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刚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三中学 陕西西安 710075)
“四步12法”下的《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韩 刚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三中学 陕西西安 710075)
用“四步12法”设计《项脊轩志》,课堂上,突出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主”地位,采取“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进入语境,解读文本,极富个性化领悟和深入体会结尾句的深刻丰富含义。当然,根据学情,反思改进,强化诵读,通过诵读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大胆实践、探索,充分展示学生的收获与成功!
四步12法 感悟 解读 诵读 提升
根据学校课程改革、学生成长发展及教师专业成长需要, 经过对外考察和大量调研,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学情,我们学校研究、设计并提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四步12法”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自2011年起,学校进行以“四步12法”为核心的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探索,课改工作深入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课改影响与日俱增,央视网和中国教育报进行专题报道,学校申报了以“四步12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子课题和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因课改工作及课题研究推进突出,成果丰富,两个课题都已顺利结题。
“四步12法”有效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并建设学习小组。语文学科则设立语文学科班长及各小组语文学科代表,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主导,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展示。以此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提高课堂效率。“四步”是指,自主学习、引领探究、训练检测、总结升华;“12法”分别为“自主学习”环节中,导入示标、预习共享、阅读质疑,“引领探究”环节中合作探究、互助探究、点拨探究,“训练检测”环节中运用练习、拓展训练、达标检测,“总结升华”环节中精讲补漏、点睛升华、总结归纳。12法可以灵活运用,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展示、讨论、探究,课堂上,更关注学生成长。
“四步12法”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导,以学为主,适时升华,当堂训练。“四步”呈现了学生课堂学习及课前预习的四种方式或状态,自主学习,语文课可以在课外让学生自学为主完成,课堂上,小组展示、评价和纠错。这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与之相应的是每环节可以灵活运用12法,教师为主导,课堂上及时引导评价及点拨,及时有效鼓励学生,课堂师生的双主地位更突出。对语文课而言,课堂上,通过学生诵读、小组展示,有效提高表达能力和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支撑“四步12法”有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金字塔学习效果和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学生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建构、合作学习,按照学生个体智力差异、分层,考虑情商,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教师结合学情,师生共同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设计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被动式个体学习逐步改变为主动型团队学习,力争自己学会并能教会别人,使学习效益最大化。这说明了以学生为主的“四步12法”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课堂运用“四步12法”,能使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积极主动探究的意识明显增强,“四步12法”有效教学模式也为语文课堂重塑和再现学生生命成长的快乐过程和情境化、诗意化诵读、解读和探究文本,提供了极大便利。甚至,使高中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的教学充满活力,中国古代诗文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征服学生。因为,“四步12法”下,课堂内外,学生动手查阅文献,利用各种资源,已经成为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自觉习惯,在小组合作时,借展示、补充,学生共享资源,语文课堂与互联网、自媒体、微信无缝、有效对接。课堂上,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质疑,传递了丰富而有个性的信息,量大质高。特别是自信而流畅的展示训练了胆量和勇气,使学生更感受到语文课堂语言的魅力,发现和感悟语文之美,而源于生活的场景使语文教学生活化,文言文教学情境化,这就强化和丰富了以学为主的内涵。
按照“四步12法”,设计教学流程,《项脊轩志》整个教学过程呈现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课堂表现踊跃,气氛活跃:
自主学习部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及工具书,迅速解决了课文文言知识点、重点字词,知人论世,走近作者归有光,共享《项脊轩志》背景等资源,为诵读解读文本打下基础。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打开网站,甚至微信、自媒体,积累《项脊轩志》及归有光的有关文字资料、声音、视频资源,有些同学还做了归有光专辑,链接、共享。学生主动动手,开阔视野,走近并重新认识归有光及《项脊轩志》,这是本课教学的第一个亮点。
引领探究部分,设置的问题有二,问题的梯度、层递明显。
第一个是关于文章的线索、情感层次和主旨,学生合作讨论,抓住关键句,解读文本,就能落实答案。课堂上,学生通过诵读、齐读,解读文本,落实并厘清了文章的线索、感情脉络和主旨,分组讨论进行顺畅,各组能抓住文本的关键语句,准确解读。但暴露出有些同学诵读时节奏不好、停顿不准。
第二个是关于还原《项脊轩志》历史原貌的问题,即课文选入教材时,删除了一段议论与感慨的文字,要求合作讨论并探究:删除文字的不足及可借鉴处。学生要结合搜集的背景资源,结合历史境况具体理解、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和心境。由于准备充分,在争论和探究中,学生对删除的文字的作用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大家一致认为,这段议论性文字尽管有不足,但也表示出了作者真实的生不得志的感慨。学生合作讨论并探究解决问题是本课教学的第二个亮点。
总结升华部分,由于诵读、讨论、感悟到位,此时,学生对课文语言特色(写法)的理解和分析比较准确,举例也恰当,应该是水到渠成,显示了学生诵读后的实际感受、感悟。在展示时,个别学生略显词不达意,要组内锻炼。
训练检测:对结尾句深刻含义的把握和个性化解读,是本课的第三个亮点。学生准备充分,发言积极,多数同学言之有据,述之有理,用词和表达极富个性化,有感而发,有一定说服力,彰显语文课堂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净化心灵,涵养精神。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渗透情感,发现和培育美感,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力,文言文的学习、教学也能创新。
课堂上,引导学生分组、自觉熟读、背诵课文中的一些经典语
句,如诵读第一段中写景的句子,可以闭眼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在品味中感悟和提高,用心灵解读《项脊轩志》,学生真正融入课文,积极参与,感受言简背后的意丰,课堂效果明显。学生的主体突出,体现了文言文教学“以言为主,言文并重”的原则,尤其是对结尾处语句深刻的含义,学生解读因人而异,个性化实足。
设计《项脊轩志》,并进行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启示我们:根据文本及学生实际,用“四步12法”设计教学流程,采取相应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策略,摈弃传统的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弊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细节,体悟深挚的情,并知人论世,在准确把握背景和语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个性化感悟、解读古诗文,让学生以批判性思维及时汲取古代诗文的精华,诵读时进入情境,训练时落实字词,解读经典、重要、关键、含义丰富的语句,言文结合,古为今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发展素养。
在慢读细品中,《项脊轩志》如涓涓细流,浸入心田,提升精神境界,语文的立德树人就应如此。这样,真正走入文本,熟读《项脊轩志》,具体感受作者的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托物怀人。令人感动的同时,当然,我们也心动了!
课堂上,尽管学生参与积极,可是,部分学生诵读能力不强,特别是不能准确读出文句间的停顿、节奏,进而深入领会情感、韵味。经过仔细反思,我觉得,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更要强化诵读,放手而不是牵手,让学生主动诵读并且多读,课堂上,读声一片,使语文课语文味更浓更真,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真正感悟和提升!
“四步12法”成为语文课盘活课堂的契机,尤其是为克服和纠正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沉闷、乏味,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我们应该大胆实践和探索。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走入文本,领略文言文的意蕴和情致,提高效率,改进效果,在文言文教学中,充分展示学生的收获与成功!
韩刚(1967-),男,陕西省西安市蓝田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曾荣获西安高新区优秀教师、区级师德先进个人、区级优秀班主任。西安市高中课改先进个人、骨干教师,陕西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大型征文优秀“园丁奖”,全国及陕西省青少年文明礼仪特长生评选活动先进教育工作者,中华圣陶杯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创新名师。
*本文为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小课题(立项号:2012XKT-ZXYW045)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