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妮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梁冬妮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已经成为社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保证教育目标、师生关系、教学策略的转变,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本文从教育观念转变的内涵出发,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分析了教育观念转变的路径。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教师 教育观念 转变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素质教育中提升教学效果,强化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措施,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是精神层面的重点,只有教师提升教育观念和思想认知,才能助力素质教师实践的落实和维护,真正为社会输送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在教育框架建立和推进的过程中,传统教育中应试色彩非常浓重,学校教师对于学生的成绩也十分关注,加之教师的评价也多是基于成绩,分数评价成为了教师之间默认的标准[1]。这就形成了教育的恶性循环,教师以分数为学生定位,学生为了获取更好的分数而拼命追求高分,长此以往,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形成了定势。国家教育部门正是为了扼杀这种恶性的教学机制,才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课改要求,只有提升学生素质,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变成只会追求分数的学习机器。教师在这个改革项目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育观念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习状态,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维,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单纯化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建立完整的教学框架,以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为基准,提升教学策略的同时,优化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诉求出发,建立健全完整的教学框架,最大化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为社会输送全方面发展的人才[2]。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关系的认知,建立全局性的思维框架,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传统教育中的优势,更好的为素质教育提供动力。第一,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不是对应试教育的全盘否定。在素质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切忌认为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完全颠覆,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全方位的教育方针,在实践中验证教育理论才是教育改革的根本。在应试教育中,有一些非常好的传统,并且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机制是教育框架建立过程中宝贵的时代经验,需要教育工作者在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对其进行优化,以实现教育动态化改革为目标,综合分析考量后落实推行。第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能单纯的提升特长教育效果,在素质教育提出之初,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学生的特长教育,这种观点较为片面。发现以及挖掘学生的特长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却并不是全部目的,教师要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全面能力为基准,强化潜能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第三,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应试教育中的一些具体因素进行收集,通过数据的分析建立差异化教育框架,在提升文化科学素质教育的同时,确保身心素质得到有效的重视,也就是说在,在素质教育运行和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育框架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基本,实现素质教育和学科教育的融合。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应试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分数并不能代表全部,但也能呈现出一些信息,教师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的过程中,利用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型,优化有益的部分,规避不好的部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第四,在运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摒弃考试模式。教师要利用考试对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进行总结,但并不是给学生贴上标签,而是利用考试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和激励,教师要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弱化成绩中分析的束缚,而是积极发挥其中的推动作用,为学生规划有效的学习目标,作为教学质量的反馈项目,教师要积极发挥考试成绩对教学质量提升的优势,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脱离分数决定一切的牢笼,优化实现自我全面发展[4]。
1.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创新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优化实践操作的落实情况,并且在教育框架内积极落实现代教育的教育理念,积极实施创新型教育框架和教育策略。另外,在实际教育方式和方法建立的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基础素质,最大化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借助差异化教学措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优化的发展框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真正诉求,在课堂教学开展时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力。教师要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教育目标、教学情境中,升级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不仅要利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方法,也要在提升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实施教育哲学,以新时代动态化的人才培养标准建立教学评估。
2.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整体教育
理念的转变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践行精细化教育管控,以学科教育为中心进行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双向转变,并在教学内容落实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从知识的技能型运用机制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借助创新型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5]。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全局角度出发,强化学科之间的交叉互动,培养学生建立完整的动态化学习心态。只有提升综合化教育能力,才能在提高学生和教师互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教育,获取最优化的成长经历。
3.转变教育理念,协调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在素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点,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基本目标,利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深度挖掘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强化意志品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应用,真正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只有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才能助力学生在综合化发展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全面提高[6]。
4.转变教育理念,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要旨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若是一味的追求学生的分数,忽略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只能是实现了“教书”的目标,而只有有效践行素质教育框架,才能在教育中落实“育人”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开拓思维模式,建立健全综合性教育控制机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落实综合教育理念,在满足市场经济需求以及市场人才需求的同时,提升人文教育的软实力,并且在教育工程中优化权衡教育和德育的关系,积极的拓宽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用理念引导教学行为[7]。另外,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学系统较为开放,教师要提升学生信息和数据的搜集,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素质教育框架,实现教育过程中教学和管理的同步,深化教育改革的思想,以提升学生素质为目标,实现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趋势,教师要在教育框架转变的过程中积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从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的素质化发展,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为社会输送更加优秀的人才。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2(03):5-23.
[2] 郭法奇.如何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基于《教育规划纲要》及教育历史的实证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11):5-10.
[3] 张晗.学前儿童素质教育实施中对自然主义教育的僭越与回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9(01):40-42.
[4] 杜菲菲.高考分值变化是素质教育的举措还是应试教育的强化[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18(08):77-80.
[5] 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8(05):59-84.
[6] 冯文全.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基于教育社会学的反思[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0(03):135-141.
[7]郭然.从基础教育的视角谈如何实现应试教育同素质教育的统一*--兼论中国应试教育之下的阅读现状[J].读与写(上,下旬),2015,17(09):15-15,16.
*科研项目编号:2016JXKY-13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GH12059)研究成果。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