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解读

2016-03-03 06:50罗永辉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18期

罗永辉

(湖南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2)

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解读

罗永辉

(湖南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2)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将为提高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提供正确方向和有力保障,它将为英语专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对比解读其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异同,将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建设性的思路。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人才培养

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以下简称《大纲》)提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大纲》的提出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规范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后的十余年中,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发展迅猛。目前,我国将近1000所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在校本科生总数接近60万人(仲伟合 2015)。但是,英语专业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并不能掩盖英语专业建设日益凸显的问题(张绍杰 2010)。一方面是因日益发展的经贸合作、旅游、求学等带来的对外交流的迅速增长,社会上各类英语培训机构得以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却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却不尽如人意。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MyCOS)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2013年,英语专业为红牌专业(高失业风险型专业),2014-2015年为黄牌专业(失业风险仅次于红牌专业)。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除了毕业生人数绝对数量巨大之外,还与教学质量下滑、专业建设目标趋同等原因有关。很明显,我国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已经相对于经济发展体现出滞后性和不适性。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从2013年起,国家教育部召集专家学者讨论制定《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以作为高校本科英语专业准入、专业建设和专业评估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本科英语专业应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作出相应调整和改善,更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社会需求。

一、《国标》主要内容

《国标》主要内容包括前言、适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与评价、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共九个方面的内容。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将选择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解读:

1.培养目标

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国标》在继承《大纲》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国标》终稿指出, 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相对于《大纲》,《国标》继续突出了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增添了“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国标》最大的变化就是删除了《大纲》中列举的英语专业人才毕业后可能从事某些领域的工作,不再提出“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国标》提出英语专业应培养“具有……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这样的表述相对于《大纲》而言更具弹性。仲伟合,潘鸣威(2015)指出:“这一表述具有动态发展的意义,杜绝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静态描述,指明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国家需要何种人才,我们则应该度身定做这类人才。”这样一来,英语专业不再简单地被视为“为相关专业服务”的辅助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英语的工具性功能的强调,“突出了学科属性,即以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为基本要素,回归人文特质明显的英语专业特色,而不是像《大纲》那样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彭青龙 2016)但是,也有专家认为“虽然国家标准放弃了复合概念,在人才前加了“专业”一词,但所谓的英语专业人才实际上还是指能熟练运用语言技能的实用人才。”(曲卫国 2016)

2.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学校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简单地说,就是专业人才在素质、能力、知识等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在素质方面,《大纲》提出“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大纲》认为,素质应该“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 《国标》综合了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当代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结合时代特点,同时呼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意见,为“素质”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等(彭青龙 2016)。

在能力培养方面,《大纲》强调“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国标》相关表述为“学生应具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思辨、创新和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两相比较,两者都强调了英语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即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但《国标》增加了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再次突出了英语专业以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为基本要素的学科属性。另外,正如一些专家所言,英语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语言能力不强,而是思辨能力低下,近年来各类调查研究均表明目前英语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缺乏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思考、辨析等能力,而这些能力是跨文化交际和创新所需的基本能力(孙有中2011;文秋芳2014),所以《国标》对思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要求。遗憾的是,目前英语专业专家和学者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具体举措也鲜见于笔端。

知识要求与英语专业的定义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相呼应,《国标》指出了英语专业人才在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方面应掌握的四类知识: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和相关人文社科知识。《国标》再次强调了语言知识、人文知识是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知识。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因知识结构单一而导致人文素养缺乏的现象,《国标》在知识要求中提出了相关人文社科知识的要求,也就是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同时包括一定的数学、统计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等知识(仲伟合,潘鸣威2015)

3.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决定了课程体系的设置。《大纲》中,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其中,“相关专业知识”指的就是“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到的其他专业的知识性课程,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国标》则提出了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其课程体系突出体现了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相结合的原则,前者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后者则由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组成。

针对多年来各方面反映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的现象,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在《国标》特到了体现和强化。《国标》提高了实践课时在总学时中的比重,提倡通过专业实习实训、课外实践(包括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创新项目等)、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活动等)和国际交流等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相对于《大纲》中对毕业论文的单一要求,《国标》提出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学术论文外,毕业论文也可以是翻译作品、项目报告、创意写作、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彭青龙 2016)。

结语

《国标》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建设确立了方向,必然对我国将来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高校英语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以《国标》为依据找准学校定位,结合社会和市场需求,以加强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扩展学生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综合素质,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只有这样,英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才能稳步发展。

[1]彭青龙.论《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特点及其与学校标准的关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6(1):109-117.

[2]曲卫国.国家标准能让英语学科走出困境吗?—谈谈英语专业改革与英语学科建设的关系[J].外国语,2016(5):11-13.

[3]文秋芳.英语类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外语教学与研究[J],2014 (1):118-120.

[4]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5 ):49-58

[5]张绍杰.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行动与反思[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 9-12.

[6]仲伟合,潘鸣威.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创新与思考[J]. 现代外语,2015(2):113-120.

[7]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 外语界,2015(3):2-8.

注:本文系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5]291号-572)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