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明富
高考审题策略例话*
□费明富
摘要:考试能力,除了阅读、写作基本功外,还包括审题能力。为了考试实施的有效性,题干一般要具有四种功能,即暗示或启发“有效区间”“思维走势”“构件特点”“语言形式”等答题四要素的基本功能。确定了阅读有效区间,阅读能力才有用武之地;而明确“思维走势”“构件特点”“语言形式”等,考生的表达能力才能有效。语文教师,要在高考之前,有意选用高考真题,引导学生快速从题干中获取这些基本信息。
关键词:有效区间;思维走势;构件特点;语言形式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课题“课标精神、高考视角和选修教材的交融性应用研究”(JCJYB150115086)阶段性成果。
题干是对考生作答的限制与要求,同时也是对考生的提示与启发。据此,引导学生洞明题干的基本功能,从中获得答题的基本凭借,是教师考前训练学生的基本任务。
我们要借助题干中的关键字词,去由少到多发现涉题的全部有效文字区间。
1.(2015年全国课标卷甲)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2.(2015年全国课标卷甲)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2014年江苏高考)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6分)
第1题题干的关键在“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我们就要根据这一关键词语,利用跳读的方法,迅速找到这三次写流泪的具体语句,再利用逆势回读的方法,明确每一语句出现的特定背景,这才等于审明白涉及该题的有效阅读区间。如此确定范围,我们的阅读能力才有用武之地。第2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之一是“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这一关键词语,对有些考生来说,还显陌生。其实“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即朱东润是怎样看待传记文学的,或者是朱东润关于传记文学的基本观点(如对外国传记只能有选择地吸收,因为外国传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这一特色并不突出)。关键词之二是“如何形成”。而“如何形成”,即朱东润传记文学观形成的背景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原因促成他那样看待传记文学。如此审题,才能有意去寻找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再借助传记文学观这一“垫步”,去寻找其传记文学观形成的原因或背景。文学观把握失当,那文学观形成的原因或背景的把握自然失去依托。如此说来,这第2题的审题难度自然大于第1题,因为“流泪”的细节更加直观,而文学观及其产生的背景则显得抽象而难辨。所以第2题成为考生得分率较低的试题,其中的原因或许就出在这审题上。
高考涉及人数众多,动辄几十万甚而几百万,信度是其严格的追求,公正是其不懈的努力。要保证公正信度,就必须保证考生答题的思维走势具有绝对的一致性。然而一致性的保证,还需要考生的理解、配合。其实,考生借助既有高考真题和相关模拟试题的前期演练,与高考试题会达成一种“默契”。但是部分考生常常在形成默契方面显得稍微有些“迟缓”,这才有了教师以这样的文字加以提醒的必要。
4.(2015年全国课标卷甲)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5.(2015年浙江高考)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2分)
6.(2015年全国课标卷乙)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这里的三道试题,都要分析形象,但是三者对答题思维走势的要求是不同的。第4题要求分析性格特征,第5题要求分析形象特点。分析形象特点,自然少不了分析性格特征,如人物性格的“怪异”。但是若只是分析性格特征,则无疑会窄化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答案显现出明显的片面性,甚而答题人也会因此陷入作答的困境——像“老丑”“邋遢”这样的词语我们或许就不会去想。至于像第6题这样的题干,无疑显得“随意”些。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审第4、5题的经验,对其进行折中处理,即首先要见其性格特征,若觉得有效答案“单薄”,就必须适度外延而至形象的其他方面。
高考试题要确保具有可操作性,这注定试题的切入角度的有限性,即问题要小,便于考生思考作答。于是,就会出现一道试题多个问题的现象。考生在审题时,倘若不能辨明问题的个数,给以全面观照,给以有序安排,结果自然“糟糕”。
7.(2015年全国课标卷甲)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8.(2014年全国课标卷甲)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9.(2015年安徽高考)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7题是由两个问题组成:一个问题是小说采用了哪两条线索,一个问题是采用两条线索有什么效果。第8题,与此类似,它也是两问:一问作品怎样叙述故事,一问这样叙述的好处。第9题是一道探究题,答案构件从“两个不同角度”看,应包含两个;但是这两个是哪两个,却需要考生自己洞明与选择。结构、情感、思想、人物、场景、情节等多个角度都可以选择,考生要选择自己体会最多最深的角度。因为你在这角度上,相对而言,最有发言权。
这三道题中的问题,从题干上似乎容易发现。而像上述第2题,乍看是一个问题,实际是两个问题,即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什么?其传记文学观形成的背景是什么?不明确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也就无由回答。前者为隐性的,即不需要考生将其写在答题卷上;后者是显性的,必须书写。但隐性的不回答,或者不能准确全面回答,那么显性的问题也因此得不到充分的回答。类似的试题再如:
10.(2015年全国课标卷乙)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该题涉及的问题有六个:⑴老汪有着怎样的性情气质?⑵孔乙己有着怎样的性情气质?⑶二者在性情气质上有何共同之处?⑷老汪精神困境出现的根源是什么?⑸孔乙己精神困境出现的根源又是什么?⑹二人精神困境出现的根源有何不同?⑴⑵⑷⑸处于隐形状态,但是考生必须直面,否则⑶⑹就无法作答。
总体说来,简述题的语言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应尽量避免使用描述性语言。在相对讲究概括性的前提下,我们还要注意作答的语言形式。
11.(2015年安徽高考)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6分)
12.(2014年北京高考)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3分)
13.(2015年安徽高考)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3分)
第11题要求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语言形式最好选用关键词,正如高考提供的参考答案那样: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灵活聪慧、新潮时尚。第12题,要求用一句话“简要表达”,答案也要概括,好如给“废墟”下一个定义。第13题,虽然只是要求用“简洁的文字”,而根据“态度”的特点,该题也最好选用关键词作答,即抵触——感动——欣赏。这样的试题,书写量少,但是思维量却大,作答时最好不要简单从事,敷衍塞责,而要深入思考文意,严格选择作答词语。这类试题,只是众多类型试题中的部分;更多试题对作答语言形式的要求则相对复杂,既要概括还要分析。如上述第4题,分析马兰花的性格特征,就要用关键词概括其不同的性格侧面,并且对每一性格侧面得以体现的场景或细节进行分析,以求印证关键词。答案如下:
⑴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⑵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及借款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⑶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考生认真研究一下高考试题题干拟定的特点,研究一下高考试题问答之间的关系,明确审题的基本方法,注意审题的一些技巧,相信会考出好成绩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
[责编华雨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