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爱明(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韩爱明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颇受教师青睐的一种教学模式,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高中物理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学科,也是难点学科,那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就成为高中物理教师目前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一些看法。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由于物理学的知识具有科学性与严谨性,而且高中物理的知识点不仅繁多复杂,其内容较初中也更加深入。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都比较吃力,学生在缺乏学习兴趣与信心的基础上很难学好高中物理。而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合作与竞争的环境中能够自然而然地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从而慢慢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物理学习产生了足够的兴趣,才有足够的信心与动机去学习并钻研物理知识。物理不仅是学生要学习的一门课程,还是正确而实际的理论知识,这就使得物理课堂变得深奥,学生会觉得学习物理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从而对物理学习提不起精神与兴趣。那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在课堂上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集中学生的精神。
由于高中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与自尊心,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本领,取得更大的收获。比如,在学过了“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后,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圆周运动的原理与规律后,由于他们对知识的运用还不熟练,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分析火车转弯与汽车过拱桥时的运动与受力情况,并让得出结论的小组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由于学生对新接触的知识很陌生,若是一个人独自思考,很可能毫无头绪,但是经过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会被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并希望自己能够为小组贡献一份力量,这就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努力地寻求解题办法,进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并且,学生在学习氛围浓厚的环境中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学习潜力,对学习充满信心,在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体验后,很容易就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的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就像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就会变得比花岗岩还坚韧,这就是合作的力量。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极其重要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很多实验都是需要学生一起合作来完成的,比如,“使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这个实验,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由于实验仪器比较多,实验步骤也比较复杂,并且需要进行三次实验,若是让学生单独来完成,学生就会手忙脚乱,造成实验计算结果的不准确,而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既保证了实验过程的顺利,确保实验结果的精确性,让学生在完整有序的实验过程中体会到实验的逻辑性,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良好端正的学习态度是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基本前提,学生只有抱着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认真踏实地进行学习,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在实践中使小组成员取长补短,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承担自己的责任,端正学习态度,进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物理教材中与“机械能”有关的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尤其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得很多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了希望。那么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能只是一味地为学生讲解能量转化的过程,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探讨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热烈的讨论氛围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并端正学习态度,使其认真努力地投入到讨论之中,从而使学生对能量转化的过程有深刻的认识,并且学生在自己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将其全面掌握,并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总之,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是新课标教学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到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学有所获。因此,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冯奕.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2.
[2]王志武.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编辑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