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610031)罗良建四川成都市龙江路小学(610041)李婷梅
如何指导写好教材内命题作文
四川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610031)罗良建
四川成都市龙江路小学(610041)李婷梅
[摘要]命题作文我们不倡导,却并不等同于不指导,更不等同于不重要。教材内命题作文,可以从“审题意,锁定范围”“寻联系,导法导情”“搭结构,规划线路”“选材料,贴近心脏”“成篇章,步步留心”五个方面着力指导。这样,使学生始终保持参与习作的热情,完成自我语言系统的建构。
[关键词]命题作文平衡指导
命题作文是制度与精神的双重产物。命题是一种不可逾越的界限,作文是一种精神的自在流淌。如何在“张”与“驰”中找到平衡,书写性灵,是命题作文的生命力所在。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命题作文在考试测评和教材中慢慢淡出,出现频率大大减少。但是,命题作文我们不倡导,却并不等同于不指导,更不等同于不重要。
目前对命题作文,学生面临三个问题:一是解题如何才不会偏题(解题问题);二是思路如何才不会被命题捆得死死的(立意问题);三是平常的材料如何才能突破因不切题而不能使用的问题(材料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教材内命题作文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命题作文多指向某一类别,依然存在可选范围。教学时,除了引导孩子趣解题目,还应把握对象的可写性。如,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我喜欢的小动物》,训练内容是“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写一写”。开课时,笔者让孩子自读题目,再说说由题目想到了什么。孩子们很快说出了许多答案:“小鸟。”“乌龟。”“小狗。”“小猫。”“熊猫。”“孔雀。”……紧接着,我让孩子评价哪些符合题意。讨论声一片、嬉笑声一片。随后,有小朋友笑着说:“熊猫和孔雀怎么会是小动物呢?”在轻松的评价中,孩子们抓住了题目的要点。我接着追问:“这么多小动物,写什么好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说:“鹦鹉。”“小鸡。”……“我家没养小动物!”有个小朋友说。我故作为难:“那怎么办呢?”小朋友献计:“查资料呗,我就没养鹦鹉。”“可以到最近的鸟市去看看。”“可以观察小蚂蚁呀!”“在小区观察野猫、小狗。”我笑了:“方法真多!对其中一点老师不太赞同——不观察,只抄资料,写出的‘可爱’是别人眼中的,不属于你。”听了这话,小朋友们认真地思考起自己的写作对象来。
命题作文,如果给出的写作训练有难度,就会附加一定要求。圈出关键词,读透要求,有助于找准写作区域。如,北师大版第五册第一单元的训练内容为“观察一个地方,写写它的变化”;提示:早晨——中午——晚上。教学时,教师通过谈话导入。
师:读读要求,你认为哪些是关键词,圈一圈。
生:“一个地方”“变化”。
师:再想一想:为什么要给后面的提示。
生:要求我们写清一个地方三个时间段的变化。
师:如果你是编者,你认为这个提示要还是不要?为什么?
生1:不要,写作的空间更大些。
生2:我不赞同这观点,因为观察一个地方的变化周期为一天,更容易把握。如果不限制,观察一个月、一年的话,这个作文要么现在不能完成,要么就是借助回忆,泛泛而谈,所以这个提示应该有。
孩子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掌声。
依据命题要求,巧设问题,孩子们在轻松的交谈中把握了题意,产生了作前激情,其效果远远超越生硬的分析。
不少教材的命题作文,总是安排在单元阅读教学之后,潜藏着阅读是写作之基的信息。如何实现阅读为写作服务的功能呢?
