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210000) 朱明德
别错解了“愉快教学”
——《小稻秧脱险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案例评析
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210000) 朱明德
教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辛苦的窘境使教学效果不佳。要改变这种状态,“愉快教学”不失为一种方法。进行“愉快教学”时既要标新立异,也要返璞归真;要分清主次,切忌本末倒置;要理性看待,享受开心语文课堂。
愉快教学 主次 标新立异
《小稻秧脱险记》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童话,它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杂草对小稻秧的危害以及除草剂对稻秧的成长起到的作用。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有识之士为了摆脱教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辛苦的窘境,都在艰苦探索“愉快教学”的途径,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让课堂由“死板”变“活泼”。某日,区发展中心在某校举行“探寻开心密码,开启开心旅程”的主题教研活动。活动中,某位老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课堂上,教师为了体现活动主题,以“演读”的理念安排表演,把课堂变成剧场,把讲台变成舞台。课堂上,学生不是在读书,不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是在“表演—评价—再演—再评价—再演”。在教后反思环节,该教师认为,这节课,她以表演的形式,陪着学生一起朗读、表演,让学生通过读、演、评等方法,加深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较好地体现了活动主题。但我觉得在这堂课,“愉快教学”有被异化、被曲解的现象。这也引发了我对“愉快教学”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不少人为了让课堂充满活力,变得多姿多彩,便花招迭出,出现华而不实的现象。
师:下面小组合作,谈谈杂草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生1:通过“气势汹汹”,我感觉杂草是凶恶的。
生2:书上说杂草“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我觉得杂草是蛮不讲理的。
生3:“小稻秧气得脸色蜡黄,当场就病倒了”,从这儿可以看出小稻秧是柔弱的。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能不能演好呢?我请几个同学上来表演。谁来演小稻秧?谁来演杂草?谁来读旁白?台下的同学就是观众评委,待会评一评谁演得好。
(七位“杂草”,两位“稻秧”,一位旁白被请到台上表演。)
师:你们觉得她们表演得怎么样?
生4:一个同学扮演杂草时,笑嘻嘻的,我觉得表演得不好。
生5:扮演杂草的一点也不凶,我觉得表演得也不好。
……
师:请这几个同学戴上头饰再表演一下。
(生再次表演,表演后再次点评。)
这样的教学,学生看似学得很开心,却失去了课堂的本质。教学虽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但也应继承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表演,一遍表演完后又表演第二遍,看似学生理解了小稻秧、杂草的性格,实则依然浮于表层,只抓住了零星的知识点,这样的演读教学不成功。
在学习“杂草和小稻秧抢营养”这个环节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显性的词语来体会性格,还要引导他们善于用自己的“火眼金睛”,找出文中的隐形词语体会杂草和小稻秧的性格。俗话说“不动笔不读书”,体会人物性格时,就需要边读边划边品,不漏掉任何一个关键词。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了解他们的性格后,表演自然不在话下,既做到了“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又让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所以,“愉快教学(开心课堂)”也离不开返璞归真。
在讲读结束阶段,用模拟演示的方法,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角色,有助于消化知识,加深理解。使用这种方法应抓住兴趣点,使兴趣点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为高潮的形成推波助澜。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警惕,不能过度张扬愉悦,不适当地利用学生好玩、好奇、好动的天性,用演演闹闹、唱唱跳跳、说说笑笑来代替语文学习,代替言语实践,让游戏、表演、竞赛等愉悦形式充塞或占据整个课堂,致使学习成为“快餐”。
师:就在小稻秧病倒的时候,来了一位神秘人物,他是谁呢?
生1:喷雾剂大夫。
师:喷雾剂对小稻秧有什么帮助么?
生3:喷雾剂大夫的出现能把杂草全部消灭掉。
师:你们说得都很棒,现在老师请同学们上来表演,分别饰演喷雾剂大夫、小稻秧、杂草和旁白。(学生被请上台)小观众们,此时你们是导演,是评委,看完后要结
合课文来评一评谁演得好。
(学生上台表演,师作点评。)
师:现在请小演员们戴上头饰演一演。
(生表演,结束后留在台上。)
师:你们觉得他们演得怎么样?(分三次问)“杂草”演得到位吗?“喷雾器”演得好不好?“小稻秧”呢?
生3:还没读到杂草倒下去呢,有人就提前倒下去了。
生4:应该是一个个倒下去,但是他们全都倒下去了。
生5:小稻秧高兴的样子没表现出来。
生6:杂草被喷雾器用除草剂喷洒之后,应该是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他们在表演时声音还挺大,力气很足。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现在小演员们,请你们戴上头饰,拿好道具,再来表演一遍。
(生再次表演,点评。)
第一次表演的时候,没有头饰、道具,学生表演得随意、搞笑,台下的观众“说戏”后,演员们在头饰、道具下再次表演,果然比刚才提高了不少。“演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杂草们个个耷拉着脑袋,真有点儿有气无力了。逼真的表演,确实能对理解人物性格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整节课都围绕表演展开,就会忽略对字词的学习、理解与运用。比如“纷纷”一词,虽然表演时有孩子提到,但是教师却只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没有让孩子练说,毕竟每个孩子都是有差异的,不是所有孩子对课文的字词都能了解透彻的。这样的表演形式,致使语文课远离了语文知识的积淀,远离了表达形式的习得,远离了语言文字的运用,也远离了言语实践活动。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中,我们固然不能以“填鸭式“的方式给灌输学生知识,但是也不能以表演主宰课堂。要知道,教室毕竟不是剧场,讲台毕竟不是舞台,学生毕竟不是演员,学习语文是要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不是学习表演的技艺。它需要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善于发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努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不是将语文课堂的形式变得五花八门,使语文课堂失去本来的意义。世上本无终南捷径,学海无涯,需要“乐”作舟,更需要“苦”作舟,教师要让学生能够“苦”中找“乐”,享受语文课堂。
(责编 莫彩凤)
G623.2
A
1007-9068(2016)25-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