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自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16-03-03 20:03
关键词:生态文化文化自觉

张 冉

(信阳师范学院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河南 信阳 464000)

生态文化自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张冉

(信阳师范学院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生态文化自觉是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当人们对生态文化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对生态文化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之后,就会形成生态文化自觉。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因此生态文化的自觉也就是生态价值观自觉的具体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内涵和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将生态文化自觉纳入其中。我们要增强生态文化自觉意识,并且将其与实现我们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生态保障。

关键词:生态文化;文化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20世纪90年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最先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认为,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1]197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们生活在某一种文化环境当中,对这种文化有自我感知的能力,能够认识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能够掌握文化发展的规律,还可以预测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在这一概念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派生出生态文化自觉这一复合性的概念,并将之界定为:生态文化自觉即对于生态文化的文化自觉,是对生态文化的“自知之明”,并在此基础上坚定生态文化信念,自觉参与到以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2]。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生态文化自觉是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形成、发展、价值的理性认识与科学认知。生态文化自觉开始只是一种自主意识,当人们对生态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就会主动地去探寻规律,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就会慢慢形成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态伦理道德信念和生活准则,并且可以主动地把这些准则转化为自己的生态道德行为,从而推动生态文化的建设。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态文化自觉正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一、生态文化自觉来源于生态价值观的自觉

价值观是一种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的外部标志,没有了价值观,文化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对生态文化产生的自觉,是来源于对这种文化的价值观的自觉。文化要向前不断发展,必须要具备一种能力,那就是自我思考与改进的能力,这是文化向前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每一种文化的主体,都有独立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解释自己的生活世界。

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表征,是人的生存方式,人又在这种生存方式当中不断进步、不断创造和选择更新的文化。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最初的是渔猎文明,后来发展到农耕文化,再由农耕文化逐步发展到今天的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工业文明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科学技术一方面给我们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在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工业的发展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态大劫难,在经历了大自然对人类疯狂报复的苦痛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当今人类社会物质的繁荣是建立在对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的,人类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得到更好的生活,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审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社会发展有了更高的和更清醒认识,指出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让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也标志着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那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现代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化的自觉形态,这种新的形态源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在远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混沌状态,物我不分、“天人合一”;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顺从自然;在工业时代,人们通过向自然界无限制地攫取来满足自己的生活,结果带来自然界的报复。现在人们重新定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复合的生态体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价值观。

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传统的功利思维方式不同,是一种互利性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确定为和睦与平等,人类要发展,自然也要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互利互惠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实现了自然解放和人的解放的生态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是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一种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一种有着内在平等交流的生命关系。”[3]生态文化价值观促使人类反思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在对以往的文明进步方式进行重新审视的基础上认为: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类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要与自然建立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关系中,人类能够帮助自然,也需要自然的帮助。人类认识到“我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在自然界之上;我们赖以进行交流的一切群众性机构以及生命本身,都取决于我们和生物圈之间的明智的、毕恭毕敬的相互作用”[4]47。建设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最核心的宗旨就是要让人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不间断地持续创造文明。

二、生态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那就是生态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很好地继承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态伦理,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一)生态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的国际形势面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再只是武力和经济实力的竞争,文化已经成为国力强弱的又一重要体现。国家的竞争正逐步演变成“软实力”的竞争。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之路上,要维护国家的强大地位,必须要引导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每向前迈进一步,都与整个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华民族要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定要繁荣和发展我们的文化。中国要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强国也必须要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马克思指出:意识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只有被民众认识到了,才能成其为意识。就是说社会意识和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是不可能分离的。当社会存在被大众意识到以后,就成了社会文化的对象,社会文化的主题是由真实存在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经历了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时代主题。对这些现实存在的时代主题进行深入思考以后,就会形成社会意识,这些意识就是每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念。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新。中国正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当代最伟大的实践决定了生态文化必然成为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来说,要完整总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也势必要将生态文化纳入其中。

(二)生态文化建设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一定的导向与规范作用

大力促进生态文化的研究与实践,有助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熟与完善。因为“无论是就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言,还是就国家民族未来美好发展前景而言,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发展指向;无论是作为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还是作为公民思想行为的选择标准,对生态文明的价值认同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在思想文化伦理层面,则表现为生态文化的形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今天,生态文化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和题中应有之义”[5]。对生态文明形成的价值共识,可以推进并引导和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思想宣传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努力形成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良好生态文化建设。逐步完善建设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形成广泛、持久的社会意识形态,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执政观、政绩观。加强环境文化宣传教育,建立良好的环境文化发展机制;加强媒体宣传机制,创造良好环境文化社会氛围;依靠社会力量开展环境文化建设;借鉴西方环境文化理念,加强国际环境文化交流与合作。倡导绿色消费文化,培育生态消费意识。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将生态文化自觉纳入其中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就提出:在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逐步地让全国人民都自觉地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去。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强调要将生态文明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那么,如何将生态文明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这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

