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战略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6-03-03 14:01袁翔华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袁翔华

(宜春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国家创新战略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袁翔华

(宜春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国的语言服务行业蓬勃兴起,社会市场需求创新型翻译专业人才,要从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问题或项目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注重过程和突出能力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创新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在经济国际化、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越来越需要创新型外语人才,而外语人才的岗位需求以翻译岗位居多,翻译专业已经成为社会欢迎的应用型、新型外语类专业。单一的语言转换能力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语言服务业需要创新型翻译人才。创新型人才的概念,我国在2000年以后就已提出,在教育部颁布的翻译专业教学要求的指引下,全国不少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了不少研究,只是系统深入的模式研究极少,关于创新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少。

创新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纵观近六十年的翻译教学研究和社会市场需求现状,随着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广大高校教育者或教育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建立符合不同类型高校教育的翻译体系对于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翻译专业教学开始探索与社会需求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相符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但是有了先进的培养理念或教学思想并不等于课堂教学也处于同等水平。据数字英才网的信息反映“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则更是少之又少,现有的翻译团队已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巨大市场需求”。必须承认,翻译专业教学在核心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仍普遍存在缺乏专业针对性、师资学科型等问题,原因主要在于:一是“重申报轻培养”,开办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开办后也没有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培养目标和教学环节存在脱节现象。二是对翻译专业特性与市场需求认识模糊,高校懂得专业翻译工作者的特性、工作范围、技能要求、职业操守以及从业人员的市场需求和服务水平等内容的为数不多,(苗菊,2007)一些高校仍然沿袭学术型翻译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穆雷,杨冬敏,2013)三是翻译能力培养缺乏创新素质培养。翻译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在逻辑思维方面缺乏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黄源深,2010)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不同于传统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其目的是为了翻译本身,即传授翻译知识与技巧,培养译者,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无论是素质教育思想,还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考量,无论是翻译专业的职业特点,还是语言服务市场的现实要求,明确创新型翻译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就实践而言,能有助于各高校客观、能动地培养教育,创造出各自的教育特色,培养具有合作、思辨、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袁翔华,2015),使语言服务市场成为社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量。

二、创新型翻译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要求

无论是《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2011年),还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明确提出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这一点已经成为国内外对创新人才的基本认识。黄振定教授提出“创新型英语人才”主要可分为单科研究型与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或方向将某种外语的“技能”与“学科”内在统一,因而具有复合型与单科型、实际应用型与学术研究型的双重性,但因翻译的突出实践性又最好归属于复合应用型。(黄振定,2013)因此我们要培养的复合应用型的“创新型翻译人才”,既要熟稔外语这项语言工具,也要通晓所在行业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该专业实际工作。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职业译者(口译或笔译)。”(柴明熲,2010;仲伟合,2010)翻译是有目的的、复杂的活动,它要求翻译能力是一种独特的综合能力,语言能力只是翻译能力的基础,不足以概括翻译能力的构成。《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提出,翻译专业本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由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通识教育三大项构成,分别要求学生掌握从事双语转换活动所必需的双语语言知识与能力,具备口笔译基本技能和翻译理论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培养国际视野,熟悉中外文化,了解与翻译专业相关的各行业知识,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仲伟合,2011)再看社会对职业翻译的能力需求,根据杨晓荣、PACTE团队、DanielGouadec、中国翻译协会等的所做的研究或调查表明,排在首位的是双语互译能力;其次是翻译经验,职业素养和相关专业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具能力等。

综合分析这些能力要求后,我们发现,创新型人才具备的创新素质不再是传统观点上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统一,而应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知识三个方面。因此,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应该具备严谨认真、敢闯敢试的创新意识;具备能结合所学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有综合能力又要有实践能力。要具备这样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不够的,要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开阔的职业视角才能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是说需要具备创新知识,才能使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合作技能等创新能力得以更好地开发和发挥,而创新能力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创新知识的完善和巩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知识三者相辅相成,互为关照,构成创新型翻译专业人才素质结构。要培养创新型翻译专业人才需要以此素质结构为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开展教学改革和培养模式的构建。

三、构建创新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告诉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翻译教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培养应用型的创新型翻译人才,需要我们全面关注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的培养。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要求将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与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特别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何元抗,2004)我们认为,构建创新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主义理论更具有指导性。要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有健全独立人格的人,从而成为有创新、能创业、善合作的创新人才。落实到培养模式上,我们建议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以及支撑平台等方面全面统筹改革,构建多元综合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1.树立创新教育理念,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从创新型人才应有的能力要求来看,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有利于达到相应要求的环境和条件就成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从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须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注重学思结合,改变传统的价值目标取向,树立基于方法探究传授知识、基于过程实践培养能力、基于综合思辨提高创新意识的教育理念,将其融入整个培养过程,在教育教学中将既定知识形成所涉及的方法和思辨观念放在首要地位;将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要地位;将综合、思辨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只有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创新教育环境,并且自始至终体现这一理念,才能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构建双督导、两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是不允许盲目任意的,“督教”或“督学”已经成为高校衡量和保障教学质量的管理方法,要想不偏不倚,真实保障,我们就需要构建“督教”、“督学”二位一体的双督导,“校内监控”、“校外监控”两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成立校院教学质量督导组,实行导师帮扶机制,先进教研室考核制度,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考试与成绩评定和教学档案等质量监控关键点上实施对教师行为与教风的督查与指导。借以学习委员为主的信息员制度,早读制度,学勤值班制度等,以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核心因素对学生学习行为与学风实施督查与指导。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员、教研室主任、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信息员等各相关主体在质量保证的积极作用,“督教”“督学”融为一体,同步进行,及时发现问题、挖掘原因、及时改进,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质量的内部监控的同时,结合社会企业或行业等用人单位评价与反馈等与社会外部监控相结合,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结果与社会需求相吻合。

