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对抑郁类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探讨*

2016-03-03 06:50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18期

张 衡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 江苏南京 211198)

高校辅导员对抑郁类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探讨*

张 衡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 江苏南京 211198)

抑郁是目前高校最常见的学生心理障碍之一,其高发性和高风险率对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提出新的挑战。本文以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为出发点,从抑郁的预防、识别和干预等过程进行论述,探讨高校辅导员对抑郁类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方式,试图为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新的参考。

大学生 抑郁 辅导员 教育管理

对近十年大学生抑郁情绪研究文献中抑郁情绪检出率进行Meta分析显示,我国大学生合并抑郁情绪检出率为29.3%,男生和女生的抑郁检出率分别为27.4%和21.6%,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大学生抑郁检出率分别为37.6%和24.5%[1]。抑郁已成当前高校学生最普遍的心理困扰之一,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期以来,抑郁被认为是引发自杀行为的一个重要风险因子[2],高校学生恶性自杀事件中,多数与抑郁有关。在一项7000多样本的研究中发现,在一年周期中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到5.5%,对有自杀念头的30名学生抽样研究发现,所有学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3],抑郁是目前高校最常见的学生心理障碍之一,其高发性和高风险率影响着高校教育育人理念的实施,乃至影响高校的校园稳定和秩序。辅导员是高校教育管理的直接实施者,是和大学生最直接接触的一类教育管理群体,其对大学生抑郁等心理障碍的预防、识别、治疗、预后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大学生抑郁的特点出发,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特点,探讨辅导员对大学生抑郁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模式。

一、预防

抑郁的产生是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高校教育管理的角度,抑郁的预防包括组织多彩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加强学生情商教育,提高学生抗御挫折的能力,提高适应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不良情绪,及时识别负性情绪,并能积极寻求帮助等。

从辅导员工作角度,应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及时筛查“问题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对其的影响,一旦发现异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要及时疏通和引导,防患于未然,避免因忽视抑郁情绪的先兆而慢慢滑入抑郁症的深渊。并充分发动班级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负性情绪做到心中有数、早发现、早处理。重点关注贫困、宿舍矛盾、学习不良、单亲家庭、失恋、性早熟等群体学生的思想动态。另外,很多大学生对抑郁症的了解不足、缺乏科学的认识,所以当自身出现诸如焦虑、兴趣减弱、没有食欲、自卑不爱交际等抑郁症的先兆问题时,以为只是普通的心理问题,未加重视,更不要提积极的求助。因此辅导员在学生当中进行抑郁症的扫盲运动迫在眉睫。

二、识别

抑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较严重的抑郁个体一般缺乏求助动机,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常把抑郁个体当成简单的性格内向等。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是辅导员有效识别抑郁大学生的基本前提。对抑郁的识别还应区分是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抑郁情绪是每个人都可能发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它常伴随在某负性事件之后,如考试不及格、和朋友闹矛盾等,抑郁情绪可以被时间稀释,可能在几天后即可有效转变。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科的诊断性名词,其症状可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快感丧失、自觉痛苦等核心内容,以及自我评价低、睡眠和饮食问题、无助、前途渺茫感、无意义感、自杀念头和冲动等内容。具备以上主要内容,且病程持续在两周以上,一般即可诊断,具体标准可参考CCMD-3、DSM-Ⅳ、ICD-10的标准。

对抑郁大学生异常信息的收集,一方面可通过平时谈心谈话、查课、查寝等日常接触中留意到,另外可以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班团学生干部的作用,定期向他们了解周围同学的异常信息。

三、干预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有三:一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和热情,不仅表现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对学习和工作的上进心,还有其对面容与形体的在意与修饰;二是具有相对稳定的情绪,即无论遇到怎样的逆境,都有勇气面对并保持相对愉悦的心情和积极的状态;三是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即使在陌生和恶劣的环境下,也能迅速调整工作,生活和学习。与此同时,当发现学生出现抑郁症的先兆时,比如对生活缺乏兴趣,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不爱交际,敏感多疑,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常常伴随严重的身体不适等等。就应该提高警惕并适时采取干预措施了。[4]

对于存在抑郁表现的大学生,总体上辅导员可以视具体情况,积极调动其有效资源,包括宿舍、班级、学校、家庭等,帮助其构建社会支持系统,以协助其渡过难关。

对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辅导员可通过谈话形式了解情况,做好陪伴、倾听、支持工作,和学生一起对可能发生在其身上的负性事件进行探讨,并合理提出自己的建议。[5]

对存在较严重抑郁症状的学生,辅导员应及时向学院分管领导进行汇报,尽快安排其到学校心理中心进行干预,如有必要当协助心理中心做好转介到精神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的工作。如需去医院治疗,辅导员应尽快告知学生家长,争取到对方的理解和配合。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医院一般会开具药物或者建议住院治疗,如有必要,辅导员应配合家长做好学生的请假手续办理工作。

抑郁类大学生一般都会伴随着社会功能的受损,如缺课、学习效率低下、不与人交往等。在相关专业人员(学校心理师、精神科医生)认为其尚可维持学业的前提下,辅导员应配合好其家人,做好康复工作。辅导员可以帮助安排优秀学生及专业课老师对其课业进行辅导,鼓励其参与力所能及的集体活动等,以尽快回复其社会功能。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邀请心理学专家、医生和心理研究学者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报告。科学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增强教育的权威性,使其有更强大的内心去有信心解决当前出现的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1]唐慧等 2002-2011年中国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的Meta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457-460

[2]Troister T,Holden RR.Factorial differentiation amongdepression,hopelessness,and psychache in statistically predicting suicidality.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13,46(1):50-63

[3]陈至霞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问卷筛查与个案分析 [J] 中国青年研究 2006 02:57-60

[4]李爱琴 对大学生抑郁症进行心理干预的几点建议[J] 教育探索.2009(3):50-51.

[5]韦莺,钟丽芳.大学生抑郁症的析因与防治[J] 社会心理科学,2006(6):53-56。

张衡 男 1984年10月 安徽 硕士 讲师 中国药科大学应用心理学

教改理论

教育教学管理

*本文是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 项目号:14FYHLX17

郑州科技学院;课题名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研究,课题编号:2015JGZD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