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小乾
(南昌师范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2)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关小乾
(南昌师范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2)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层次应用遇到了一系列矛盾与问题,重建设、轻应用,技术与教育难以有效融合等问题阻碍了教育技术作用的发挥。文章从高等院校的教学需求和实际应用出发,对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剖析,参照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和属性,思考如何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实际,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信息化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技术赋予了新的内涵,延伸和拓展了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和范畴,引发了教学观念、环境、资源、模式和手段等的一系列变革。教育技术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支撑与推动作用。如何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升应用水平与效果,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近些年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各种模式已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重硬件环境建设,轻软件资源建设,重技术的运用,轻教学层面的实践,导致教育技术难以全方位深入教学,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益难以发挥,迫切需要以更新的理念和视角重新思考教育技术,推进教育技术应用转型与升级[1]
1.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难以融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其成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但教育技术只有融人到整个教学系统中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前教学中出现了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不一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过分夸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忽视了人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技术与教学缺乏有效融合,将原有的教学要素和过程简单地电子化后搬到了网上,教育技术的应用更多的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主要原因是:新的教育思想、观念等没有融入到技术运用中;缺乏系统的教学规划与设计,没有从教、学、应用的需要出发,将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设计到教育技术中,真正实现技术为教学服务;现有软件系统复杂,信息不能互联互通,资源检索困难,系统安全性不够,导致很多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对信息技术有非常强烈的不适感[2]。
2.软硬件建设与教学应用失衡
教学信息化的推进是建立在软硬件平台和信息资源基础上的,但核心是教学应用,只有通过教学应用,才能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在深层次推进中,各院校普遍存在着重软硬件环境建设,轻教学应用实践的现象,导致建设与实践失衡。具体表现在:
(1)重视网络和应用环境的建设,对资源和教师的应用培训等重视不够,重硬轻软,软硬失衡而影响使用。
(2)教学应用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上,用投影替代板书,而通过网络媒体开展互动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涉及较少,因此应用层次较低,现代化教学的优势不明显。
(3)投入不均衡。大量资金投入到硬件环境的建设上,而培训及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投入少。主要原因是软硬件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容易建功立绩。而实践应用主要由教育主体教师承担,其中涉及教育理念、教学设计、信息素养、教学能力等,教学应用是一种创新实践,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周期长,见效慢,如果缺少明确的应用要求和考核评估要求,不容易引起重视。
3.管理与服务同教育技术应用脱节
教学信息化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信息化教学活动,离不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更需要强有力的服务保障。当前教学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管理与服务滞后的问题,具体体现在:组织管理体系还落后于信息化发展需要,没有做到长远规划和长抓不懈,导致教学信息化工作时严时松,应付检查,缺乏可持续性; 教学信息化管理相应的制度和机制还不健全,对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和建设与应用的激励措施有待进一步明确,没有建立教学应用中的考核与评估办法,导致教师技术应用的积极性不高。服务保障仍停留在硬件故障排除与系统维护上,对教学应用的培训指导、系统的安全性等考虑较少。主要原因是教学信息化发展仍处在软硬件建设阶段,对教学信息化管理与保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相应的问题关注和研究不够,仍以传统教学管理与保障的思路和模式统领信息化建设[4]。
1.遵循教育技术发展规律,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教学应用
教育技术是运用信息技术系统化改进教育教学,它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生态系统,包括硬件、软件、资源、技术、环境、政策法规、方法、教学实践。需要从系统整体出发,从促进和维护整个教育信息系统平衡的角度,对教学、技术、人及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宏观考察与分析,对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和优化,以实现系统的整体效益。针对以往教育技术工作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保障、轻管理,忽视系统方法的运用、应用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首先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要从整体优化的视角考察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与定位,从以往单一要素的关注转变为对系统信息共享以及要素之间关系的关注,从以往单一层面的建设的关注转变为对系统整体运行质量和效果的关注,从以往关注局部建设过程向教学全过程的设计、应用、评价转变[5]。其次,应根据教育技术各组成要素间的关联与影响,进行全要素分析、规划与建设,统筹考虑教育技术各要素之间的建设要求与内容,通过制定教育技术改革与发展的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保硬件环境、软件资源、培训指导、技术推广、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在资金投入、人员安排、计划落实等方面统筹兼顾、相互协调、整体推进。
2.尊重教育技术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应用需求
由于教育技术对使用主体的高度依赖性,要使教育技术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推进中必须关注人,更加重视和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实际工作中应强化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理念,一切从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师生的特点和信息化教学需要,确保环境和资源好用、师生会用,效果明显、特色鲜明。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坚持现场听课,详细了解师生需求,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硬件环境和软件系统建设中,注重教学需求分析、教学系统设计,确保系统在功能上满足教学要求,界面上方便教师和学生使用;在教学资源开发建设中,主动为师生提供与教学适用的开发平台和模板,让师生无需掌握专业的软件技术就能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在应用服务与保障上,要定期开展培训,深入教学一线进行现场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师生教学应用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
3.推进教育技术技木应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要使教育技术成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推进器,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引用与创新的关系,不断探索与新的教育思想和环境相适应的工作模式与技术手段。为此,必须根据信息化教学的实际,加强理论与应用研究,倡导教师结合日常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强化信息化课程教学设计,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提升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与设计能力,不断解决应用中遇到的各种理论与技术问题,在反复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深化、推广应用。同时,应注重进行体制、制度、机制和管理方法创新,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营造教育技术创新应用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教育技术工作的效益。再者应不断加强教育技术部门的自身建设,面向教学,明确定位,根据信息化发展和教学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拓展工作职能。
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主要体现在理论先导、方法指导、技术支撑等方面。它不同于纯粹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技术,而教育技术不仅是一种技术,是理论加方法加手段加实践。信息技术只有通过教育技术的桥梁作用,才能对教育实践起到真正作用。因此,要科学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技术应用的前提,发挥教育技术的理论先导作用。其次,要用教育技术的分析方法解决技术应用问题,发挥教育技术方法的指导作用。
[1] 杨宗凯,杨浩,吴砥. 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
[2] 陈卫东,王靖,刘卫春,辛蔚峰,任永祥,周红. “专业—素养—实践”三维结构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实验教学改革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0(1).
[3] 袁新红,王敬海.浅析学校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建设[J].科技传播,2010(17).
[4] 王瑛,贾义敏,张晨,婧仔,王文惠,焦建利.教育信息化管理实践中的领导力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2).
[5] 孙立会,李芒.论教育技术之“道”[J].现代教育技术,2013(1).
江西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与图书资源的网络共享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YG2012068。
关小乾,1957.9,男,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高级实验师,从事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