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燕琼
(湖州市吴兴区龙泉小学 湖州 313000)
精彩舞“动”,绚烂幻“变”
——浅谈对《图形与几何》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屠燕琼
(湖州市吴兴区龙泉小学 湖州 313000)
教师将“运动变化”作为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着力点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在正确理解和掌握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技能技巧。特此,本人结合自身教学案例,谈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并求教于同行。
运动变化 图形与几何 实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原来的“图形与几何”内容中的“图形变换”改成了“图形的运动”,继续保留了“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与缩小”等内容。教材除了让学生学习图形运动的特征之外,还注重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观念,渗透“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1]
笔者认为,将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作动态化的处理:用变化的观点,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通过想象、教师教具操作或计算机演示等手段,使原本静止的图形“动”起来,并在图形运动变化过程中,来解释图形本身的特征或者图形与图形之间本质的联系。
小学阶段的儿童对于感知图形的运动这样的抽象概念需要具体形象思维与生活经验的支撑。通过学生对大量“运动”现象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和提炼,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其中“变”与“不变”,感知“运动”的特征。[2]
[决策一]秉持教学理念,动中取静,静中求动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提到了“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兴趣、应用和过程”,我认为
这也是我和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努力做到的。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审视《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价值,并通过“运动变化”,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转化观念,在运动和变化中寻求不变,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简化解题的过程,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校级公开课中,展示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例2中安排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为了领会教材意图,实现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片段重现]
(课件依次出示三组图形,让学生比较每组图形的面积大小,从中分别得出“观察法”、“重叠法”、“方格法”三种比较策略。然后出示了第四组图形。)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三个平面图形,但被三张明信片给遮住了。现在只知道三个图形的方格数分别是15格、6格、3格。请你判断三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课件出示:三张一模一样的明信片)
生1:当然是15格的图形面积最大了,因为它的格子数最多。
生2:我也是这样想的,因为15格比6格、3格的格子数多。
师:究竟你们是否猜对了呢?请看大屏幕!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3:因为我们我想着格子的多少,没考虑到格子的大小会是不同的。
师:是的!因为方格的标准不统一,所以就很难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去推断图形面积的大小。因此,用方格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前提是作为比较标准的方格大小应该相同。
[反思]前三组图形的比较,给予了学生必要的学法指导。然后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创设了“动态变化”的问题情境,进行“动态营造”,改变教材例题情境,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促进动态课堂的建构。从而激发起学生在“运动变化”中寻求“不变”,在这里不变的就是“统一的面积单位”。
[决策二]优化教学过程,丰富空间知觉,发展空间观念
借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下《对称、平移和旋转》中的“镜子中的数学”,我设计了一堂三年级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片段重现]
师:我相信大家都照过镜子,但有谁认真想过镜子中也有数学问题呢?
师:大家看看机灵狗在干什么?说什么?它知道镜子中的学问吗?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机灵狗从镜子中看到的时间是几时,对不对?(学生此时有争执,教师不当裁判,不下结论。)
师:在下结论之前,同桌先一起做几个小试验,共同体验一下镜子中究竟有什么数学。
①请用右手遮住自己的右眼,再照着镜子看,说说镜子中的你是用哪只手遮着自己的一只眼睛?它在镜子中是左眼还是右眼?
②把老师给每个小组机灵狗照镜子的那幅图对着镜子,再看镜子中的这幅图,你看到时钟上的时间是几点?(7点)
③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镜子内外,左右错位)究竟机灵狗照镜子时是几点?找一找机灵狗犯错误的原因。
④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
[反思]本节数学活动课呈现的是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通过设问诱导,抓住“机灵狗犯错误的原因”这个有利于“动态生成”的奇迹,体验镜片内外空间事物的位置与顺序所发生的“变化”,创造性地教学,培养学生发展知觉和空间观念。
[决策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应用转化思想,化难为易
在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结合“空间图形”中合适的教学内容,逐步渗透给学生数学的思想方法,如:转化的思想,将不熟悉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数学问题。如我在教学六上《求阴影部分面积》的练习设计讲解中,总结出一个方法,那就是通过“几何变换法”把复杂的图形的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或比较简单的图形。
运动变化课堂练习题,是随着图形的某一元素的运动变化,导致问题的结论改变或者保持不变的一类几何题。它揭示了“动态”与“静态”、“一般”与“特殊”的内在联系,解题的关键是分清运动过程中哪些是变量,哪些是不变量。
综上所述,在小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基于对“运动变化”教学观念的认识,发现如今新教材中拥有“运动变化”的教学空间。因此,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吃透教材,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开展教学的策略,进一步整合新教材中《图形与几何》部分中可以运用“运动变化”教学观点展开教学的内容,使“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精彩舞动!
[1]童子双.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与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2]肖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叶柱.数学教学新视界[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