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忠
(广东警官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230)
论科尔施的哲学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纪念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科尔施诞辰130周年
卢文忠
(广东警官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230)
摘要: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科尔施哲学批判的历史背景是哲学的危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性的丧失,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虚无化和实证化的错误倾向上。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本性以及由此实现由于丧失哲学性而被阻碍和取消的革命,成为科尔施哲学批判的问题指向。要从根本上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性,发挥辩证法批判性和革命性的作用,促成革命的实现,就需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原则。根据科尔施哲学批判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践行群众路线,推进全面布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发展。
关键词: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革命
卡尔·科尔施(本文论述之卡尔·科尔施即参考文献之卡尔·柯尔施)(1886—1961年)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20世纪初从事国际共产主义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期间,科尔施曾与卢卡奇一道以自己的努力反思推动西方革命的进程,其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等一批著作中集中论述反映那个时代问题的思想观点,并致力于从哲学角度发起批判旧社会的思考和行动。正如科尔施所说:“1923年,一本关于‘理论上和实践上最重要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之间的关系’的书出版了。它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但并不否认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我们那个时代汹涌澎湃的斗争。它准备接受来自它实际上已抨击的派别的片面的和否定性的理论反响。”[1]55虽然科尔施没有专门以“哲学批判”一词来表达其批判立场和观点,但是他在哲学立场上的抗争和在哲学问题上的批驳,深刻地亮出了哲学批判的锋芒。作为西方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和理论家,面对西方社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实问题,科尔施从哲学批判的立场,以哲学批判为视域,用哲学批判作武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以哲学批判来批判哲学和批判现实,捍卫马克思主义和推动无产阶级革命。
一、哲学的危机:哲学批判的历史背景
对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而言,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努力都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紧密相关。然而,这一历史进程十分残酷。“从总体上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对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失败的哲学沉思。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前提的再思考被看成是成功政治的必要的先决条件。而且,为了获取这种再思考,西方马克思主义也乐于与‘资产阶级’哲学相周旋,对它们既批判又加以利用”[2]。科尔施就是思考这一哲学前提和创造这种先决条件的革命家,并以哲学批判作为武器来回应20世纪初无产阶级所面临的革命形势。
摆在科尔施眼下的革命形势,与俄国革命截然相反,就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之火既难以点燃也无法燎原。面对现实,科尔施以及当时的卢卡奇等人,选择了一条与马克思主要从物质经济层面寻求革命制胜之道相异的道路,即从精神文化层面来寻求革命制胜之道。对于科尔施来说,他主要从哲学这一具体的文化层面来分析革命问题,用哲学批判作为推动革命的重要武器。当然,基于不同哲学立场的哲学批判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科尔施的哲学批判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所发起的批判。“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标在于使事物的发展与改造事物的人类实践相统一,它既是唯物主义的也是辩证法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胜于其它哲学的最本质的地方”[3]38-39。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地方决定了这一哲学的强大生命力。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成为无产阶级对旧世界进行批判和革命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对现存秩序的超越性、否定性和批判性的理解,以及改变世界的实践性思维方式和行动取向。然而,正是这一点出了严重问题,科尔施的哲学批判,就是对当时这一问题的最直接的回应。正如他所说:“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长期的纯粹进化的发展时期结束了,一个新的革命斗争时代开始了。由于阶级斗争实际条件的这个变化,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了危机阶段的日益增长着的迹象。”[1]19在科尔施看来,这一危机成为科尔施哲学批判的最深刻的历史背景,激发了科尔施对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失败的哲学沉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危机,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危机,这场危机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的丧失。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的丧失,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虚无化和实证化的错误倾向上。具体来说,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虚无化,就是取消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本质联系,否认马克思主义具有哲学内容。这种虚无化的哲学立场无独有偶地出现在资产阶级和第二国际理论家身上。科尔施批判性地指出两种“互相担保”的哲学立场,“资产阶级的哲学教授们一再互相担保,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自己的哲学内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也一再互相担保,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从其本性上来讲与哲学没有任何关系”[1]4,或者简单地视其为所谓“黑格尔主义的余波”。科尔施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问题以及黑格尔哲学及其辩证法被抛弃。此外,还有第三种倾向,这种倾向企图用文化哲学等理论来为马克思主义“补充”哲学内容,其不外乎也与前两者一样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证化,就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纯粹的科学观察,被归结为某种“经济决定论”。这种观点将马克思主义视为脱离阶级政治的科学目标上的纯理论考察。科尔施指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本质上是辩证的唯物史观,最后在他们的追随者那里变成了某种非辨证的东西。对一种倾向来说,它已经变成了一种专门化的理论考察的启发式原则。对另一种倾向来说,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流动的方法论冻结成了一些关于不同的社会领域里的历史现象的因果联系的理论公式。”[1]27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非哲学的用于科学考察的实证性理论。总之,在科尔施看来,在当时马克思主义陷入了丧失哲学性的危机,哲学本性的丧失从根本上消解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内在精神。哲学危机不仅在理论层面上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破坏,而且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严重阻碍无产阶级革命的实现。
二、革命的实现:哲学批判的问题指向
作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科尔施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基本观点和精神。他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身就发起过深刻的哲学批判,“看起来好像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对哲学的批判仅仅是以一种偶然的、临时的方式进行的。事实上,他们远非忽视了这一问题,他们实际上在更深刻、更彻底的方向上发展了他们的哲学批判”[1]45。科尔施接受和使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曾经进行的哲学批判。从根本立场上看,科尔施的哲学批判并非对某个哲学观点、哲学问题的形而上学争论,也不是企图构造某种新的哲学体系的理论尝试。相反,科尔施的哲学批判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本质联系问题同资产阶级开展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斗争,致力于通过哲学批判来应对现实的革命问题。“哲学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对哲学的态度事关重大,关涉整个意识形态问题。没有意识形态准备,革命不会成功;而没有意识形态建设,无产阶级即使夺取了政权,也可能有‘灾难性的政治后果’”[4]367。