(一)读与议结合,在思考中呼吸
基于语用理念下的阅读活动,教师之功重在聚点、贵在导法。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其引领体现“两导”上:一是导向,教师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阅读与习作的链接点,引导学生聚焦阅读方向,将浅层阅读向纵深推进;二是导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习作方法,梳理、提炼文章的写作艺术。
1.观照单元内课文,寻找方法。还是以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训练《我喜欢的小动物》为例。我们可以从解读《小虾》《松鼠》两篇课文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
教学《小虾》时,重点关注外形描写。引导学生对下列两个句子进行比较:
A.这些小虾,有的是才长大的,有的是老的。
B.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的稍带点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虾。
学生在议一议中,领悟“抓特征,勾外形”的学习方法。
教学《松鼠》时,要引导学生重点把握行动描写。教师出示下列语段:
“它们搭窝时,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苔藓压紧、踏平。窝搭好了,还在上面加一个盖,把整个窝遮盖起来,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
让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以及表示顺序的词,分别思考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在议论中明白:抓住动作进行描写利于还原行为过程;运用表示顺序的词语,使表达更加有序。
每篇文本的教学,都要先确定一个观察点,这样有利于将方法挖深挖透,强化认知;最后,再统整习得的方法,在链接性阅读中,完善“巧抓特征写具体”的观察及写作方法。
2.观照单元间课文,习得方法。教学三年级时,我们常常要指导学生写一件事。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观照单元间课文,习得方法。如,北师大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训练内容是“解决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第五单元的习作训练内容是“写一次借书或购书经历”,第十单元的习作训练内容是“爱心小组行动,写下活动过程”。三次习作均指向写事。写事离不开写人,写人离不开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的描述。如何化繁为简,训练到位呢?这就依赖于阅读文本时的准确定标。
教学第四单元中的《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时,重点学习语言描写。要引导学生品读人物语言的相关语段,领会提示语放在不同位置的作用;品味人物语言,如“走哇,领书去”,体会短句在表达心情、凸显个性中的妙用。
教学第五单元中的《田忌赛马》一文时,要重点关注心理描写。可引导学生从“田忌觉得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马场”中,理解恰当地运用成语,能在脑海中建构起人物丰满的形象;从“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中,领悟“瞪”字对突出田忌愤怒心理的作用。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悟出要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可以运用反映心情的动词、形容词等。
教学第十单元《炮手》一文时,要重点关注神态描写。课文以“苍白”“煞白”“惨白”为主线,上挂下联,融合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层层推进。
统整本册学过的各项细节描写,设置梯度,让学生步步逼近文章中心。这样,学生在第三次写事的习作中,在细节描述、宏观布局上就有了明显变化。
3.链接课内外,发掘元素。视界决定世界。当课文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要求时,教师要将他们阅读的触角伸向课外天地。
北师大版第六册第十二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一篇《我走进了大森林》的文章,要求学生“想象你走进了大森林……”。想象,看似少了束缚,可任思绪自由飞翔。然而,森林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森林中藏着的秘密学生知之甚少。原型没有,何来驰骋?为了丰富学生认知,教学时,我以“走进森林”为线,以《美丽的大兴安岭》为引,统整《森林报》中的四个故事:《蚂蚁窝开始颤动起来》(春)、《鸟儿筑巢月》(夏)、《候鸟离家月》(秋)、《树木怎样过冬》(冬)。
在课堂上,我设置话题,引导学生分享发现。设置的话题是:
(1)我们随着《美丽的小兴安岭》《失踪的森林王国》走进了大森林。你找到了森林里的哪些秘密?
(2)你们也搜集了有关“森林”的资料,能说说自己的发现吗?(相机归类:春、夏、秋、冬)
(3)苏联作家维·比安基将自己的发现写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读一读,想一想:每个故事分别藏着森林四季的哪些秘密。
学生在自读、共读、共议中捕捉到了森林四季的足迹,在比较中发现了不同季节、不同景物的特质。这样,森林在统整阅读中“立”起来,鲜活而深刻地“长”在孩子的眼里。丰富的认知,推动了想象的车轮,一个个细腻而新奇的故事就应运而生。
万事万物悦纳于心,描摹之法烂熟于心,必能绘之以神、话之以情。这便是系统阅读,建构起的习作生命的呼与吸。
(二)读与做结合,在实践中迁移
为习作服务的读,不仅具有导法功能,还有激情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借助文本打出情感牌,让学生在实践中迁移情感。
北师大版第八册第十一单元的习作是《________一分钟》,要求学生“写写自己和时间赛跑的故事”。在教学时,我以《和时间赛跑》为引,触发学生“惜时”的情感开关。在课堂中,我将话题转化为“________一分钟”。教学片段如下。
师:回顾《和时间赛跑》一课,想想林清玄写下的哪些语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生1:“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林清玄的话给了你什么启发呢?
生1: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生2:时间一去不复返。
师:是啊,古往今来,人们都深刻地认识到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惜时如金的道理。那怎样才能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呢?今天,我们就从一分钟说起。
(播放“挑战一分钟”视频)
师:看了《一分钟挑战赛》,你有什么感受?
生:一分钟看似很短,却能做很多想象不到的事,真让人惊叹。
分别取3 g马铃薯脆片样品放入电子鼻专用顶空瓶内,采用手动顶空进样法对苹果脆片挥发性物质进行测定[15]。以干燥空气为载气,流速为300 mL/min,样品采样时间60 s,清洗时间60 s,采样间隔时间5 s,自动调零时间10 s。
师:那你们认为这是怎样的一分钟?
