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探析

2016-03-03 08:40董国军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34期
关键词:教育者舆情政治

董国军

(云南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昆明 650000)

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探析

董国军

(云南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昆明 650000)

在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群体习惯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情绪和意见,做好大学生的思政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作用,高校应科学分析网络舆情对思政工作的影响,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从建网站、建机制、建队伍、转思路、强教育等方面,提高高校在网络舆情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

网络舆情 思想政治 路径探析 监控预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正在成为人们学习、娱乐、生活、交流的重要工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截至2016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5.1%。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大学生群体,几乎100%是网民。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发表看法、表达诉求、交流思想乃至组织群体性行动不可或缺的手段,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行动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分析

高校自身环境和培养对象的特殊性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和一般网络舆情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借鉴国内刘毅老师等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就是高校师生群体,通过qq、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载体,就所关心的、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校园事务、社会事件、时事政治通过网络表达和传播,并带有倾向性的情绪、态度、观点和意见的总和。

高校网络舆情除一般舆情所具有的形成具有突发性、内容具有多元性、发布具有随意性、传播具有多样性、演变具有无序性等特点外,还有其独特的特征:一是对网络事件敏感,敢于表达自身观点,敢于对社会的阴暗面表达不满,敢于同违背社会伦理和道德的现象针锋相对。二是大学生心智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心理和思想根基最容易受舆情导向撼动、最容易趋同,甚至被利用的一类群体。三是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力军,辐射面和辐射力较之一般年轻人更广、更强,传播速度更快。而在网络舆情和各种信息的影响下,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动向:理想信念追求趋于复杂化,不少大学生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未来缺乏信心;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的现实情况下,对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思想特点的多样化导致一些大学生排斥单调的集中灌输式、运动式教育。

二、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舆情下,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面临着机遇,又存在诸多挑战。

从机遇层面看,首先,高校网络舆情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渗透性和影响力,网络以其信息量大、更新传播速度快、资源开放性等特点,不仅能使大学生自主选择各种信息,也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其次,网络舆情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互动、交流的机会更多、更方便,双方能够及时表达各自的想法和需求。再者,网络能够及时迅速的更新信息,教育者借助网络迅速及时的对不良舆情加以引导和教育。从挑战层面看,一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惯用老思路、老办法,海量网络信息使教育者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以被悄然打破,有时候大学生掌握的信息比教育者本身还多、还全。二是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不适应现实需要,教育内容相对滞后、空泛,教学手段单一,强调“我讲你听”的教育方法,从“思想硬性灌输”到“思想引导”的观念转变还不够。三是复杂的外部大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通过网络能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包括负面信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四是思政队伍的素质能力亟待提高,部分思政教育者对互联网知识掌握不够,应用不熟练,工作经验不足,政治观念意识淡薄,理论素养不高,甚至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认同。

三、高校网络舆情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面对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保持生机和活力,就急需拓宽领域,创新途径。

1.打造“红色网站”,占领高校网络舆情思想阵地。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时代,高校应建设主题鲜明的红色网站,强化校园思想政治网络阵地建设。在红色网站的建设中,要把握几个方面:一是在引导方向上,要注重“思想性”,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8·19讲话精神要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二是在内容上,要体现“多样性”,要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中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专家学者的深度剖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分析问题;还要把党在革命、建设中的丰功伟绩、经典教育影片等上传供师生学习观看。三是在设计理念上,要体现“服务性”,内容选择上要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服务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与考研、心理咨询、休闲娱乐等需求,要设置相应的栏目,强化网站的服务功能。

2.以务实管用原则,建立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机制。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不安全的因素,在论坛等交互性较强的网站,网络信息或讨论主题可能被人为操控,使其向不良趋势发展。一旦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所引发的错误舆情转化为舆论,就会给高校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现实环境看,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刻不容缓。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的建设上,学校要从人员、设备、资金上予以支持,针对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务实、管用、低成本的原则,开发不同的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对一所高校而言,如果开发成本过高,一般是不现实的;另外要有专人对软件的运行结果进行分析、研判、上报、处置,一旦发现不利于高校或社会稳定的舆论,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反馈,掌握主动权;同时要进一步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切实做好校园网站和用户的实名登记制度,规范管理。

3.整合资源,建立一支专兼职网络思政队伍。

完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机制,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离不开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化的网络政工队伍。专职队伍应以宣传部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主体;兼职队伍要把相关部门如学生处、团委、学生会、心理咨询室、各学院的书记和副书记、高校辅导员等纳入进来,共同构筑成校园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同时,要积极培育和发现“舆论领袖”,发挥他们在舆情中的主导和引导作用。此外,高校要特别重视对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与班主任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师长,辅导员自身的政治倾向、职业道德、人格以及对各种社会现象或事件的态度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选择。

4.转变思路,有序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任何一个事件处置不当都可能爆发网络舆情危机。因此,在处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尤其要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一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笔者认为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从无序处置状态转变为一种程序化的决策过程;二是要充分发动专兼职队伍、“舆论领袖”和辅导员等群体,围绕热点问题撰文、跟帖,引导网上舆论;三是要编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对一些可能引发学生思想波动的苗头性信息果断处置;四是建立舆情响应制度,主动澄清事实,及时公布事件真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公众揣测和别有用心者的杜撰;五是对待舆情信息要有高度敏感性,不能仅仅关注舆情造成的严重后果,更要关注舆情本身,关注舆情从孕育到酝酿成突发事件的过程,坚决摒弃对网络舆情不作为、不以为然、不及时处理等工作态度,牢记“网络舆情无小事”。

5.加强教育,知识德育与网络德育双管齐下。

从加强对学生教育的角度分析,既要抓好被教育者的教育,也要抓好教育者的教育,两者不可偏废,从某种意义上讲,抓好后者的教育更显重要和紧迫。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主要是创新教育工作理念。教育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开设国际、国内局势,校园热点等专题;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良好的网络素养。从被教育者角度看,主要是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一方面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网络言行进行规范,使大学生在舆情表达时能恪守现实世界的社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大学生除要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外,还应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观,全面客观、冷静、实事求是地对网络空间的信息做出判断,加强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别力、免疫力,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发布、传播有害社会的不良信息。

董国军(1979.3--),男,浙江金华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云南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研究方向:法学和思政工作。

猜你喜欢
教育者舆情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