在现实中,各种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倾向就在于要取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本质联系。科尔施所要批判的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综合起来,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了一种从理论的“衰变”引向实践的停滞的否定性逻辑。具体来说,资产阶级哲学教授和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容,所采用的逻辑就是:否定黑格尔哲学→否定辩证法→否定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在科尔施看来,黑格尔哲学的历史地位很重要,而且,马克思在新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继承和超越了黑格尔哲学中极具革命性和批判性的精神要素——辩证法。正如马克思所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5]112科尔施对黑格尔哲学的强调其实是为了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黑格尔哲学那里所获得的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突出了在黑格尔辩证法中形式上已包含的批判的与革命的原则,并且在理论上与实践上以一定的形式,运用于研究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关系和无产阶级的斗争”[6]27。可见,对黑格尔哲学的否定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否定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这种哲学充满了超越现存世界的文化精神,是掌握无产阶级又为无产阶级所掌握的改变世界的重要武器。“科尔施认为,丧失了哲学性的理论必然丧失其革命的和批判的维度”[7]36。一旦哲学性遭到否定和丧失,这一理论就会蜕变为非批判性和非革命性的纯粹观念形态的哲学,变为非辨证的实证化理论。进而言之,丧失了革命和批判维度的理论,丧失了辩证法的哲学,就意味着会滑向对现存秩序即资产阶级社会的认同和改良主义的政治轨道,就不再成为指导和促成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就失去了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密切联系,其要害无非就在于取消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性。因此,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批判指向的共同点就在于:“要在西方国家再度发动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成功,马克思主义者就必须从致力于培育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着手,进而建立意识形态和文化的领导权。”[8]对于科尔施来说,只要从哲学这一意识形态领域发起批判,革除资产阶级哲学观点的扰害,就能促成革命。
革命是否得以实现的问题也是无产阶级本身的问题,因为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科尔施的哲学批判既然是为了解决革命的实现问题,其批判的意义还是为了要让无产阶级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此作为改变旧社会和解放自己的精神武器。在科尔施看来,无产阶级不仅在物质经济上受资产阶级统治,而且在精神文化上也受其支配。那么,无产阶级要实现革命,并使自身从旧社会的精神支配中解放出来,就必须成为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他们既忍受着当前‘物质的’条件,又忍受着这些条件造成的‘精神’的结果。他们只有通过彻底粉碎这些条件才能‘在思想上’和‘物质上’获得帮助。除了他们自身以外,任何人都不能或者不会向他们提供这种‘物质性的’帮助。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每一个工人最终都必须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1]113。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为工人阶级所掌握,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相结合。因此,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本性以及由此实现由于丧失哲学性而被阻碍和取消的革命,成为科尔施哲学批判的问题指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尔施把哲学批判的理论目标定位于总体的重建。
三、总体的重建:哲学批判的理论目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危机、哲学性的丧失、辩证法的否定、革命的取消,在更深层意义上而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性原则的破坏。在科尔施看来,总体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范畴,反映了一种哲学与革命、理论与实践、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的现实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深刻体现,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原则。“把握了社会现实总体的科学社会主义应该对所有这些形式进行革命的社会批判。这些形式必须连同经济的、法律的和政治的社会结构一起并同时像这些东西一样在理论上被批判,在实践中被消灭”[1]54。可以说,科尔施的哲学批判所要批判的最深层的哲学问题(同时也是现实问题)就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丧失所被破坏的总体性原则。它反映在现实问题层面上,就是革命的理论与革命的实践相脱离,消弭了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作用,最终否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性。
因此,要从根本上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性,发挥辩证法批判性和革命性的作用,促成革命的实现,就需要重建总体性原则。这一总体性原则实质上就是从整体性、系统性的意义和维度上来把握社会历史进程和革命运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正如科尔施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把社会发展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把社会革命作为活的整体来把握和实践的理论”[1]22-23。但是,资产阶级和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虚无化和实证化倾向严重地破坏了这种总体性原则。对于科尔施而言,对总体的重建,需要“消灭哲学”以及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相结合。
第一,“消灭哲学”并非科尔施的首创,而是科尔施从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中所继承的一种批判性立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9]8马克思“消灭哲学”的观点所表达的是要让哲学与无产阶级相结合转化为批判性的物质力量,并通过这种物质力量来摧毁旧哲学所赖以生存的物质现实基础,从而消灭旧哲学。在科尔施看来,对马克思来说,“全部哲学等同于资产阶级哲学”[1]15。因此,消灭哲学,实质上就是对资产阶级哲学进行批判性的扬弃。科尔施所进行的哲学批判,同样是要消灭现实中的旧哲学尤其是种种歪曲和搞混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立场,消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虚无化和实证化的错误观点和倾向,也就是消灭非总体性原则的旧哲学。
第二,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相结合。科尔施哲学批判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哲学批判并非仅仅是一种理论批判,而是一种将理论上的哲学批判与实践上的阶级革命相结合的总体性批判。“应当由作为工人阶级的哲学的革命的唯物辩证法去同这种意识进行斗争。只有当整个现存社会和它的经济基础在实践上完全被推翻、这种意识在理论上全部被取消和被废除的时候,这一斗争才会结束。‘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消灭哲学’”[1]54。可见,科尔施认为在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对资产阶级社会发起哲学批判,而且这种理论的批判只有与实践的批判和对现存社会的革命相结合才能实现。消灭哲学必须与无产阶级掌握革命的哲学相结合,必须在消灭现实社会的物质基础的过程中才能做到。这种对理论与实践、哲学与阶级、意识形态斗争与物质基础变革等各方面在整体性、系统性上的强调,都是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所具有的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总体性原则。“柯尔施立论的基础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因此,在他的批判中,无论是哲学与革命的关系,还是意识与现实的关系,都反映了他对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反思。通过批判,他强调的是革命理论、意识形态批判之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10]225。当然,也许正是由于过于强调这种精神层面的重要性,才导致“理论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危险,反而有可能在革命进程中削弱“实践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现实性。