(一)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

生态文化建设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我们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指导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前进发展的理论指导,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我们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来充实、完善生态文化建设,来改造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科学发展观指出人类的发展要与社会环境的发展相适应,在寻求人类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到自然环境的发展,要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发展相一致。这里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发展的全部理论精髓。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要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来指导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让大家全面地理解生态文明理论的核心。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在面对问题时,一定要遵循生态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认识,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在大力促进加紧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深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与建设。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共同理想相结合

当前,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国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实现这一理想,就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生态文明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让中国走向生态文明。要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离不开生态的均衡发展。“天人合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今天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创造出新的理论体系,来解决由于人类过度开采而带来的生态危机。全党全民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为了要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于理想的追求也是不一样的。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理想是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到后来进一步提出要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现在,我们又将这一共同理想升华,加入了要建设和谐中国的内容。最初,我们只想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现在我们盼望着能有“青山绿水”的环境。我们不仅要建设强大的中国,而且要建设美丽的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应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普通民众生态文明的认知教育,全国人民共同的生态文明意识是我们迈入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生态文明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结合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今天,时代已经发展,我们在继承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时代精神,其核心就是改革创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这两种精神都融入其中。爱国主义不单纯是要爱护人民,爱护国家的主权,也包括爱我们国家的山川河流。可正是在关爱自然这一点上,以前却体现得不够,所以,今天我们要赋予爱国主义更多的内容,在当代,关注生态,爱护环境,也应该是爱国主义的一种重要体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爱护生态,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这是爱国主义的现实体现。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集体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新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代,提倡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应该也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建设生态文明,还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只有敢想、敢拼、敢做,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才能最终实现我们的美丽中国梦。在当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自我做起、从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体现。

(四)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最根本的要求,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要兼顾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的保护,要建设生态文明,也必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在“八荣八耻”中,就有对生态道德的直接表述:以热爱祖国为荣。爱国不仅仅体现在驰骋疆场、报效祖国,它还包括为人民服务,包括让人们的生态需求得到满足;以崇尚科学为荣,这里的科学就包括生态科学和生态方面的技术;提倡辛勤劳动,那就包括要为建设生态文明付出自己的汗水与辛劳;团结互助,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还包括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遵纪守法,既包括关于保护环境的法律,也包括保护自然的规律法则。由此可以看出,保护生态与遵循社会主义荣辱观密不可分。我们应该以建设生态、保护环境为荣,以浪费资源、损害自然为耻。要深入实践社会主义生态荣辱观,社会各界都要开展生态道德方面的宣传,让环境保护法深入人心。

习近平告诉我们:生态文化要作为一种行为准则,要成为一种价值理念。我们要着力构建生态文化模式,就要积极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就要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大力开展生态文化的宣传与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社会大众的生态意识,让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科学的生态道德伦理。每个公民都要有生态品格,都应努力做一个生态公民。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时刻意识到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保持生态的平衡,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我们人类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只要我们大力建设和发展生态文化,步入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崭新时代,我们就能早日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共同理想!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顾成林.生态文明之路始于生态文化自觉[J].理论学习,2013,(6):60-62.

[3]李世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阐释[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1):36-39.

[4][美]]弗·卡普拉,查·斯普雷纳克.绿色政治: 全球的希望[M].上海: 东方出版社,1998.

[5]杜明娥.生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J].社会科学辑刊,2010,(1):44-46.

(责任编辑:蔡宇宏)

The Consciousness of Ecological Culture and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ZHANG Ran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Marxism,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Eco-cultural consciousness is a new pro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studies. When we have a certain eco-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culture-rel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we will form ecological culture consciousness. Ecological values are the core of ecological culture. Therefore, ecological culture consciousness is consciousness of the ecological values of specific performanc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core and soul of our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We want to build ecological values, enhance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bine practical actions of the whole nation to realize a common ideal to provide ecological protection for the building of a beautiful China.

Key words:ecological cultur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收稿日期:2016-03-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SK052)

作者简介:张冉(1977—),女,河南信阳人 ,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6)03-0007-04

·专题论坛:生态文化建设与公众生态意识培养·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文化自觉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