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 彬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 甘肃兰州 730050)
换个角度读冰心
狄 彬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 甘肃兰州 730050)
冰心可以称得上是一名高产作家,一生写下了大量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有不少都是以儿童视角来进行创作的。如她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其中的“我”只是一个学生,只是在从学校回家的路上顺便去了舅母家,看到和听到了舅母的邻居陈家的一片混乱。陈太太“不像一个当家人,成天不在家”,只知道打牌,连自己的孩子也懒得去管,疏于家政,使得下人干活也不够尽心,就像表妹告诉“我”的:“他们老妈子真可笑,各人护着各人的少爷,因此也常常打吵”。“我”还从舅母那儿得知陈先生也时常为这些与陈太太拌嘴。当时听说这些,“我”也并没有过多的想法。第二天,“我”去三哥家拜访,走进三哥家发现一切井然有序,侄子小峻不哭不闹,很有礼貌,也很听话。听三哥三嫂说起他们近来的生活也是井井有条。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并且都努力维护他们的家庭。正巧也听说了一些关于前一日见到的舅母家邻居陈先生的消息,知道了他工作家庭的种种不如意。再到后来,便是暑假过去之后了,得知三哥家一切都好,而那位先前听说过的陈先生却因为身体和心理的原因生病去世了,陈太太和孩子也不知该怎么过活。“我”一边整理思绪,一边想三哥家的景象和陈先生家,又想起过去听过的李博士的演说,“论到家庭的幸福和痛苦,与男子建设事业能力的影响”。
小说写到这里便结束了,没有过多地思考结果和议论评价,冰心之所以没有继续写下去,并进行一番思考,不是她没有写完整,也不是她没有想到,而正是因为她采用了儿童视角来写这篇小说。就如前面所说,“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虽然在学校已经接受了一定的教育,思想也渐渐成熟,可孩子毕竟是孩子,对于一些社会现象还并不能完全理解和体会。“我”在整个这篇小说中对两个家庭的状况并没有进行任何评价,而只是在一处地方说“我很愿意去看看他们”,这句话是母亲让“我”去拜访三哥时“我”内心所想。此处也充分体现了一个儿童的心理。因为儿童在进行认知辨识时往往会用“喜欢”或“不喜欢”来划分好与坏,虽然这样的方式在成年人看来是过于感性和极端的,但这样的方式却确确实实符合儿童的心理,因为一个人的人生观、思想观及价值观是随着年龄和受教育的过程逐渐完善的,处于儿童时期的人各方面都不会十分成熟,所以儿童常常拿简单的好与坏来区分事物以及人。所以,冰心的这篇小说运用了儿童视角却在写一个成人的、社会的问题,让每一个读过的成年人来思考,并从中获得一些感悟与启发。
同样是采用儿童视角来写的小说还有《分》,最初发表于1931年,引起了文坛很大的关注。《分》是冰心在生第一个孩子时的见闻、体验和感受,它将虚幻成分的童话色彩与生活的真实揉合使两者融为一体。主要是写两个初生婴儿在医院育婴室中的“对话”。小说中的“我”是教授的儿子,另一个小朋友是屠户的儿子,本来他们两个是不可能在医院相识的,只是因为小朋友的母亲被慈幼会介绍来医院生孩子,所以“我”和小朋友才穿上了相同的医院提供的衣服,才有了之后一系列的对话。“我”与小朋友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医院婴儿室的浴室里,这第一次见面就写了“我”与他的不同,“他圆圆的头,大大的眼睛,黑黑的皮肤,结实的挺起的胸膛”,“你的那个孩子真壮真大呵,可不如我的这个白净秀气!”这句话是护士说的,也指出了“我”与他的不同。但此时,“我”与小朋友的不同还只是存在于外表上,“我”与他都是初生的婴儿,穿一样的衣服,没有区别。但在随后一起相处的短暂日子里,“我”与小朋友的区别却越来越大,他的成熟、冷静、勇敢使“我”显得那样幼稚与娇弱,并使我有了那么一丝丝自卑的情绪。“我”与小朋友最初的谈话是在说亲人对自己的探望。“我”有很多亲人关心爱护,他们每一个人都很喜欢“我”,“我”被护士抱走时,他们还三步两回头的,可见他们对“我”的喜爱。而小朋友却还连他的父亲都没有见过。后来又发现“我”母亲住在一人一间的头等室,而小朋友的母亲却住在有很多人的普通病房,而关于这些知识却又是小朋友告诉“我”的,“我”对此先前一无所知。当“我”再次被送进母亲的病房时,听到了父亲和母亲对“我”未来的规划时,“我”“挟带着满怀的喜气”,并且告诉小朋友如果“我”没有奶吃,还可以吃很多别的替代品,而小朋友告诉“我”她出院后也就没有奶吃了,不是因为她的母亲和“我”的母亲一样没有奶,而是迫于生计只能给别人的孩子当奶妈。小朋友要跟着六十多岁的祖母“吃米汤,糕干……但是我不在乎!”小朋友的这番话使“我”那最初满心的高兴全部都消失了,顿生惭愧。让“我”觉得他是那样勇敢和坚强。就像小朋友后来说的那番话:“你将永远是花房里的一盆小花,风雨不侵的在划一的温度之下,娇嫩的开放着。我呢,是道旁的小草。人们的践踏和狂风暴雨,我都须忍受。你从玻璃窗里,遥遥的外望,也许会可怜我。然而在我的头上,有无限阔大的天空;在我的四周,有呼吸不尽的空气。有自由的蝴蝶和蟋蟀在我的旁边歌唱飞翔。我的勇敢的卑微的同伴,是烧不尽割不完的。在人们脚下,青青的点缀遍了全世界!”当小朋友说完这段话后,“我”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也不愿这般的娇嫩。小朋友却说“是呀,我谁也不愿意和谁不一样,可是一切种种把我们分开了。”小说在这里达到了一个高潮,整个小说的思想内容在这里得到了一次集中的体现,这也符合儿童视角的特点。小朋友说“一切种种把我们分开了”,那么这“一切种种”都是指什么呢?自然要读者去思考,既然“我”和小朋友都还是个初生的婴儿,当然就看不出是什么了,在儿童或者说是婴孩的眼中,就是些模糊的、无法理解的缘故。儿童的单纯、无助是无力改变什么的,它们只能是看着结果的发生,心中迷茫着,但无力的接受着。至于原因的追寻自然要留给成人。儿童视角正是用单纯的童心想象单纯的世界从而反衬出同样一个世界在成人眼里的无比复杂,从而诱发更多的深思。
在《分》中,“我”对小朋友更多的是赞赏和羡慕,小朋友是屠户的儿子,是典型的广大劳动人民的代表,展示着勇敢骄傲的光彩。对劳动人民的赞赏是作者的初衷,但作者并没有以成人的、说教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抛弃了成人视角,选用单纯、简单的儿童视角以有限的认知和天真无邪的目光来观察体会,显示最原始的一面。父母眼中平坦洁白的世界对于“我”来说却是彻底的分离,这种对比冲突因儿童视角的选用而最大化的呈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