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213000) 王建村
让语文课堂彰显诗意
江苏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213000) 王建村
当前,语文课堂呈现两种极端,要么“死气沉沉”,要么“热闹非凡”,缺乏生命与诗意。其实,语文课堂是有生命的。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人文与情感的流淌,是学生与教师、作者乃至编者之间的多元对话。在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教材,与学生平等对话,关注学生的发展,让语文课堂真正彰显诗意的精彩。
语文课堂 诗意 教材 对话 发展
不容否认,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两种极端,要么“死气沉沉”,要么“热闹非凡”。“死气沉沉”,是因为整个课堂只有语文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情感的流动;“热闹非凡”是因为学生只是一种演示的“工具”,而没有语文教学特有的底蕴。其实,语文是富有诗意的,课堂是有生命的。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人文与情感的流淌,是学生与教师、作者乃至编者之间的多元对话。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实现语文知识传授与学生情感体验的统一,从而让语文课堂真正彰显诗意的精彩。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也许它不是最优美的,却是最适合学生阅读的。而这里的“诗意”恰恰是把最适合学生、最贴近学生的内涵深挖出来,从而让课堂呈现一种多元互动的局面。如果教师不认真研读文本,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字词语句,那么整个课堂必然会呈现一种“粗糙”,或者只有一种“热闹”,缺乏诗意的流淌。比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篇课文,很多教师都会对樟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进行研读。但这仅仅是表象,毕竟樟树到处都有,为何作者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样通过提问,层层推进,让学生明白,写树就是写人,写樟树的高贵也就是写宋庆龄品质的高贵。这样,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还能引导学生对宋庆龄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彰显课堂诗意。
其实,教材就是一座宝库,需要教师精心挖掘。很多时候,文本中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甚至有可能是一幅插图,都可以成为探寻诗意课堂的生长点。要让语文课堂彰显诗意精彩,就要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作者与编者意图,尽可能围绕关键内容进行深挖探究,从而为构建诗意课堂奠定基础。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受传统思维影响,很多教师总认为学生太活跃是对教师尊严的挑衅。其实,学习是互动的,学生的学习更需要他们内在的感悟以及内心的主动。因此,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这当前最大的障碍,就是讲台,那张充满神圣味道的讲台。杜郎口中学曾经提出“砸掉讲台”这一口号,目的也是消除教师与学生心理障碍,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比如,在写秋天的作文指导课上,笔者认为秋天的素材很丰富,但是学生却很茫然,无从下笔。笔者非常恼怒,狠狠地批评了他们一顿,结果他们更不会写了。后来,笔者冷静下来,仔细一想:的确,秋天的主题太多,或许正因为素材太多,学生才无从下笔。再一次指导时,笔者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与学生一起到校园里去寻秋。有的小组选择了花坛,有的小组选择了操场,也有的小组选择了周边风景树。学生观察得非常仔细,文章也写得很精彩。在这一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不仅让学生思想得到解放,而且还让学生跳出了课堂空间界限,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彰显了课堂的诗意。
教育的本质就在于让学生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毕竟,课堂的效果最终需要学生来体现。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之间是存在的差异的,有性格、基础、能力还有性别等方面差异。教师需要重视,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生成课堂精彩,让诗意在课堂上洋溢。只有学生的实际需要与文本目标相结合,与教师的方法相匹配,才能最大限度地彰显课堂生命。
比如,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一课,笔者就把目光关注到学生发展上,针对“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一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找一找我们身边打破常规的事例。一开始,学生不太懂,也不知道说什么。后来,笔者偶然发现有个后进生把书脊作为直尺使用,就大加赞赏,说这就是“不一样的思维“”打破常规的做法”。在这过程中,也许学生的答案不够精彩,但都是从他们自身出发,结合自身进行想象,从而得出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都是他们思考的结果,生成了课堂的精彩。
总而言之,课堂是学生的,教师要让课堂生成精彩,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必须用智慧去激发学生,在情境中引领他们寻找语文世界的精神家园,从而让整个课堂彰显诗意、流淌生命。
(责编韦雄)
G623.2
A
1007-9068(2016)2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