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松花”透析白、苏二人养生作品的差异性

2016-03-03 17:33○牛
现代语文 2016年13期
关键词:松花白居易苏轼

○牛 茜

由“松花”透析白、苏二人养生作品的差异性

○牛 茜

白居易、苏轼均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大家,他们也都有不少养生作品传世。本文即是选取了和松花有关的二人作品——《枕上行》与《松花歌》作为研究对象。从基本内容、写作手法、主观倾向等不同视角入手,探究白、苏二人养生作品的差异性,进而思考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

松花 养生作品 差异性 文学规律

中国古代有诸多文人骚客,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文化遗产。这其中不仅包括数量庞大,质量上乘的诗书画作,还包括他们独特又奇妙的养生之法。在唐诗中,以白居易的养生诗数量最多,最为全面。在宋代士人中,苏轼则是当之无愧的养生达人。此二人,均为中国古典大家中成功养生的典范。

松花,又名松黄,拂取似蒲黄正尔[1]。味甘,性温,无毒,主润心肺,益气,防风止血,也可以酿酒,当然也可以粉状形态药用。现代医学认为,松花粉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包括22种氨基酸、14种维生素和30多种微量元素以及大量的活性蛋白酶、核、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它活性物质。而它含有的蛋白质多以游离氨基酸的形式存在,含量超过牛奶、鸡蛋的5-7倍;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新鲜水果和蔬菜,被称为天然维生素之王[2]。事实上,在古代,先贤们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服用松黄。也许他们并不能如现代医学这样从微观上认知松花的益处,却以自己的探索力证了此物的养生功效。

本文主要以白居易和苏轼的两首有关松花的作品为研究对象,来探析这两位文人各自不同的养生法。通过对白、苏两人养生法的比较,来分析、归纳唐、宋两代文人在养生领域内的不同倾向以及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

一、基本内容的赏析

作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篇目早已名传千古,但他的很多养生诗却少有人知。事实上,这些被人鲜少关注的作品中同样蕴藏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如他的《枕上行》:

风疾侵凌临老头,血凝筋滞不调柔。甘从此后支离卧,赖是从前烂漫游。

迥思往事纷如梦,转觉余生杳若浮。浩气自能充静室,惊飚何必荡虚舟。

腹空先进松花酒,膝冷重装桂布裘。若问乐天知病否,乐天知命了无忧。[3]

据诗意可知,风疾之症侵犯降临到了这位老翁身上,致使他全身血液和筋骨都不能畅通。从此以后卧病在床,便只能怀念以前的美好出游。回想往事,又是何等的渺如梦境呢?腹中空了,可以先喝一些松花酒,膝盖凉了,可以重新穿上桂布裘。如果问这位老翁知道自己的病情不,他会因为知天命的精神而不忧愁。在诗中,白居易提到了松花酒。在明知自己病况,并且心境相对开朗的情形下,他要“先进松花酒”,还是在“腹空”的条件下,可见白居易自身是知晓松花的药用功能的。这绝非他病中借酒消愁,否则又何必“膝冷重装桂布裘”?干脆冻死算了。

无独有偶,关于松花,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有作品——《松花歌》[4]呈现:

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

槐花杏花各五钱,五斤白蜜一起捣。

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

这首仿若民谣似的作品,与苏轼其他佳作相比,既没有《水调歌头》的哲理深邃,也没有《江城子》的深情哀婉,简直是明白如话,平淡如水。但是,这首词却传达了一种客观的记叙、朴素的情怀。一斤松花,八两没有炒过的蒲黄,五钱槐花、杏花,五斤白蜜,放在一起捣碎,可以服食,也可沐浴,无论大人、小孩儿,都能延年益寿。通过这首歌谣的流传,我们可以推知早在一千多年前,苏轼就深刻认识到了松花的药用价值,并且摸索出了具体的制作、使用方法。

那么,从这两例作品,我们可知,无论白居易还是苏轼,他们都对松花的养生保健功能有着确切的认知,并且把这种相对成熟的认知反映在了自己的作品之中加以传播、推崇。但是,细读这两首作品,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突显白、苏二人不同养生法的端倪。

二、写作手法的探究

反复研读白居易的《枕上行》,可以得知诗人主要是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情感,杂以议论。诗歌记叙了诗人生病时回忆往事、服用松花酒、重盖桂布裘,进而抒发了诗人乐知天命,豁达开朗的心境。与白诗不同的是,苏轼的《松花歌》中基本未有抒情、议论的成分,主要借用客观说明来传达他对于松花保健的认知。

那么,在这两篇作品的观照下,我们是否可以管中窥豹,借此探究白、苏二人养生法的不同?这对于他们的文学创作又有何影响呢?

白居易,字乐天。这则信息尽管短小,却并不简单。中国古人的名,是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而字,则是对名的补充和延伸。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5]。由这一常识可以推知,中国古人的字带有很浓重的后天主观色彩。白居易的字,乐天,是带有着乐知天命的开朗意味的。这体现在他的养生诗中,即是写作手法上多选用抒情、议论,这不仅体现在《枕上行》一诗中,在其他养生作品中也多有蕴含。

如他在18岁青春年少时,写下《病中作》:“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年少以生道,此身岂堪老。”[6]在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时写了《自觉二首》:“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7]在68岁时,写下了上文中的《枕上行》。通过白居易不同时间段作品的对比,我们可知,诗人的心境是阔达的,心态是平和的,他是不畏惧老与病的。在他的养生诗中,即便是提及了某种具体的事物,如松花可以酿酒延寿,也只是作为渺小的一笔存在的。在表述自己的养生方法、养生理念时,他多是选用了抒情、议论等直抒胸臆的方法。

