方面设想了刺杀行动的流程以及结局,却没有对整个事件的发生环境以及人物设定进行综合分析,而究其原因,不仅是由于时间上的不充裕,也存在着刺杀方式选择过程的无奈[1]。其一,本身太子丹这个始作俑者的指导思想就存在很大的失误,在酝酿和密谋整件刺杀事件的过程中,太子丹的目的是挟持秦王之后要求其签订退换诸侯国领土的决定,若是这个要求得不到满足,则进行刺杀,这也就导致荆轲在进行刺杀行动的过程中,将第一选项列为了劫持,这就会直接影响到荆轲的手法和刺杀力度,也就是说,在刺杀行动中,荆轲有一丝的犹豫都会导致整个刺杀行动落败。其二,荆轲在构思刺杀方式的过程中,应该跳脱近身刺杀的固定思维,可以利用局面的混乱进行刺杀行动等,这不仅仅是荆轲本身不是刺客导致的思维结构,也是当时环境造成的[2]。

二、《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道德绑架下的无奈

从性格角度分析荆轲,存在着很多的时代背景下人物性格的无奈。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对于荆轲有比较直观的描述,荆轲是卫国人,正是由于秦朝灭卫国,才导致荆轲逃亡到燕国,在进入燕国后,由于时局动荡,荆轲并没有被当时的当政者重用,荆轲就在市井间醉酒纵欲。但是,当时的史料记载,尽管如此,荆轲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人,是大智若愚的代表。在太子丹要求其刺杀秦王时,荆轲在最初就表现出了拒绝的意思,但是在太子丹反复顿首的请求之后,并许诺要给予荆轲上卿之位,荆轲才不得已而为之。从这个不难看出,荆轲性格中的怯懦和寡断是较为明显的。甚至有一部分史学研究人员在研究战国策时发现,其中记载的荆轲并不是一个善于武学的人,甚至根本不具备杀手的潜质,在刺秦行动开始之前,由于太子的迟到,导致荆轲要和秦舞阳一起进宫,而秦舞阳本身是一个市井泼皮,在真正大阵仗下就丧失了能力。也就是说,在刺秦行动筹划过程和开始前,荆轲都面对着环境的改变,一个不是刺客的人要在特殊情况下行刺,深受道德绑架的荼毒,本就是无奈之举[3]。

三、《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基于客观因素的无奈

对于荆轲和秦舞阳之间的关系,用一句俗话形容就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从荆轲筹划刺杀方式和刺杀流程分析,荆轲是一个有深思熟虑意识的文人,并不是一介山村莽夫。在最初刺杀行动谋划的过程中,本来的计划也是要求太子丹和荆轲共同前往,从而实现刺杀行动的双保险,但是,由于太子的迟到,荆轲不得不临时搭档秦舞阳进行刺杀行动,这里就需要对秦舞阳进行介绍[4]。秦舞阳是一个典型的杀手,虽然在其12岁左右杀过人,但是,本质是一个不入流的市井混混,在他的人生里,并没有经历过多大的风浪,因此,眼界和胆识完全是井底之蛙,担当如此大的行动主脑是非常不科学的。荆轲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没有过实战经验,这也是导致见到秦王后,秦舞阳马上色变振恐的原因。作为同伴的荆轲,除了担当杀手之外,还要为秦舞阳的马脚解释,导致整个局面就陷入了被动。也就是说,若是秦舞阳本身具备较好的素质和能力,就能在实战过程中和荆轲搭档,在二人协力下,刺杀事件的走向或许会发生改变。而在荆轲刺秦故事中,是太子丹的迟到导致整个事件的走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就算荆轲有一腔报国的热情,在实际刺杀行动中,没有得力的助手,只是凭着一己之力进行刺杀,从本质上就决定了刺杀行动不会成功,加之荆轲匆匆而行,更是为整个事件和后面的失败蒙上了厚重的阴影。

除此之外,另一个影响事件走向的客观因素就是秦王,在面对荆轲刺杀行动时,秦王并没有表现的过于慌乱,而是进行了大力的反抗,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秦王自引而起,绝袖”在左右侍卫提醒下,秦王拔出佩剑进行反击,有效的形成了对峙的状态,这也是导致整个荆轲刺秦行动失败的原因,而这对于荆轲来说,是对手太强和同伴太弱的无奈,也注定了荆轲刺秦不会成功[5]。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荆轲刺秦来说,是荆轲自身的无奈,也有环境影响下的无奈,究其原因,并不完全由于荆轲剑术不精以及性格弱势,事态发展也是导致荆轲刺秦行动失败的原因,荆轲在刺秦行动中始终处于被动,不仅被道德绑架,也被环境和客观因素绑架,使得整个人的角色定位发生了严重的倒置,在对其人格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处于精忠报国的想法是值得称颂的,但是过于莽撞的行为和作战方案是不可取的。正如司马迁对荆轲的评价,荆轲刺秦行动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其立意都十分明显,名垂后世的是一曲慷慨悲歌,也激励着后世义无反顾的为国家利益而战。

[1] 吴志玮,赵彦.从历史角度解读影片《荆轲刺秦王》中的刺客和赵女[J].电影文学,2013,15(12):73-74.

[2] 刘丽文,谢筠.至上的王权对正常人性的异化--电影《荆轲刺秦王》中秦王赢政形象意义[J].现代传播,2014,29(06):65-69.

[3] 孙立红.一问激起千层浪,荆轲刺秦有说头--《荆轲刺秦王》教学札记[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5,37(02):137-138.

[4] 陈玉海.荆轲刺秦悲壮古今——《荆轲刺秦王》之荆轲悲剧形象赏析[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3,15(09):50-51.

[5] 刘秋娟,张昊.纵横家的刺客之路——论《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性格悲剧[J].语文知识,2015,13(01):31-33.

猜你喜欢
刺秦王刺秦舞阳
月光下的舞阳河
河南舞阳铁矿田铁山庙组矿层下盘地质体成因
代表助力脱贫攻坚的舞阳“四重”
荆轲刺秦王意义的崩溃与重建
忠于原文是解读文本的前提
荆轲刺秦王
中外历史中的“刺杀”故事
从三个动词看《战国策》用字的准确
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图像探讨
樱桃橘子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