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东县掘港小学(226400)蔡小琴
浅谈课堂教学高效提问策略
江苏如东县掘港小学(226400)蔡小琴
[摘要]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提问内容和方式的理解有所偏颇,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或过于简单,或频次太多,或过于笼统的问题。阅读教学要变顺为逆,双向互动,促进思维的双向发展;深入解读,探寻矛盾,促进思维的内在深度;匹配模块,迁移历练,促进思维的运用广度。阅读教学要借助高效提问,提升课堂效益。
[关键词]高效提问课堂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断走向文本内涵深处的有效方式,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策略。但当下的阅读教学,很多教师对提问内容和方式的理解却有所偏颇。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该如何发挥提问的价值,以顺应全新的教学需求呢?
接受心理学研究表明,生命个体总是习惯于依照惯性思维的方式对未知领域进行提问。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也喜欢从正向视角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思考。长时间运用单一的思维模式,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影响思考质量。教师不妨变换提问的思维方向,提升学生的思维活力,让学生在思维往返互通的过程中产生认知的新鲜感。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变色龙捕食的速度之快,教师在教学中先后设置了两个思维互转的问题。首先,教师引领学生初读语段,设置问题:这一段着重描写了什么?这一问题指向了语言的内容维度,引领着学生从众多的语言中去寻找逻辑集中的内容信息,为深入感知语段描写的精妙奠定了认知的基础。如果教学止步于此,学生就会在正向问题中陷入文本内容的限制中。于是,当学生感受到变色龙捕食很快后,教师在此基础上逆向而行,设置出“文本哪些语言展现了这样的特点”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浸润在反向的轨迹中,指引学生溯源而上。这样的思维与作者创作文本时意欲表达“捕食之快”的思路处于相同的节律之中,为学生对话作者,深入品味语段表达的精准性创设了较好的体悟平台。
由此可见,变顺为逆,顺逆互换,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将学生的关注力成功地聚焦于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中,保障了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深入性,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课堂中教师提问之后,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学生貌似思维速度敏捷,反应敏锐,其实这与教师提问的质量不高有着很大的关系。“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教材中很多文本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的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故意设置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的矛盾处入手展开提问,这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而且利于学生在思维探究的过程中迸发出异样的火花。
例如,《船长》一文中哈尔威船长曾经说:“谁要是抢在儿童和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作为船长,哈尔威的职责就是保护好船上的每一个生命,这其中包括了游客和船员。为什么要在最危急时刻说出“开枪打死他”这样的话呢?这不是和哈尔威自己在营救过程中的行为矛盾了吗?当教师将这样的文本矛盾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但却一下子难以解答。于是,教师引领学生思考:当轮船发生灾难时,船长的职责是什么?他这样说,对于达到目标有什么帮助?这样的设问,将学生从哈尔威对话的表层逐渐向其内心渴望达成的境况引领,从而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哈尔威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出于人道主义,要保护相对弱小的妇女和儿童;其次,借助这样的语言震慑慌乱的人群,便于控制局面,是其作为一个有经验、有智慧、有担当的船长应该做的。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发现矛盾、产生质疑,再借助问题消除矛盾、深化认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段落结构较为相似的文本,如果采用相同的提问方式,学生就会在机械重复的提问中产生厌烦心理,阅读教学自然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这些文本的特点,提出几个具有勾连性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运用同一种方式解决问题,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达成迁移的训练效果。
如《陶校长的演讲》一文就是典型的例子,陶校长的“四问”都是围绕着“问什么、为何问、怎么做”这几个维度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第一问为范例,引领学生潜入语段、深度体悟、习得方法。而其他“三问”的教学中,教师则引领学生运用所积累的阅读方法,圈画、思考,促进阅读方法的实践。而在此基础上,教师综合整篇中的“四问”,引领学生更进一步思考“问什么、为何问、怎么做”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感受到陶校长演讲中清晰的脉络,感受到其议论的条理性。
总而言之,提问之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师要找准阅读教学的突破口、把握提问的时机,让课堂教学在高质量的提问中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责编刘宇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