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莉
智慧追问提升高中生语文阅读分析能力
◎丁 莉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主要是通过问题展开的,学生阅读分析能力需要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提升。在阅读教学中,总会出现有些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回答不够具体、准确和深刻的现象,即使让他们合作探究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艺术引导,智慧追问,引导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现在提倡的课堂是教师组织与引导下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学习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升的生本课堂。但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需要老师的引导。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中就要思考哪些问题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会出现哪些偏差。如在《雷雨》中鲁侍萍的性格分析中,我们就教材上的一处鲁侍萍的表现提出这样的问题:周朴园把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给鲁侍萍,鲁侍萍为什么却慢慢撕碎支票呢?分析人物性格要通过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言行举止、表情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果学生没有从鲁侍萍的遭遇和前文的情节等方面思考,就可能得出鲁侍萍意气用事的结论。不管学生的理解出现什么样的偏差,都是他们的个性解读,我们老师首先要予以肯定。老师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分析,就需要追问——周朴园为什么给鲁侍萍五千元的支票?这样的问题,学生们都能大致理解出:是封口费,是收买的钱,是周朴园用商人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分析鲁侍萍的性格特点,学生多会得出“撕支票”表现侍萍的自尊,对周朴园的失望、憎恨,乃至与命运不公的抗争等结论。
可见,我们语文阅读课堂需要高质量的、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兴趣,更要环环相扣、逐步加深,通过追问推进学生跨过浅层阅读,进入深层阅读思考与探究中;训练思维,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刻性,获得有效的文本阅读与分析能力。
追问是将有难度的问题降级,调整学生思维的方向,更是学生互动深入开展的手段。那么,怎么有效地实施智慧追问呢?
(一)精心预设思考生成,重视智慧引导
我们听名师上课总会感觉到课堂学习氛围浓厚,重难点解决是水到渠成的。其实,上好一节优质课的关键在于以生为本,要以学生学习状况为基础。如在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教学中,通过文中三处景物描写特点及作用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人生观的变化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重难点解决要课前谋划,预设如何生成。一位年轻教师开设《我与地坛》公开课,他在第二处,即文中第五段的景物描写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快速阅读本处景物描写,分析一下分别描写了哪些对象,是怎样描写的?前一个问题难度不大,一般学生都能概括出来;后一个问题是描写方法的分析,难度较大,回答的学生只能从文中找一些重点词,答的不够精准。该老师可能课前没有意识到学生会不知道如何分析描写手法,结果课堂出现了冷场现象。这就表明教学预设不足,对高一学生而言,他们缺少景物描写的分析技巧,这个知识点是需要老师进行补充的。可将景物描写方法和技巧讲解之后,追问如“停”这个字用的比较好,好在什么地方?这段描写中用了哪些手法让小动物形象生动的呢?如此,学生还能找到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知道分析描写及效果,获得描写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二)倾听反馈追问引领,凸显智慧剖析
我们课堂教学中可以用问题贯穿课堂,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解决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而在一个问题出现后,如果学生一片茫然的话,我们老师就要通过对问题的简要分析,在常规思考路径方面做指导,或者用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或作者的情感、思想倾向去分析探究。如我在杨绛的《老王》一课教学中,主要以引导学生分析杨绛先生和老王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为主线,先让学生谈谈老王的身份以及杨绛的身份和性格品质,然后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事件,让学生知道他们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朋友关系,然后提出问题:老王把杨绛当作亲人一样,而杨绛在这层关系上缺位了,大家能够分析出来吗?我本以为学生能够结合时代背景会谈出一些,结果这个问题明显超出了学生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鉴于这种情况,我先补充了文革的时代背景,然后结合文中具体事件追问:文革期间送钱先生看病,是顶着“敌我不分”的政治风险的;仅仅是一般的朋友?学生通过背景,懂得了老王对杨绛已经不是朋友的情谊,而是把杨绛一家当作亲人。有的学生或许还认为可能停留在朋友层面上。我继续追问:老王临终前给杨绛送去“大鸡蛋”和“好香油”的钱是哪里来的呢?学生们七嘴八舌,一个个答案都被文本内容否定掉了,最后得出可能是把活命的三轮车卖了。如此,学生感受到老王对杨绛一家投入的情感与杨绛只是同情、怜悯的,貌似对等的给他钱相比,感受老王的品质与底层的光辉。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不仅要重点明确精准提问,还要能够精准预设,思考生成,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通过智慧追问,提高学生分析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丁莉 江苏省高邮中学 2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