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良
(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芒洪乡中心完小 云南临沧 677500)
浅谈课改后的教学方法
李贵良
(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芒洪乡中心完小 云南临沧 677500)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全面进入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倡要把学生从“听讲”的程式化中转变为自主学习、共同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性、意识性和经常性的渗透德育,并把德育的渗透工作向外延伸,使其自由拓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课程改革 新课程标准 教学方法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先后进行了多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已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变过去教法中存在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逐步体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革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既要引导学生跟着学,又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本人通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法的培训,新课程标准的探究学习,深感教学思想有所更新,观念有所转变,初步认识到了课程改革后新课程中一些新的教学方法。[1]
在我国教师讲学生听的程式化教学方式由来已久,基本已经根深蒂固。新课程改革以后提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是照本宣科、传授知识,而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确实,教师应努力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把学生的学习提高到新的学习方式上来。学生一旦从“听讲”来接受知识的束缚中走出来,学会自主实践学习,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便会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从而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气氛如何。因此,课堂教学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预先性和有效性。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语文第四册课文《雷锋叔叔在哪里》时,教师谈话(出示挂图)导入后,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在同学们读完课文以后,教师突然问学生:“大家说说雷锋叔叔在哪里?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同学站起来说:“雷锋叔叔不是挂在黑板上吗?”其他同学异口同声的回答:“雷锋叔叔已经牺牲了。”有位同学大声说:“雷锋叔叔在我们的身边。”可是教师却微笑着说:“大家回答得很好,但不完全正确。”同学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样子很是费解。就在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趁机进入:“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呢?想知道答案吗?”学生说:“想”。学生各个个瞪大眼睛,专心至志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师接着说:“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自由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呆会儿老师也来回答这个问题,好吗?”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进入到学习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2]
教师只是传授知识的“严师”,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工具”,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但课程改革以后这种老的教学方法应该被新的教学方法所替代。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当今的教育教学的方法也要适应当今社会人才竞争的需要。为此,《课改》明确提出:在新课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命令,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始终要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要变教师的单项活动为师生的共同探究,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中说:“强调以学生实践为主,并不意味着要削弱教师的作用,而恰恰是对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灌满水桶,而是要把水桶打开。学生学习的灵感和积极性不是在夜深人静的深思中产生的,而多半是在积极发言中,共同探讨时嘎然闪现,教师都应该有这样的感触。为此,在教学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法培训时,听到了一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课题是《狼和小羊》,她在总结全文时,提出一个问题:“狼把小羊吃了吗?狼和小羊的结果会怎么样呢?”学生的回答众说纷纭,有的说:“小羊被凶恶的狼吃掉了,狼高兴地回家了。”有的说:“狼刚要吃小羊时,有个猎人出现了,把狼打死抬回家了,小羊得救了。”教师不失时机地巡回点拨,并把自己的想法也告诉了学生。这个问题看起来比以往的“小羊结果怎么样?”的问题难得多,恰恰相反,这个问题更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实践、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的积极性和兴趣。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3]
教师不但要教学生怎样学会知识,还要教学生怎样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是每个教师应该具备的本领。在过去的教法中教师大部分时间只是“教死书、死教书,”学生也只是“读死书、死读书,”体现的只是“严师”传授,学生接受。为此,许多农村出现读书无用的说法。最近一次课程改革以后,才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严师”了,而是要能使学生从学会知识转变为会用知识。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各科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知识,体现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又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随着科学的进步,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像保险、贷款、签订合同等方面的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应具备的常识。因此,在各科的教学中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践应用,这样就恐怕不太适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最近我尝试着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教法进行教学,收获不小。例如:我在一次习作教学(学写信)中,要求学生讨论怎样写信,再把写好的信在小组之间传着看,然后从小组中派出一个代表读写得最好的信,以后同学们要写信就去找这些同学帮忙。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然后聚精会神地写起信来。布置作业时要求每位学生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写一封信。一个星期后的一天有几位同学跑来告诉我,他们有回信了,回信中说他们有很大地进步。在教学前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学到的知识,确实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里提到的“定义”作业就是教科书中设置的沿线作业。过去的教法一般都是沿着这种作业进行练习,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学生只有死记硬背、机械练习,根本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也不知道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前面提到过,在新课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再仅仅是 传递、训导、命令,而是更多地激励、帮助、参与,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边的活动关系,而是以情感交流为基础的双边活动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要开启学生知识领域的大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随时都严以为师,照本宣科,而要多起一些引导作用,多一些师生共同探究的空间。最近听到过两位教师的公开课,教学效果决然不同。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给学生的练习是:它们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几条边?有几个角?学生的回答很简单:由四条线段围成,有四条边,四个角。这样的练习显得很呆板、定义,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另一位教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练习方式是: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你能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吗?要求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回答。在学生展开讨论的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有的小组标出线段图来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有的小组用角色扮演来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有的小组把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的方法直接写出来。这样的练习方式既巩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两个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定义”作业与“活动”作业之间的区别,也得出这样的结论:“定义”作业应该向“活动”作业转变。
德育,顾名思义就是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不管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都提倡德育的渗透工作。教学无定法,德育渗透也讲究方法、时机。例如:我在教学课文《她是我的朋友》时,针对阮恒无私献血时神情、动作的语句,巧妙的抓住时机进行德育渗透:“同学们,假如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会不会退缩呢?”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有说法 。有的说:“我愿意献出生命救我的朋友。”有的说:“这样不行,因为献出生命就没有血,就不能救朋友了。”也有的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要一部分的血去朋友,一部分的血留给自己,既救了朋友自己也不必献出生命。”……学生们的回答虽说有一些滑稽可笑,但能体现出学生大胆发言的积极性,也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总之,课程改革可以说是最全面、最前沿的一次。义务教育阶段以全面进入课程改革。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应该努力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在教学上下工夫,多动动脑筋,多想想办法,把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自主、自觉、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究新知识和发展新知识。
参考书目
[1]《小学教育教学研究》
[2]《小学新课程标准》
[3]《临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