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五步法——“在朗读声中自学诗歌”微课程案例

2016-03-03 13:54:51唐华凤
学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朗读自学诗歌

□唐华凤



诗歌教学五步法——“在朗读声中自学诗歌”微课程案例

□唐华凤

摘要:针对诗歌教学中存在忽视朗读的现状,遵循新课程改革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念,积极在诗歌教学中倡导五步教学法:备读、粗读、细读、精读、品读。通过朗读,积极引导学生揣摩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写作手法,在朗读教学中自学诗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朗读;诗歌;自学;揣摩

[项目创意]

1.开辟诗歌教学的新视角。

2.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领悟作者的情感,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项目名称]

在朗读中自学诗歌。

[参加人员]

初一(7)班全体学生,语文教师一人。

[实验对象]

七年级上册教材《在山的那边》

[主要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揣摩语言,体会情感,把握主旨。

[过程描述]

虽然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在朗读声中自学诗歌也不是毫无层次、毫无步骤地开展。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必须有层次地引导学生从朗读的正确清楚、自然流畅、传情达意开始,再逐步深入,掌握朗读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具体要求和做法如下:

一、备读——查找资料,进行知识储备

这是为朗读的开展做好准备。教师事先布置预习,由学生查找《在山的那边》的作者王家新的生活经历、主要作品、诗歌写作背景和相关资料,在小组内开展讨论,进一步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对文本的认识,做好朗读的准备工作,在小组内探讨诗歌朗读的一些基本方法,研究如何读好这首诗歌。

二、粗读——粗略朗读,解决字音障碍

学生自己粗读诗歌,把读音不准或不能理解的地方用铅笔标记出来,再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或查词典,或参看有关资料,为字词正音,并读准“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新词语,理解其义。再在四人小组中开展对读,纠正发音,主要解决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的现象。然后在小组中集体朗读,做到读音准确、清楚。

三、细读——发现问题,把握语气停顿

学生发现,一个人读这首诗歌时,流利顺畅,然而在小组内读诗时,就会磕磕碰碰,特别是碰到“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这样的长句时,停顿不一,影响了朗读的整齐效果。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讨论了很久,意见不一,最后将这一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讨论。停顿是语流中的间歇,这一方面是生理上换气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句法结构和表达的需要。但初一学生对句法结构不了解,这是初二学习的内容,我找出几个句子,轻轻地读给他们听,让他们根据老师的停顿划分节拍,然后自己读一读,加以体会。学生很快投入到紧张的讨论之中。经过引导,学生的朗读问题迎刃而解了。

让学生在扫除读音障碍的情况下,慢慢地低声吟读,悉心领会诗歌的内容、节奏、语调、重音等等,与作品达到心灵上的初步交流,形成整体感知。这主要通过小组集体朗读的形式开展,由于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一样,语感不同,对诗歌的理解也存在差别,在集体朗读过程中,对诗歌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这就造成了朗读的障碍,在小组的集体朗读中撞出了问题的火花。有的学生把“哦,山那边是海吗”中的“哦”字读成阳平,而有的学生却读成入声,到底谁正确呢?学生通过查字典发现,读阳平时表半信半疑;而读入声时,则有领悟、明白、懂得之意,通过朗读诗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发现两种读音都正确。此外,他们还发现朗读诗歌可以读出许多有价值的、值得讨论的东西。

随着朗读的进行,学生又发现“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今天啊,我竟没想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人们啊,请相信”中“啊”的读音又不一样,有人读成“哇”,有人读成“哪”,又有人读成“呀”,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发挥集体的力量,解决了“啊”的变音,同时对“啊”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

四、精读——联系文本,揣摩诗歌情感

精读是在学生大体解决字、词、句及读音之后,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意,把握基本情感,探究诗歌的含义,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是以不同节奏的轻重缓急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这也是朗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老师要让学生了解并逐步掌握:情感激越时,节奏需加快、声调需昂扬;情感悲凄时,节奏需舒缓、声调需压抑。这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仔细体会,老师可稍作点拨:“诗歌的朗读要做到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这首诗分为两部分,它们朗读的节奏、语速是一样吗?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有了先前的熟读,学生对文章大体内容己经十分了解,当我提出这一问题之后,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我觉得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应节奏舒缓,语气低沉。因为作者第一次爬山之后看到的仍然是山,愿望落空,心中失望、沮丧。”接着又有一位学生发言说:“作者克服重重困难和挫折,翻越过无数座山,终于看到海,心中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内心是激动、兴奋、喜悦的,因此在这一部分,节奏要加快,声调要激昂,流露喜悦之情。”这位学生刚说完,另一学生补充道:“但在第二部分的第二小节中,朗读的节奏,比第一部分要稍快,比第二部分的第三小节要稍慢,这是两者的过渡,作者正在克服困难,然而对理想的实现却又充满信心,在读的时候既有困难又有信心。”看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深了一层,并注意将内容与情感结合起来。

五、品读——深层品析,体会诗歌艺术

诗歌的语言形象、凝炼、含蓄,如果只停留在表面肤浅的理解,显然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深山寻宝,去发现课文中的佳妙之处,诸如美的意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手法等等,这就需要品读。品读一篇文章就像是品佳肴、尝美酒、听名曲、看名画,点燃学生介入语文的热情,让学生在精神漫游的过程中尽情领略语言文字的精微与高妙,它是学生走进语文世界的通衢。品读这一活动刚开始,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就被调动起来。

“我喜欢‘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我喜欢‘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中的‘枯干’一词,理想滋润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这个词语写出了作者对理想的渴望。”

“我最喜欢最后那几句‘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话写得很有哲理,它写出了人们在实现理想后那种喜悦、兴奋、激动的心情,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雨后就是彩虹,爱拼才会赢。”

在朗读声中自学诗歌,不仅让学生一步步触摸诗歌语言,在真实的语文体验中感知诗歌内在的情感,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升了学生的朗读品质,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朗读教学牵引的是学生的眼、口、耳、心,它激发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与创造力,它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与文本、作者零距离的接触中,享受没有任何干扰与预设的诗意烂漫的语文生活。

(作者系苏州大学在职研究生,江苏省海门巿海南中学教师)

[责编吴正]

猜你喜欢
朗读自学诗歌
诗歌不除外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6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46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18:24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