3.完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或课程设置是能否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等方面实现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体现。国内目前总体上各校宗旨均是培养专门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的内容,但是,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显示出其随意性和不科学性。(任月花,2007)创新素质要求我们不能单一的以系统的学科知识点为出发点开展人才培养。中国内地的翻译人才培养逐渐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翻译教育和教学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形成不同学历层次、学位性质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的对接显得越来越重要。(穆雷,杨冬敏,2004))我们要结合社会需要修订创新型翻译人才培养方案,以语言能力为核心,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导向,设置双语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将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兼顾,力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

因翻译的突出实践性,最好归属于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个应用创新的问题,即有别于理论研究创新、在某种实际应用性工作方面的创新能力。(黄振定,2013)翻译能力的发展基本上包括三个过程:获取不具备的能力;重建已具有的能力,辅助转换能力;获取策略能力。(苗菊,2007)不论本科还是MTI翻译专业教育我们都可以将其分为基础阶段(低年级)和专业教育阶段(高年级),遵循翻译能力动态发展的规律开设课程。基础阶段应主要让学生打好或巩固双语基础,获取或提高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专业教育阶段,则应着重培养或提高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获取或提高灵活应变的策略能力,在这个阶段应主要开设针对性的课程,加大翻译教学的力度和翻译实践的强度来强化翻译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覆盖从理论到实践,以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材料来做教学案例。但在课程设置模块中“语言知识与能力”与“翻译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比例占80%,技能类课程应不低于70%,通识教育课程占20%。所开设选修课程所占学分比例不低于30%。(仲伟合,2011)或者参考语言技能课占30%,专业知识课占35%,相关知识课(主要是汉语言文化知识)占35%来设置,(黄振定,2013)。由于课时的限制,各校可以根据师资现状、培养目标进行设置。

除了开设传统翻译课程,根据市场的反馈要求,各高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和教学条件,通过翻译专业选修课模块或高校通识课程平台,开设双语知识课程或是文化背景课,以弥补学生在文化方面的欠缺,为语言功底的积淀奠定基础,尤其是中国经典名著。这些课程可以根据学生水平安排在各个阶段,甚至可以根据学生水平将其中一些奠定基础的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另外还应开设些跨学科选修课,比如机器翻译软件简介等信息课程;本地化技术、翻译项目管理等职业课程,聘用来自语言服务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从事实践性课程教学,并与高校教师合作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和毕业论文,开展切合不同需要的、主题丰富的研讨会、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职业化翻译人才的培养并不仅仅是高校的职责,翻译企业也责无旁贷,校企合作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有效方式。(中国翻译协会,2013)

4.建立基于问题或项目的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

要培养应用型创新翻译人才,我们要明确市场需求,开展思辨性、反思性的创新型课堂,以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辩证性评价能力为目标来设计和开展翻译教学,以项目驱动、互动思辨、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理念,建立基于问题或项目的(Project-based Learning 简称PBL)研讨性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不论国外还是国内,不论PBL 模式中“P”是指问题(problem)还是项目(project),这种模式的学习在学习主体、方法、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展现了良好的教学模式应有的对教学的积极推动作用。(袁翔华,2015)

在课程组织上,可采用互动教学法,围绕教学目标,预先从教材或现实生活中的项目案例中提取一些与所授章节知识要点密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对相关现象或问题进行探索或解释,如果出现不同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讨论来解决。此外,实施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建构法也是必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取已完成的或拟完成的真实翻译项目,设计开展模拟翻译工作作坊式活动,设计分组时注意采用交叉混合分组形式,由四至六名性别、成绩、成长背景不同的学生组成,这样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小组成员分担不同角色,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形成一致意见后向老师反馈或者在课堂教学上公开表述。通过“呈现问题情境——小组合作研讨——小组决策——学生分享”等一系列教学过程,培养沟通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拓宽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和视角。

