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甦
(黑龙江省绥化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黑龙江绥化 152000)
学前专业课堂教学中引导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初探*
张 甦
(黑龙江省绥化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黑龙江绥化 152000)
阿城在《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一文中,提到:“记得高一时,老师问全班若写一座楼当如何下笔,两三个之后叫我起来,我说从楼顶写起吧。哪料老师闻言大怒,说其他同学都从一楼写起,先打好基础是正确的写法,你从楼顶开始,岂不是空中楼阁…… 后来在香港看一座楼从顶部建起,很高兴地瞧了一个钟头。”那位教师就不民主,因其自身就缺乏创新思维。类似的不民主还有象关于《“天铁”与“方苹果”》一文中提到:一位小学老师在自然课上介绍上海地铁发展时,学生问道:“为什么不造‘天铁’?这样不是更方便吗?”立刻哄堂大笑。老师转身阴下脸没好气地斥责道:“就你会奇想。”笑意很快从这位正得意的学生脸上消失,课堂变得鸦雀无声。很快所有学生又被老师领到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上。同时,那朵奇思的小花苞刚要绽放就被扼杀掉了。
两千多年前,也许是在一片杏林间,大教育家孔子上了一节课。孔子让他的弟子们谈一谈各自的志向:“尔盍各言其志?”子路和公西华都谈完了。孔子又让曾皙谈。曾皙正在一边听他们谈话,一边弹琴(现在的学生上课可能这么随便吗?)。这时琴音渐稀,舍瑟而坐,说:我的志向和他们的不一样。孔子说谈一谈又有何妨。曾皙说:我的志向是这样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套用现代的话,就是四月天不可辜负,出去吹吹风,踏踏青,游游泳,唱唱歌呀。这种境界就是创新的思维才能达到的。当时孔子叹到:“吾与点也。”我和曾皙的志向一样呵!霭然长者风范,令人心折不已。
现代教学中也不乏民主的例子,象刚才提到的“方苹果”故事发生在日本小学的一堂美术课上,一位学生突发奇想,把苹果画成了方形,老师问为什么?学生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不小心滚落到地上摔坏了,如果是方的不就好放了!”老师听后大加鼓励“你真会动脑筋,助你早日培育出方苹果。”听后学生含笑继续将他的妙想付诸于笔端。
在民主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智力、情感和性格特点参与到教学当中,课堂气氛非常地活跃,也许在座的同学将来会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大展身手呢!
自己动手比“坐壁上观”得到的东西多得多。我在中学时老师教我用量角器量三角形的内角相加得多少度时,把我烦得不得了。我想,三角形有无数,各种各样都加上一遍可怎么得了?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用折纸法证明它们的内角和永远等于180℃时,真是心花怒放!小小的纸片还有这等用途,刚才的苦恼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自己勤于动手能非常有效地锻炼意志力、自信心,控制消极情绪,培养健全人格。爱迪生寻找穷人能用得起的电灯材料时失败了一万次,他不说失败,而讲发现了一万种不可行的方法,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爱迪生晚年实验室失火,他的儿子站到他身旁怕他经不住这样沉重的打击,“火光映红了他的白发”,儿子这样回忆到,“父亲侧过脸来对我说,‘叫你的母亲来看一看,这样的大火是罕见的。’”以平和甚至欣赏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挫折,何尝不是创新思维塑造的健全人格的典范!
在课堂上我要求学前专业学生按时完成自弹自唱作业并定时检查复课,课堂反馈效果良好。我们在小组中以创作歌曲或编故事为抓手,让学生通过创作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性和谐发展。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启迪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共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同学自编自导自演了小品《歪毛的梦》参加当年全省阳光艺术新人大赛获得金奖;原创音乐相声《校园新曲》参加校园金秋艺术节获得如潮好评。学前专业的学习小组还积极筹备参加市里青年歌手大奖赛,在大赛中取得骄人成绩,一举获得美声和民族两项唱法的一等奖和通俗唱法二等奖,打破了幼教专业只能唱童谣的“魔咒”。
启发式教学最早由孔子提出,“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不愤不悱,不启不发……”这里有一个时机问题,即非得学生“愤”和“悱”的时候才能对他“启”和“发”。什么是“愤”?什么是“悱”?说穿了就是指学生有问题弄不清,急得“抓耳挠腮”了,这时你再对他启发,解开关键点,岂不是事半功倍!
比如讲乐理时讲述“四分音符”的时候,我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最有效的就是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寻找到节奏。
学生总结说,我们每走一步就相当于一拍,就是哒、哒、哒、哒,很有规律。
表扬!然后分层启发。回头来看一个“四分音符”就等于两个“八分音符”又等于四个“十六分音符”,一个“八分音符”呢就等于两个“十六分音符”。
当课堂上乐理讲解讲到难点“切分音”时,同学又很难理解“旋律在进行当中,改变了常规的节奏规律,音符的强拍和弱拍发生了变化和强调,而出现了节奏变化”。
学生常常将切分节奏和“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搞混。其实这种节奏在新疆音乐中非常典型,常用于强调某几个音。给人一种独特而摇摆的感觉,如《达坂城的姑娘》——大哒嗒当当,当当当~当当~,大哒嗒当当~当当,这里的大哒嗒,就是切分音。
学生兴趣起来了,来,打个拍子试试~~一连几个小组都不太准确。
强调特点:两个半拍被一个一拍所切分。来个同学,和我一起打个拍子……大哒嗒,大和嗒是相同的时值,各唱四分之一拍,哒则是重音,这样
学生再分组互相帮助打拍,大、哒(啊)、嗒,其中这个‘啊’是不发音的,或者是大、哒(恩)、嗒,这个恩也是不发音的,这样很快就掌握了。
本文是我在几年教育生涯中的点滴记录与心得,写在此处请各位专家、同仁不吝批评指正。
[1]《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5期、2000年第10期
[2]侯守峰:《谈谈主体参与》、《北京教育》1999年第七期
*注: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子课题项目“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研究及典型案例”,批准文号:1608110041B-JXXWYJ16A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