再来反观苏轼,他在阐述自己的养生理论时候,多是采用客观说明、白描的手法。如《松花歌》中,作者就是单纯地记载了松花的某一种使用途径。在全词中,读者并不能感悟苏轼本人对于松花这一事物的看法与认知,这种现象在苏轼其他养生作品中也多有体现。在《酒醒步月理发而寝》中,苏轼写道:“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入双蓬根。”[8]短短四句看似寡淡,却透漏出了东坡养生的两大法门——月下散步、木梳理发。除此之外,苏轼还是一个美食家,对于玉糁羹这样一种并不为统治阶级所另眼青睐的寻常物食,他却认为:“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糝羹。”[9]

细细比较,不难得知白、苏二人的养生诗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尽管都是写松花的药用功能,但很明显,白居易的《枕上行》主观情绪较为明显,苏轼的《松花歌》客观意味更为浓厚。《枕上行》中最后两句“若问乐天知病否,乐天知命了无忧”是全诗的题眼,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的情绪,松花只是传递这种情绪的媒介。《松花歌》中松花是主角,整个作品均围绕此而作,但读者却基本无法推测作者在创作时的情绪,作者只是一种客观说明记叙。

无独有偶,研究两个人的其他养生类作品,均可发现这一倾向。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整个历程似乎都是在拖着病弱的身体艰难而行。但他在病中写了很多表达自己乐观情绪的诗作,带有着很强的主观性。而反观苏轼的养生类作品,其中蕴含的情感就平稳多了,多是一些具体的方法、案例,客观性较为明显。

那么造成这种倾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三、造成主客观倾向性不同的原因

首先,此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截然不同的。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卒于公元846年,体验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凋敝和一个王朝走入末路后的无助、无奈。此时的唐朝早已不是开元盛世时的天朝大国,它更像是一个出身尊贵却没落至极的失意者,现实让他无奈,他却奈何现实不得。但贵族的本性还是流淌在骨血中,总是伺机想要喷薄而出。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唐朝中后期的文人们的创作心态与初唐以及盛唐时期便截然不同了。

面对王朝末世,极度敏感的文人们除了迷茫、无助,内心深处却更想有个巨大的反弹,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普遍表现出一个“伪昂扬”的趋势,即掩饰着内心的焦虑不安,急促表达着伪装过的昂扬向上。白居易当然也不能幸免其俗。他在面对着唐朝的一派颓势后,也在努力传达着自己脆弱的乐观,因此在他的养生诗中带有着较多的主观情绪,并且这些主观情绪多为乐观向上的。事实上,他的字就叫乐天。

再来反观处于嘉佑时期的苏轼。宋朝与唐朝不同,它远没有后者的大气磅礴、兼容并包。由于开创者创立王朝时的独特手段,纵观宋朝始末,都在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同时整个朝代的文化心理都处于一种龟缩的状态。在这种大气压下,宋代文人自然没了唐时文人的意气风发。他们更加沉稳、冷静,不再大声呼啸:“我辈岂是蓬蒿人”[10],转而低吟:“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11]。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他们的创作顺理成章地跟他们的心态保持了一致。苏轼,自然也不能幸免于外。因此,同是以松花为媒介表达养生,他们的文风却是截然不同的。苏轼显然更为客观,白居易显然更为情绪化。

此外,就文学创作的题材上讲,与天朝大国相对应的是唐朝文学发展的井喷。尤其是诗歌,唐朝诗人几乎写遍了所有能写的题材,留给宋人的其实是个无物可写的尴尬状态。在面临这种尴尬时,宋人只好往细小、深微的层面挖掘,尽量以一种客观、冷静的视角进行文学创作。《枕上行》与《松花歌》两首作品,很准确的表现出了唐人与宋人在创作手法以及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其实,沿着这个轨迹探讨,或许可以更进一步思考文学演变发展的规律。创作主体的不同性情心理会造就不同的创作倾向,性情心理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同创作倾向往往交缠在一起。[12]这种交缠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共同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而无论是大环境的差异,还是小心理的不同,都会对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手法产生巨大影响。如上文中提到的《枕上行》和《松花歌》,就是创作者白居易和苏轼,在不同的朝代大环境下,依据自身的内部认知,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

那么,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白居易和苏轼分别创作的《枕上行》和《松花歌》尽管题材相关,都是事关养生的作品,但前者多采用议论、抒情,蕴含的创作者的主观情绪性更浓,后者多采用白描、说明的写作手法,相对较为客观平实。透过具体作品的不同,我们可以初步知晓文学创作是在外部大环境和创作者小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生发而出的。

注释:

[1]毛永强:《松花的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综述》,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年,第3期,第51页。

[2]何晓燕,孙雪圆,于智洋:《松花粉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第78-79页。

[3][唐]白居易著,朱金域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388页。

[4]马彦章:《松花粉利用古今谈》,云南林业,1991年,第6期,第16页。

[5]张伯忠:《古人字号摭拾》,学语文,2003年,第6期,第46页。

[6][7]朱金域笺校,[唐]白居易著:《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70页,第538页。

[8][宋]苏轼著,[清]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1页。

[9][宋]苏轼著,[清]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4页。

[10][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44页。

[11]刘石导读,[宋]苏轼著:《苏轼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49页。

[12]钱钟书著:《谈艺录》(上),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5-109页。

(牛茜 广东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10000)

猜你喜欢
松花白居易苏轼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稳如泰山
知白守黑
玫瑰松花糕的制作研究
松花鸡下松花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