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16-03-03 09:01蔡芙蓉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生物信息技术教学

蔡芙蓉

(福建省泉州现代中学)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蔡芙蓉

(福建省泉州现代中学)

生物学作为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和周围环境关系的科学,其内容丰富多样,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将其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演示可以充分地表达出教学的内容,所以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应用于生物教学有利于学科特点的体现。

生物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来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首先要求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次教师还要具备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生物学中的难点,体现生物学科的教学特点。

一、运用信息技术演示生物现象

目前绝大多数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制作课件和演示文稿,将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现象科学、客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我在讲解北师大版七下生物“肺内气体交换”的第一步“肺通气”这一知识点时,由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学生很难理解“人体吸气时,胸廓容积扩大是由于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使胸廓的横径加大;膈肌收缩,膈顶下降,使胸廓的纵径加长”。因此,我在网络上下载了多媒体动画“呼吸运动”,分别演示了人体吸气和呼气时,呼吸肌变化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通过多媒体直观地展示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主动的,积极地投入到课堂的讨论中,并亲自做“深呼吸”,切身体会吸气和呼气时,呼吸肌所处的状态。借助多媒体动画的播放,将学生无法观察到的生命现象以接近实际的情境呈现在学生眼前,使知识点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无形变为有形,由抽象难懂变为直观,使教学上难点的突破取得一定的效果。

再如,初中生物“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这一知识点,教材上是以桃花为例,限于上课时间并不是桃花盛开的季节,为了让学生能够较直观清楚地了解整个过程,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桃花各部分相应的变化,很快便理解这个过程主要跟雌蕊中子房的结构有关,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到子房各部分结构对应形成果实和种子的相应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化抽象的知识为简单易懂的知识,比单纯依靠语言的讲解效率来得高,在突破重难点方面获得较好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堂课若要精彩,就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头,那么如何进入某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呢?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情境,加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

如:我在讲“预防传染病”这一节课时,课前我播放了视频“我不想说我是只鸡”,视频中的歌词一下就把学生带到自己经历的禽流感日子里,幽默的歌词给整堂课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借此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视频中提到的是哪一种传染病?传染病可怕吗?传染病是不是不可预防?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传染病?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再如,北师大版七上生物的绪论部分是学生首次接触生物这一门课,其内容涉及整个生命世界,要引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带入生物的世界里,给学生展示生物世界的奇妙之处,如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杂交水稻、太空育种、生物与人生命的奥秘、生物与健康以及生物与环境,所有的这些内容简单用语言的叙述只会显得苍白枯燥。我在备课时利用网络收集大量的资料、图片及相关信息资料,上课时借助多媒体呈现给学生,通过互动导入新课,给学生一个了解生物世界的情境,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思维、归纳等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教学

在生物学科中,实验教学占有较大的比例,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新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但是有些实验由于操作时间较长或是结果不明显以及课堂时间的限制,很多老师会选择将多媒体技术和实验相结合,在实验课上,首先播放优质的实验操作视频来导入本节实验课,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有关该实验的目的、所需的器材、实验的过程、操作的关键点,这是比较常见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教学。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重视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农民阶级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样才能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并且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付诸实践,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几次土地革命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因此,农民死心塌地跟毛泽东干革命,再加上有先进理论的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革命终于取得胜利。

三、探究败因,综合概括

以鲁迅的文章为材料,以课堂讨论为手段,经过集体的努力,大家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了一个明确认识:脱离了对广大农民阶级的思想启蒙和动员,这是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所决定的,它天生害怕农民的彻底觉悟。同盟会章太炎的歪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就是一个铁证。这种歪论如何能发动农民?这是资产阶级本身劣根性所决定的。他们的阶级利益有与农民根本冲突的地方,所以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失败,忽视农民群众是其共同原因。而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忽视农民阶级的利益,没有农民群众的参与,任何革命都将一事无成。毛泽东断言: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质是农民战争,只有代表工农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辛亥革命后,先进的知识分子总结了晚清以来历次社会变革的经验教训,意识到中国要向现代化社会转变,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制,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彻底反对封建思想(他们相信只有国民精神的解放才会有社会的革新进化),而当务之急,要在传统文化的劣根上动手术,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的束缚。因此,中国开始了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运动,这实质上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

总结与反思:“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理论的核心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只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这一教学问题上,我利用鲁迅的文章为教学资源,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通过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历史学科中的难题,这是我在授课过程中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经过这一节课的尝试,我觉得效果还是很好的,可以一举三得。其一,从历史学科角度来说,学生可以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一个深刻的具体理解;其二,从语文学科角度来说,学生可以更透彻地理解鲁迅文章;其三,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也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当然也存在不足:如,学生表现不均衡,大部分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但也有个别学生成为“旁观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健全评价措施,注重每个环节对学生的量化评价。这种学科综合、学生合作解剖历史事件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很大好处的。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生物信息技术教学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第12话 完美生物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