生1:这是了不起的一分钟。
生2:这是不可思议的一分钟。
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们敢挑战一分钟吗?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文本学习时的情感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并通过视频激起他们挑战的斗志。在挑战活动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一分钟的价值,产生“他行我也行”的情感冲动。在紧张刺激的活动中,孩子们对时间的长与短、快与慢有了深刻的体悟。情动必定辞发,所见所闻、所思所为融于笔端,这样人物在他们的笔下鲜活起来。
由读到写,始终围绕学生热衷的话题。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在活动中打开“心眼”去观察、体悟,使习作成为一次次奇妙的发现之旅,事件、人物便在笔下鲜活起来。
习作,就是用文字建房,框架决定房屋的品质。虽然,我们常常谈到“淡化结构”,但“淡化”并不代表“抹杀”。用简单的语句搭建习作的结构,有利于快速判别其构建的合理性。
搭结构,可采取“定板块——定顺序——定详略”的步骤进行。在小学习作训练体系中,出现最多的是记事类话题。记事,离不开六要素;行文板块离不开“起因、经过、结果”,这是一种常态。看起来似乎一成不变,但组合顺序却有窍门,“顺水推舟”“倒行逆施”“横插一脚”均是好办法。习作时,可依喜好或突出对象而定,再围绕题目确定详略。
北师大版第五册第八单元习作训练是“写一写在自己成长经历中的_________一件事”。教学片段如下。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件什么事?你会在横线上填一个什么词,作为习作题目?
生1:我想到的是参加“快乐童声”的事,想用“难忘的一件事”为题。
生2:我想到的是自己孵蛋的经历,想用“有趣的一件事”为题。
……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安排材料顺序?
生1:我准备采用顺水推舟法,一步一步地将事情推向高潮。
生2:我想用“倒行逆施”法,突出结果对我的重要影响。
……
师:“经过”往往由无数镜头组成。那些记忆深刻,就用上显微镜,把一个个锤在心上的音符挖出来,进行详写。不重要又不可缺少的部分一笔带过。
(学生拟定提纲)
拟定提纲,确定结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有常”中寻找“无常”。只有寻到无常,才能在常态习作中另辟蹊径,写出新意、深意。
围绕命题选材,要关注选材的适切性。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训练内容是“写一次借书或购书经历”。显然,选材的重心在于“借”或“购”的过程,在书城中喝咖啡、吃食物虽然也发生在“购”的过程中,但与立意关系不大,偏离了轨道,这样的材料就要舍弃。
大家都写“借书”或“购书”,容易出现“大众”的过程。此时,便需拓展思路,注意选材的新颖性,选取“我有你无”的材料。如,写购书,选取材料各有特色。
A生:(1)父亲让“我”随便看;(2)结账只能拿一本。
B生:(1)选《宇宙简史》,父亲说“我”看不懂;(2)选《神奇校车》,缺货。
C生:(1)快乐选书;(2)大声喧哗遭白眼。
命题作文,虽然在写作的范围上有所限制,但只要我们在选材上多花心思,也能摆脱束缚,写出新意。
如果说框架是骨骼,素材是血肉,那行文便是精神的舒展。紧扣主旨舒展性灵,需要步步留心。
如,北师大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是《我用我的眼睛……》,属半命题作文。教学时,教师先出示名言,引导学生感悟其妙用。
出示:
A.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罗丹
B.眼神里的语言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能理解。——爱献生
C.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艾青
师:读读这三句话,想想我们可用眼睛做什么。
生:我们可以用眼睛发现、说话、倾听。
师:打开思路,你还会想到更多更多。
紧接着,学生回味生活,确定主题,构建框架,选取材料。在行文中,不少学生步步紧扣“眼睛”,文章开头巧妙引出;有的文中多处点击“眼睛”;有的文尾总结升华,让“眼睛”这一心灵之灯亮起来。这样作者的情感、精神便在“眼睛”的闪烁中得以舒展。
在“审题意——寻联系——搭结构——选材料——成篇章”的行进中,教师巧设开关,打开方向的通道,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们交流、体验;学生的思维在跑正、跑偏的反复中不断地深化,在不经意中把握了破题明要求的方法。克莱恩强调,学习语言应该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的,即在不经意的学习中学会。这种不经意的学习,能使习作者始终保持参与的热情,实现自我语言系统的建构。笔者认为,不经意学习在语言学习中至关重要。在指导教材内命题作文中,我们应尽力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丢弃经意学习的理念。命题作文之所以存在,方法的指导也之所以有一席之地,正是应了中国的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充分把握命题、半命题作文提供的驰骋空间,把握“法”指导的度与巧,学生的思路就会宽广无边。这样,何愁性情不随文字飞扬?
(责编韦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