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泗洪县实验小学(223900) 江 云
例谈学生数感培养的实现路径
江苏泗洪县实验小学(223900) 江云
数感就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从小培养学生数感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及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概念教学、运算教学、实践操作入手,有效培养学生数感。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数感 培养 实现路径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数感”对于师生来说已经成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说它熟悉,是因为学生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说它陌生,是因为学生对这个数学名词并没有多么深刻的理解。什么是数感?课程标准对其定义为“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利于学生对数的意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有一个基本的感悟,对学好数学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学生数感的培养应该从何入手呢?
提起概念教学,许多学生的认识就是枯燥无味。其实也不尽然。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所学概念本身的规律特点,铺路搭桥,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下获得真实的感受与体验,真正经历从枯燥到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与意义,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设置问题:“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半,每个人分得这个月饼的多少?”让学生初步感知二分之一是多少。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同时,不仅帮助学生深化了所学知识,而且学生的数感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提升。
由此可见,在学生数感的培养方面,教师要使其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所有环节中。在概念教学方面,教师也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枯燥、机械学习概念的惯例,时刻注重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运算教学占据着很大比例,而运算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具体的运算法则密不可分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算法,使学生在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中有效培养数感。
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以“321×27”为例,许多学生只是知道按照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法则来进行计算,而对于计算结果的大小估值一无所感,这是由于学生欠缺数感造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不妨让学生采取先估算再计算的方法,当学生的计算结果与估算值有明显出入时,可以让学生采取演算的方式来验证,如此一来,从估算到计算,再到演算,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主要以数的基本运算为基础,让学生进行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运算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计算结果范围的估算有了更近一步的感知,促进了学生数感的有效形成与发展。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与逻辑性。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单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很难使学生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更别说培养学生数感了。结合这个特点,教师可以把实践操作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数感。
如在教学“千克与克”时,根据学生所学内容的特点,教师设计了如下的实践操作活动:
1.称一称。让学生以准备好的苹果、桃子、鸡蛋为例子,分别称出一千克的苹果、桃子、鸡蛋。
2.数一数。让学生分别数一数刚才自己所称的一千克物品中,每类各有几个,并且运用除法运算把每个苹果、桃子、鸡蛋的重量计算出来。
3.掂一掂。让学生用自己的手分别掂量一下每个苹果、鸡蛋、桃子的重量,并与计算出来的结果对比。
4.猜一猜。让学生根据刚才称重的结果,以及自己的掂量,猜测一个梨、一个香蕉、一个土豆等的重量大约是多少。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称重、计算、掂量、猜测四个环节,让学生真正感知一千克的重量以及每种物品的重量是多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的亲自实践操作中,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对数的感知更深刻,并且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总之,对于学生来说,数感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概念教学中灵活渗透,在运算教学中适时运用,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有效提升,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数感培养更有效,并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责编李琪琦)
G623.5
A
1007-9068(2016)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