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提升品德修养的探索

2016-03-03 06:50赵丽萍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18期

赵丽萍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河北承德 067000)

学习《论语》提升品德修养的探索

赵丽萍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河北承德 067000)

学习《论语》有利于培养学生好学、仁爱、责任、乐观等优秀品质。学习《论语》,引导学生好学,勇于实践。启发学生在日常行为中、人际关系中用实际行动完善自己,帮助别人,践行仁爱等思想品德。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感。遇到困难和挫折,积极乐观。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己任。通过教学观察和学生反馈,学生能够较深入学习和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 论语 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情绪 心理健康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好学、仁爱、责任、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通过学习《论语》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好学、乐学,勇于实践。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积极乐观的良好品质,遇到挫折时,不气馁,为理想而努力。课程设计与教学理念也符合积极心理学提倡的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情绪这一途径培养乐观等品质。[1]

课程之初,首先让学生了解孔子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其意义才能清晰,便于理解。

《论语》学而第一篇第一章内容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的追求,也体现了他崇高的人生境界。[2]

李泽厚认为:学为人而悦者,悦也。有朋来而乐,表达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3]

一、知行合一。好学、爱学,还要练习、实践、践行。学是快乐的,实践也是愉悦的

“学”者,学为人也。“时”是时时刻刻,这里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习”汉字演化来看,是小鸟练习飞翔,开始飞不好,会把羽反过来。“说”通悦。本义是愉悦,高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深刻领会好学,勇于实践的思想。学习并且要时时刻刻去实践,去练习。要践行学的内容,要身体力行。比如,学习了仁慈,孝悌,自己本身要付诸行动,在日常行动中,去实践。这些学习来的道德或者本领,在实践中得到内化,自己的修养和本领也提高了。同时,在践行这些美德或者技能时,可以愉悦自己和他人。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李泽厚解释为“ 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

比如,“父慈子孝” ,如果能付诸行动,父子关系将是和谐、愉悦的。一个家庭友爱孝悌,和乐融融。这也就达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是快乐的,实践也是愉悦的。

二、树立崇高理想与社会责任感。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传道授业解惑是快乐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将自己所学和感悟的“道”,传授给别人,不也是很快乐吗?

“朋”,最早见于远古时代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在青铜器铭文中常可以见到“贝五朋”类的句子,表明古时朋就是一种货币衡量单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明确表示:朋,假借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

《易·兑》中“君子以朋友讲习”,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同师为朋,朋党。同志为友。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学习,一起切磋。孔子传授给弟子学问,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能将自己的学到的、感悟到的“道”,传授给弟子,不也是很快乐吗?

自己有成果后还要传授给别人,让大家都快乐幸福,让世界都充满“仁爱”。这可谓让世界都变成“美好的人间”。孔子的人格魅力非常感人。

徐醒民在论语研读中认为,富有责任感和仁爱之心,这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学》的三纲八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种行为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

如何使自己拥有积极乐观情绪?好学、乐学,实践,树立崇高理想和目标,有社会责任感,仁爱,发展完善自己,服务社会。

三、遇到挫折,积极乐观。遇到困难、挫折,不被困难压倒,积极应对,寻找生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形声字,从心,从昷,读音为温暖的温。“昷”意为“热”、“暖”。“心”与“昷”合起来表示“心里燥热”。本义为心燥。不冷静。引申义为含怒,生气。

“君子”可以指君王之子,也可以指有道德的人。在这里孔子赋予了“君子”道德的含义。“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君子相比较于圣人、神人,君子是较普遍的、较易至的、较完美的人格典型,也就特别值得注意与追求。

先秦典籍中的“君子”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来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孔子的主张不能得到实行,治国救世的观点和思想不被人们理解,在所处的环境不利之时,能够做到不怒不燥,这不也是君子吗?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仁爱等政治理想和主张,意图拯救那个纷乱的世界。但是,经过千辛万苦,十四年周游列国,转了一圈之后,栖栖惶惶,又回到了鲁国。

学何为?习也!如果没有积极组织环境,怎么办?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如何积极应对?孔子的行动告诉我们,要乐观。他整理《易经》、《诗经》等中华文化经典。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孔子在不被重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为我们的整个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经典,其思想已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教学中,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多实践,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乐观。思考如何使《论语》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是理解、实践、体验和反思总结,循序渐进,逐步提升思想品德修养。

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借鉴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了解时代背景,结合现实,可以更深刻理解学习内容,从而提升品德修养。

教学中,结合学生讨论、分享等活动,给学生展示和思考的机会。

学习过程中,教师勤于观察,及时反馈,对学生的进步作出及时、积极的反馈,对于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积极情绪培养心理品质,是一种有效快捷的途径。

通过教学观察和学生反馈,由于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榜样作用,以及《论语》的精彩表述,学生能够较深入学习和实践,达到教学目标。学习《论语》,有利于培养学生好学、仁爱、责任、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5]在心理健康课程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借鉴。

[1] 赵丽萍 潘德宁.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 河北: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3)

[2] 辜鸿铭 . 辜鸿铭讲论语[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3] 李泽厚 . 论语今读 [M] 上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4] 徐醒民 . 论语研读 儒學簡説[M] 北京:团结出版社,2013

[5] 赵丽萍 .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 [M] 北京: 现代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