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问题”相伴的思考之旅

2016-03-03 22:05江苏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214000蒋娴颖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26期
关键词:周长长方形正方形

江苏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214000) 蒋娴颖 朱 莉

与“问题”相伴的思考之旅

江苏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214000) 蒋娴颖朱莉

问题提出,需要必要的环境。从真实的情境、相互的质疑、丰富的联想等都可以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可能的三个方面阐述“问题提出”的基本策略。

问题情境质疑联想

听完施乐旺老师执教的“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练习”一课,折服于施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和“简约而丰满”的教学设计。课堂中的学生看着一张普通的A4纸一变再变,听着老师一句又一句亲切的鼓励,头脑中蹦出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又发现新问题的思考之旅中,思维逐步走向深刻。本课值得认真品味和学习的地方很多,现仅就如何巧妙诱发“问题提出”这一角度,谈谈我的收获。

一、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片断1]师: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张A4纸,你们能想到什么?

生1:长方形。

师: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1:它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师:好问题。

……

师:由长方形你想到了什么图形?

生2:正方形。

超高强度钢具有较高的比强度,优良的韧性、焊接性和成形性,是航空制造业的主要结构材料,在重要航空轴承结构上大量运用,如飞机上高负荷的承载部件。随着钢结构的发展,超高强度钢的强度水平将进一步提高。[5]

师:为什么你想到了正方形?

生2: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在这张A4纸上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你有什么方法?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

课始,围绕一张普通的A4纸,学生提出了关于长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的相关问题,施老师的一句追问:“由长方形你想到了什么图形?”沟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而“看、想、算、折”帮助学生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构建了知识网络。这一环节中,学生提出的还只是一些“常规”问题,因为他们可能已经习惯了教什么就问什么,但施老师的一句“好问题”鼓励了学生。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思维逐渐“打开”,真正的问题在施老师的点拨中慢慢呈现。

二、在质疑中提出问题

[片断2]师:折出来的两个不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怎么样?

生1:一样。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受到同学们的启发,我猜想,是不是可以不用计周长算就知道这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

生2:周长是不相等的。

生3:老师,你是错的。

师:错的?我不服气。

生4:因为这两个长方形的形状不同,长和宽都变了。

师:那好,同桌两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算出它的周长,咱们用数据来说话。

当学生明确对折后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之后,施老师故意说:“受到同学们的启发,我猜想是不是可以不用计算周长就知道这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这故意的装傻充愣,让学生在争论质疑中产生了新的问题——“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相等吗?”

施老师的装傻充愣正是运用了布朗和怀特(Brownand-Walter,1983)的“否定假设法”(即what-if-not,如果它不是这样,那又可能是什么样的呢?)。看似轻描淡写的无意之举,实则是有深厚理论支撑的精心设计。

三、在联想中提出问题

[片断3]师:看了“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你有没有新的想法?新的疑问?

生:那反过来,周长相等,面积是不是相等?

师:想要知道面积是不是相等,你有什么方法?

“联想”是促进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有效策略,课中施老师一句“看了‘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你有没有新的想法?新的疑问?”让学生依据前一个学习活动中得到的经验很快联想到“那反过来,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是不是相等?”。真是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好问题。“联想”拓展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经验”提高了提出问题的深度。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施老师正是这样的一位教育者,善于激发学生走入思维深处,陪伴着学生真正走向“有‘问题’陪伴的思考之旅”。

(责编金铃)

G623.5

A

1007-9068(2016)26-005

猜你喜欢
周长长方形正方形
我爱长方形
剪正方形
周长与面积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剪拼正方形
分类数 不出错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巧替换 妙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