四、哲学的掌握:哲学批判的当代价值
科尔施的哲学批判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克服哲学危机、实现阶级革命、重建总体性原则的一种积极回应和尝试,对20世纪初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当今时代,尽管历史条件与科尔施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尽管其思想观念有或多或少的缺陷,但是科尔施哲学批判中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性和哲学维度的强调和突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在马克思主义仍然面临各种思潮和倾向挑战和斗争的环境中,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有着诸多契合之处。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义,对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第一,明确基本性质,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地位。“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哲学是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11]174-175。在当下,人们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理论结构,将哲学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其基础性就体现在为马克思主义确立最根本的和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本身就具有而且应该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内涵,这是深化改革开放所不可或缺的内在文化气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12]67。既然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在思想上精神上就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科学理论和精神武器为指导。
第二,加强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11]175中国共产党人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具备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内涵和维度,就必须发扬我党学哲学、用哲学的好传统,加强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为共产党人所掌握,才能发挥改变世界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作用。因此,共产党人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立场,培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使之成为一种促进思想解放、自我完善并与各种错误思想倾向进行斗争的精神武器。
第三,践行群众路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群众。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9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科学理论,作为一种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哲学,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在实践中转变为改变自己命运和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对此,共产党人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自己的头脑,还必须践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发挥批判性和革命性的作用,促进社会的改革和自身的解放。
第四,推进全面布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应坚持理论与实践、全局与局部辩证统一的总体性原则。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闪烁着辩证思维的光辉:整体上说,‘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每个‘全面’也都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1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的过程”[13]。因此,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坚持用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来理解社会历史进程,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整体推进中取得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德]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刘文旋.论作为哲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J].哲学研究,2015,(7):12-17.
[3] GARAUDYR. Marx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London: Collins, 1969.
[4]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德]卡尔·柯尔施.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M].熊子云,翁廷真,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7]衣俊卿.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8]王成华,张沙沙.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3):27-3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王钰鑫.“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意蕴与展望——兼谈坚持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J].思想教育研究,2015,(8):34-38.
(责任编辑:蔡宇宏)
收稿日期:2016-03-26;收修日期:2016-05-12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13CMK01)
作者简介:卢文忠(1985—),男,广东广州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B51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6)04-0016-05
On the Philosophical Critique of Korsch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In Commemoration of the 130 Anniversary of the Korsch's Birth
LU Wenzho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Guangdong Police College, Guangzhou 510230, China)
Abstract:The background of philosophical critique of an early western Marxist Korsch was the crisis of philosophy, namely the loss of philosophical nature of Marxism, which embodied in wrong inclination of nihility and positivism of Marxism. Recovering philosophical nature of Marxism as well as realizing revolution blocked and cancelled by the loss of philosophical nature was the main problem for Korsch to solve. It was essential to reconstruct the general principle in order to recover philosophical nature of Marxism, play critical and revolutionary role of dialectics and contribute to the realization of revolution.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philosophical critique of Korsch lies in mastering Marxist philosophy, including clearing basic properties and establishing the basis by Marxist philosophy, strengthening theoretical study and making peoples armed with the mind of Marxist philosophy, practicing the mass line and grasping the masses with Marxist philosophy, promoting overall layout and guiding development by Marxist philosophy.
Key words:Korsch; Marxism; philosophical critique; r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