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设计让课堂灵动起来

2016-03-03 06:50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18期

刘 欣

(秦都区中华路小学 陕西咸阳 712000)

智慧的设计让课堂灵动起来

刘 欣

(秦都区中华路小学 陕西咸阳 712000)

一只贝经过痛苦的磨砺才会有美丽的永恒,而一节课同样需精心的设计才会有动人的魅力,变得灵动起来……

—— 题记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直接关乎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前要求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要争做科研型教师,而新教育更要求教师做智慧型教师,因为“知识,只能让人看见一块儿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遵循教学基本规律,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反复思考,用心琢磨,设计出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作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拙见:

一、智慧的预设让课堂灵动

1.找到一块“石”

细读文本,找到文章的“基石”。这里的“石”就是阅读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叩问自己:每一节课“最大的石块”是什么?还有其他的“石块”吗?比如《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我们不难发现:

文本最大的“石块”应该是情——即巴金老人对孩子的热爱与期望,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对创作的热爱;

其次的“石块”应该是理——做人要谦虚,生命要奉献,写作要有爱,学习要惜时;

最后的“石块”应该是言——对巴金的语言特点和风格的体会与初步感受,如平白如话、亲切动人等。

“情,理,言”,构成了这篇课文教学的“大石块”。

2.寻找一条“线”

有人说数学教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语文教学作为思想传承的载体,的确有一定的模糊性。那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让教学发挥最大成效呢?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发现文章的主线来教学,达到“提领携顿,百毛皆顺”的效果。我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展开教学,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赏读体验几个环节合理安排,丝丝相扣,有机整合,力求教学目标简单明了,教学环节简单清楚,力求简简单单教语文。

3.提起一只“脚”

听课中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构思过度”的现象,如设计时的想象体验、拓展补充、读写迁移、感悟发现、人文熏陶……填塞得学生都喘不过气了。

《海伦·凯勒》是一篇人物传记,我们不仅能通过对海伦“摸盲文”“学说话”这两件事例的品析中体会到人物的奋斗精神,而且能从炼字的角度品味优雅、典范的语言,还能关注学生的读书,进行阅读分享,更能关注学生写人物的习作训练。诸多目标,在教学时,若适度提起一只脚,就能增强另一只脚的作用力。设计时,我就把有限的时间集中到海伦“摸盲文”“学说话”两件事例这个点上,通过品析,引领学生感悟海伦“不屈不挠勤奋斗”的感人事迹。

4.用好一张“嘴”

王崧舟老师认为:“课堂是有造型的,是有面貌的,通过什么来实现,通过老师的语言来实现。”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富有激情及感染力,力求让课堂值得学生或听者静静地聆听和享受,久久地思考和回味。

《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有一位老师结语没有选择“感动中国”对巴金的颁奖词,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情,理,言”三个“石块”,自己创写了这样一段话与学生们共勉——

“一个人,一颗心,一辈子。一封回信,一腔真爱,一生大悟。时光如水,岁月如流,巴金是金。在日益匆忙的今天和未来,总有一个人可以点亮我们心灵之灯,总有一个人可以温暖我们脚下的路。这个人就是巴金!”

这样富有激情的总结照亮了课堂,也打动听者的灵魂。

二、智慧的生成创建灵动课堂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一位充满智慧的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生成,从尴尬中捕捉契机,化平庸为精彩,奏出一曲和谐有效课堂教学主旋律。

1.睁慧眼,发现生成

在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有时会出乎教师的意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捕捉有效信息,准确纠偏改误,整合生成资源为可用性资源。

一次观摩课,我上的《蒲公英》,截取一个教学片断:

生:老师,“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这句话应该是疑问号。

师:好像是啊,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大家想一想,到底应该是什么标点?

学生都是一脸茫然。

我乘虚而入,组织学生在读中感悟,最终大家明白此处应该是“!”,表示两颗小种子对黑黝黝的泥土的藐视,很瞧不起黑土地。

上面教学片断中的随机事件,出乎预设思路,但我适时抓住契机,于读中思辨,体会到了此处标点所传递的情,表达的意,使学生也受到教育。

2.善提问,引发生成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与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要有话题,需要老师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能将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最佳状态,引领学生在思维的殿堂里自主探索,一石激起千层浪。

例如,《坐井观天》的教学片断:

师:自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青蛙和小鸟都是“笑着说”的,它们笑的含义相同吗?

学生纷纷拿起课本读起来。

师:小组同学可以相互说一说。

生:我认为它们笑的含义不一样。青蛙笑是觉得自己天天坐在井里看天,最了解天的大小,不会弄错的,小鸟居然和它争论,实在可笑;小鸟是在笑青蛙过于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

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在看似简单明了的地方设疑,引发学生的兴趣,再放手让学生读书,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后通过小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揣摩青蛙、小鸟“笑”的不同。最后再次自读自悟,训练学生的悟性,满足儿童的内心需要。

3.巧整合,利用生成

教学资源包括一切能够促进课堂教学进行的物质资源、空间资源、智力资源等,潜藏于学生自身、学习与生活中丰富的可用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从就近的原则出发,科学地对其加以整合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含哲理。细读文本,我们能领略到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精辟的,智慧的。在引领学生探究明理时,我抓住文本中的两个“最大”,让学生于思维的碰撞中明白道理“追求应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而此时一个学生谈到自己读过《一枚硬币》这个小故事,道理相同,我立即让这位同学给全班分享了这个故事,此处资源的整合适时恰切。在进行资源整合时,一定要把握好适用、适度的原则,把握好资源整合优化的尺度。

结语

不管如何设计,我们时刻都要有浓郁的语文意识,在引导学生听、说、思、读的过程中,自觉得、有意识地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思想情感,进行智慧设计,争取一堂课能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