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超 甘晓芸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 四川资阳 641300)
浅析民办职业院校思政课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陈 超 甘晓芸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 四川资阳 641300)
民办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民办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导致民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偏重于职业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职业精神的教育,尤其是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于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期,企业越来越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职业院校职业精神培育的载体之一,应当担负起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重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可靠的人才。
民办 职业院校 思政课 职业精神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人,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由此可见,在职业教育中对学生美德的培养远比技能培养来得重要,而这恰恰又是民办高职教育中被忽略了的、值得探讨的课题。
自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但是,如何缩小民办类型的高等职业院校与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差距,形成独特的教学思想、教育模式,特别是如何发挥公共基础课及各类学生活动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养成作用,如何改善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现状,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而言至关重要。而在民办高职教育体系中,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风尚、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等方面,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称。1985年10月国家教委文件将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为“两课”,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又将“两课”改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2007年起,“思政课”所属课程有4门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还有《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门选修课。本、专科院校对思政课的开设有所不同:在本科院校中,上述四门课程是所有专业必修公共课程;在专科院校中,仅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必修课程,其他选修课程基本以讲座形式完成。目前,“思政课”不仅仅是向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党的发展历程及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主阵地,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旋律的重要渠道,更应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平台。可以说,在民办高职院校中,思政课理当占据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不可或缺的主导性地位。
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快速推进,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和产业升级的优化,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已不仅仅强调“实践性”和“操作型”,还更加注重良好职业精神、道德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1]而“思政课”恰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阵地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思想政治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理应受到学校的重视。但是,由于我国民办职业院校自身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重技能培养而轻素质教育,尤其是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方面的重要性,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职场中因缺乏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创新意识、拼搏意识等职业精神而出现一系列问题。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体系中对学院规划、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都有详细评估指标和具体考核要求,却没有将职业精神培养作为考核大学生职业目标是否清晰,职业规划是否合理的明确指标,所以呈现出当前我国各类高职院校普遍对职业精神培养缺乏足够重视。和公办职业院校相比,民办高职院校更是忽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目前民办高职院校没有开设职业精神培养这门独立课程,也没有将其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始终。根据笔者调查了解,思政课在职业精神培养方面主要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由于外部环境对职业精神培养的轻视,许多民办高职院校没有将职业精神培养上升到职业人才教育内涵的高度。尤其是受各种不同级别技能竞赛导向的影响,省级以上大学生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可以发给相应的技能证书,大学生的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及其他中级工、高级工证书可以置换课程学分;各院校实训场地建设投入和思政课程建设投入处于失衡状态,有些院校配备设施功能齐全的一流各类实训场地及实验室,而思政课程建设投入在场地、师资、科研、经费等方面都很难达到教育部201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要求。
其次,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精神培养,即使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教育,也主要是通过思政课、就业指导课部分章节的讲授过程中进行。而目前思政课中也仅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第二节“职业道德”所授内容涉及职业精神培养,但这章内容理论性较强,在讲授中教师也必须把职业道德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来阐述。从某种意义说,并没有从现实角度来剖析职业精神培养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没有切实起到培育的作用。
再次,思政课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脱节严重。思政课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把职业精神的培育渗透在思政课理论的教学各个环节中并应用于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思政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课程目标。而我们恰恰忽略了这个关系,目前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并没有纳入正规的课程体系;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也没有详细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学生的社会实践随意性较强,一些开办了两三年的高职院校甚至没有建立大学生思想教育基地和“两课”社会实践基地。
除上述问题之外,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还与思政课在民办高职院校的开设出现“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尴尬局面有关:
1.主观因素呈现先天不足。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民办职业院校重视技术教育而忽视基础通识教育,这就导致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在就业中缺乏职业精神,缺乏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许多民办高职院校在生源条件上不具备相关优势,大部分学生属于
高考成绩相对较低的情况,再加之民办高职院校只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以技术为主导的思想,导致很多学生在职场中诚信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淡薄,缺少敬业精神,出现工作拈轻怕重、岗位目标不明确、反复跳槽等普遍现像,无形中增加了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
2.客观因素导致后天畸形。部分企事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只重视学生的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市场为导向”型的职业教育缺乏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大实践技能教学比例,突出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职业精神的培养,有些院校甚至把技术或者技能作为学生就业的唯一条件,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厚实的文化基础和坚定的职业精神作为后驱力。但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永续发展不止需要一流的技术,更需要一流的职业精神作为永恒的助推器。
3.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欠合理,思政课教师也不例外,存在“一老一新”的问题。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老教师大多是从公办院校退下来的,书本理论知识扎实,但与产业对接的实践环节欠缺;而刚从高校本科、研究生毕业的学生,仓促走上讲台,自身又缺乏职场体验,只能一味研究教材的本体功能,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对职业精神理解不到位,难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课程的隐形价值,或者说没有从根本上做好通过对学生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来有效的、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内涵较丰富,具体包括以职业道德规范为核心的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以职业发展为核心的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作风。在职业实践中主要体现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勤业创业、遵守行业规范、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2]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如何培育和引导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既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内涵的体现。在笔者看来,通过思政课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
1.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走职业技术精、专的路,一条腿走职业精神红、坚的道路。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所达成的目标与国家、企业所要求的人才素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竞争激烈的世界民族之林,要切实做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优质制造、精品制造,就必须从本质上培育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应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把爱国主义教育和职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培育出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操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还要把艰苦创业精神与职业精神相结合,培育新一代敢于吃苦,能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在艰苦条件下发挥主观优势克服困难达成目标的具备强技能高素质的人才。
2.同时还应注意“点、线、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还需要各层面的共同配合,如职业技能的夯实,职业作风的养成等,更需要专业教师发挥相关作用,把思政课作为职业精神培育的孵化器。在师资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考虑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门坎;而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本身来说,可以优先聘任具备双师素质的思政课教师,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职业意识,加快教师队伍的职业化进程。同时,要让职业精神贯穿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始终,通过专业教师指导的实习实训、实际操作过程以及校园文化、学生活动等来灌输、培养和发展职业精神。还应结合社会舆论,国家培养目标以及政策引导等,多维度、多层面的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发展及职业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成长土壤。[4]
3.建立思政课程教育与职业精神教育融合培养机制,构建完备的职业精神内涵教育体系。在民办高职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职业精神内涵教育,两者应进行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应紧扣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育。同时,在其他具体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应不断地渗透职业精神内涵的培养,通过多途径、多方位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从而改变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5]
综上所述:作为民办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者更应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对于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性。思政课应在完成既定课程标准预定目标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去开展关于职业精神培育的相关教学工作,同时在做好课题的引申和拓展基础上,建立一个与民办高职院校相协调的德育培养机制,并充分发挥好思政课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基础孵化作用,使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在培养国家未来职业人才的过程中充分展现民办高职院校的优势。
[1]郑丽梅.《追求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的融合》中国教育报2015.10
[2]杨春花.《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及其培养探析》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03
[3]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8
[4]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学》,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3.
[5]王春秀.《刍议人文价值教育理念之“仁爱”》浙江树人大学学报(文社会科学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