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化角度看中国近代史前期知识体系的构建

2016-03-03 06:50常雪勇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18期

常雪勇

(浙江省丽水市丽水中学 浙江丽水 323000)

课程研究

从全球化角度看中国近代史前期知识体系的构建

常雪勇

(浙江省丽水市丽水中学 浙江丽水 323000)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在确定教学目的时规定:通过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国际意识既包括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努力的意识,也包括积极地进行国际合作、国际交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要具有国际的内容和全球的视野,要引导学生从世界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历史的发展,从全球化角度看待人类历史的进程。因此将中国近代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背景下来构建近代史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全球化角度 中国近代史 知识体系 构建

全球化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自然的历史迸程。它开始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确立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打上自己的烙印。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各国对中国的侵略,则属于西方的全球化,对中国人民来讲,近代100多年来被迫卷入了全球化的进程。由此可见,全球化在近代中国则体现为近代化即资本主义化的过程。

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演变;二 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变;三是政治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演变;四是思想观念由封建愚昧向民主自由与科学演变。如果中国近代前期历史的发展按照这种变化来构划其轨迹,那么近代中国前期的历史(1840——1919)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1.世纪初开始,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入蒸汽机时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逐步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人类社会开始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逐步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活动也空前加剧,从野蛮掠夺的形式发展到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形式,大批亚、非国家和地区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体系。由此可见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不仅改造了国内的社会,还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了世界的面貌。正是在这样一种世界背景之下,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1.世纪中期英法等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连续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中国逐渐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伴随着西方国家势力的入侵,近代资本主义的因素开始在中国出现,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利用其获得的特权,在中国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从此中国开始出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国门的洞开,近代新思想开始萌发: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虽然这一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企业不是本民族的,但毕竟在黑暗封闭的中国透进了一丝近代化的曙光。

进入60、 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也进一步加剧,中国可谓首当其冲。在抗争的过程中,中国近代化开始了缓慢的起步。首先,政治上,60年代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的实践一一洋务运动,先后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近代的海军和近代教育。这些措施在客观上产生了一些积极进步的影响:教育上引进并传播了近代科技,创办了新式学堂,严重地冲击了封建科举制;经济上使中国从封建的手工生产开始了近代化的机器大生产;军事上近代陆海军的创立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其最深远的影响是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 产生,从而在整体上促进了民主革命和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其次,经济上,在外国势力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19 世纪60、70年代,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尽管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由于产生的条件不充分,具有“先天不足”性;部门结构和地区分布的不平稳而具有“后天畸形”性,但是它毕竟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为中国社会向近代化演进提供了新的动力。再次,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反映到思想上,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的早期的维新派,他们主张在经济上发展工商业,文化上举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虽然他们的思想还没有形成体系,但是反映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也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一时期的中国近代化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从内容上看,近代化仅处于物质技术的层面上,核心是学习西方的科技;从领导阶层看,地主阶级处于领导地位。虽然这一时期近代化的水平较低,但封闭落后的中国毕竟开始了向近代化的迈进,这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

二、从甲午甲日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即资本主义的电气化时代。经济上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经济飞速发展,以科技为基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逐渐形成;政治上,形成了以公民自由,政党政治,相对完善的民主代议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更加疯狂地进行殖民扩张,更加迫切地需要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整个世界也进一步资本主义近代化。资本主义扩张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同时客观上又促使殖民地国家向近代化社会演进,体现了殖民扩张破坏性与建设性并存的待点。进入90年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剧,先是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甲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又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为摆脱民族危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抗争和探索,正是这种抗争和探索不断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经济上,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资本的投资进一步增加,地域范围扩大,行业增多。虽然这一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仍困难重重,但却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注入了新的社会力量,从而把民族资产阶级推上了历史舞台。政治上,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和领导了戊戍变法运动,力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变法虽然失败,但是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维新变法失败后,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依然沉重,清政府镇压变法和义和团及签订《辛丑条约》后,腐朽反动的本质日益暴露,因此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统治,实现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用暴力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近代化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思想上,先后出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这些思想的广泛传播并在社会上形成思潮,一方面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另一方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不少的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转变成为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这一时期的中国近代化与前一时期相比,层次和水平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从以学习西方技术为主要内容发展为以学习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从地主阶级处于领导地位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处于领导地位,反映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演进的螺旋式的前进发展趋势。

三、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时期

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和冲突进一步激化,并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帝国主义集中精力应付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迎来了一个短暂的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首先在经济方面,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步的发展。从1912—1919年中国的新增投资超过了过去半个多世纪投资的总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所谓的“黄全时代”。其次在政治方面,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亦随之壮大,这为中国政治近代化进一步奠定了阶级基础。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力图维护和进一步完善共和体制,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的斗争 和护法运动。这一系列的斗争,使帝制在中国终成历史,但政权仍然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而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民主共和并没有真正的确立起来,反映了近代化进程的艰难性和曲折性。再者思想方面,资产阶级在维护民主共和的同时,还把目光投向思想文化领域,对国民精神进行几近全盘西化的改造。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和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力图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取代中国封建文化,通过对国民精神思想的全盘的改造,努力使国民形成和具有近代的思想意识,进而来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的进程。这次文化启蒙运动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接受了一定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思想观念得到空前的解放。

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近代化,是以提倡民主与科学的启蒙运动阶段,它把中国近代化从原先的改造社会制度层面推进到改造国民精神意识的文化最深层面。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可谓艰难曲折,中国最终并没有实现近代化。究其原因,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是中国不能近代化的根本原因,一方面西方国家的侵略促使中国的封建经济走向解体,给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入侵的根本目的是要变中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要破坏中国资本主义,阻止中国实现近代化。其次本国腐朽的封建统治也是中国不能近代化的主要原因。陈腐的观念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的上层建筑束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顽固势力的阻碍和破坏也影响了中国近代化。由此可见,中国近代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二是使中国近代化,两者密切相关。民族独立从根本上说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近代化从根本上说是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因此,只有先解决民族独立问题(反帝),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建设(反封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中国近代化没有成功,就是因为没有把反帝和反封建两者在机的紧密的结合起来,失败也就成为必然。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要及时地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从历史教学的角度讲,历史教师首先要完成从教历史书到用历史书去教学生如何去学习历史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村的内容进行重组。从全球化角度来构建近代史(前斯)的知识体系,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这种体系的构建,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以往的历史教学大多是从西方国家的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两个角度来讲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的,这种教学带来的一个缺憾就是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貌,而从全球化、近代化角度来重组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变换原有的角度和视野,从全新的角度来把握近代中国社会的整体演进, 这显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国际意识。要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国际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需具有国际内容和全球的视野。从全球化角度来构建中国近代史知识体系,能把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中国近代史知识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从两者的学习和比较中找出差距,从而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再次,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近代前期中国的历史。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放在给构中的知识是不容易遗忘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和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这种 联系把零散的知识变成知识板块和知识群,最终形成整体知识。以全球为视野、以近代化为内容,以近代中国社会的演进为主线,既可以把中国近代史(前期)上发生的重大的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又能客观地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基本规律,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科学的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