5.建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实践平台+社团”的实践教学模式

鉴于翻译专业较强的实践性,翻译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需要课堂与课外结合,实践为主。各层次翻译专业教学不要盲目地一哄而上培养口笔译人才,要正确定位学历层次的翻译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长设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有针对性地培养某一层面某一专业的语言服务人才。比如专科学历层次的翻译教育定位于从事网络维护、计算机输入以及一般文员等岗位,专业硕士层次的定位于培养高层次、专业性的口笔译职业译员,而本科学历层次的翻译教育则定位于从事基础性笔译的译员与联络口译员。(穆雷,杨冬敏,2012)

要培养出很快能胜任专业翻译岗位要求的毕业生,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接受一定的创新能力基础训练和创新思想的熏陶,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在课堂教学和岗位就业中建立对路的专业岗位实践基地,逐步完善学生课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外实践项目,主要包括各级各类专业竞赛项目,专业技能培训,专业协会或社团,同声传译模拟实训、真实翻译项目社会实践,校企合作基地实习实训等等,通过项目形式提供师资、设备、信息到环境的各种培养资源,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的课外实践创新项目,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效获取学校的教育资源实现对自己的培养,并在经历的每个环节中面向过程,学习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合作协同能力,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6.面向过程,突出能力,科学开展教学效果反思与评价

传统的看重“一考定终身”的终结式考评方式,直接导致学生格外关注考评结果,忽视学习过程,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不利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种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评,也就直接影响到学生评教的动机和效果。当前许多学校对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师教学效果好坏,通常借助学生评教系统、选修人数来评价,免不了使得一些能达到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被取消,而一些大众化课程却得以延续。学生的评价跟能力的培养没有必然联系,好的“能力先于知识”的培养可能得到优秀学生的好评,而得到懒散学生的差评,人才的成功培养才是最后的检验。 (陈保亚,杜兆金,2012)在这一点上我们借鉴Freshmen Seminar教学模式中的评价体系:注重学业过程评价,根据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小论文等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其中评价的主要因素包括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分析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马启民,2003))在课程教学中,学生每完成一个知识点的任务就及时给予阶段性的考核,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对知识是否理解或掌握,必要时适当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步、协调,保证教学质量。

当然,在面向过程,突出能力的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效果评价、互动评价方式之外,我们还要重视用人单位和翻译人才市场对学生的反馈评价,密切学校与用人单位、实习基地的联系,实现专业资源的及时共享,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科学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实现翻译领域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四、结语

在国际市场化的现代社会中,各个领域都需要翻译人才,社会市场要求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高校翻译专业的教学现状,要实现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翻译技能,相关院系需要将翻译教学与企业工作实践及翻译人才培养更好地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地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学生工作绩效的评价,了解他们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实践中的实用性,收集对教学情况的具体建议和要求,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与调整,从而适应市场需求,适应企业的工作需要,实现知识教学策略向技能教学策略的转移。正如仲伟合教授在201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会议和第九届全国翻译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中所说,根据本地区实际需求、本学校的专业特长,探索自己的本科翻译目标与课程设置,摸索适应本地区、本学校办学特点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1]Gouadec,Daniel.Translation as a Profession[M].John BenjaminsPublishing Company,2007.

[2]PACTE.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A].In F.Alves (ed.)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003:43-66.

[3]柴明熲.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1).

[4]柴明熲,张爱玲.翻译职业化带来翻译专业化教育——“第三届联合国合作备忘录签约高校年会”引出的思考[J].东方翻译,2013,(4).

[5]陈保亚,杜兆金.精品课程的理念:能力先于知识——北京大学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2(9).

[6]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 [J].中国大学教学, 2004(7).

[7]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

[8]黄忠廉,李亚舒.译论研究及其教学的新发展[J].中国科技翻译,1997,(2).

[9]黄振定,黄艳春.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刍议[J].外语教学,2013,(1).

[10]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

[11]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9.

[12]穆雷,杨冬敏.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

[13]苗 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14]任月花.国内本科翻译专业关联课程设置[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3).

[15]徐恒振,英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共建翻译实验室试点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1(9).

[16]杨晓荣.汉译英能力解析[J].中国翻译,2002(6).

[17]袁翔华.翻译专业本科教学PBL模式的可行性与实践探索[J].宜春学院学报,2015,(2).

[18]仲伟合.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原则[J].东方翻译,2010(1).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3).

[19]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6).

[20]中国翻译协会,翻译行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http://www.16tsh.com/2013/0619/393.html 2013-06-19.

[21]http://www.01hr.com/tuijian/1201/11453.html.

责任编辑:彭雁萍

On the Cultivating Mode of Innovative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Talents

YUAN Xiang-hua
(Yichun University,Yichun,Jiangxi 336000,China)

Under the globalization,language service industries in China are booming,the demand for innovative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talents is on the ris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and objectives of innovative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The cultivating mode of innovative translation talents and its relevant measures in universities are proposed:setting good education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perfecting the course system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establishing a problem or a project based teaching mode,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n teaching effects etc.

innovative talents;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talents;cultivating mode

1009—0673(2016)03—0076—06

H319

A

2016—04—08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创型人才培养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研究”(12YB038);宜春市社科规划项目“社会需求下翻译专业的翻译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袁翔华(1978— ),女,江西遂川人,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