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妍
(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外语系 湖北武汉 430000)
善恶之间
——评《卢布林的魔术师》
邵 妍
(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外语系 湖北武汉 430000)
本文从伦理角度探讨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长篇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中雅夏这个人物代表的人们行为在道德伦理意义上的矛盾。
现实 伦理 矛盾
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在美国文坛上极具影响力,他一生著作颇丰,其中长篇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1960)最负盛名,备受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小说的主人公雅夏.梅休尔在道德上的堕落与复归、他坎坷的生活经历以及内心善恶交锋的过程打动人心,充分展示了世纪之交一个波兰犹太人精神上失而复得的心路历程。小说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方向,比如伦理批评,民族和宗教角度等,本文主要从伦理角度探讨雅夏这个人物代表的人们行为在道德伦理意义上的矛盾。他的经历可分为前期放纵声色、中期偷盗未遂和后期自我惩罚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他都游走在善恶之间,他的处境在现实层面和道德伦理层面存在双重意义。
小说开始时,雅夏闯荡江湖、卖艺为生,颇有名气,却到处拈花惹草。他从外乡演出归来,与安分守己、勤俭忠贞的妻子埃丝特共度犹太人的五旬节。天性好色又缺乏传统道德约束的雅夏与不少女人明来暗往:皮阿斯克小镇上的玛格达是他的情妇兼助手,就近的地方住着一个小偷的弃妇泽茀特尔也是他的情妇;而在他的演出地华沙,他迷上了一个叫埃米丽亚的寡妇,她已故的丈夫是名数学教授。雅夏视她和其他女人不同,是有风采素养的上层社会的女子,为她神魂颠倒,对她14岁的女儿海莲娜也心往不已。他的内心在挣扎:是否和埃米丽亚一起私奔?是的话,除了冲破道德的心防,还面临着弄一大笔钱的困难。从现实层面看,雅夏有强健的筋骨和超凡的技艺,闯江湖,跑码头,处处走红,在哪儿都混得很好:在犹太人中间应付自如,在一群小偷那儿谙熟门道,在情妇之间也是游刃有余。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他放纵情欲,但他总感到道德的束缚,内心一直痛苦斗争,想下定决心和埃米丽亚私奔却迟迟未付诸具体行动。表面看来他似乎是自信稳稳地走在钢丝上,其实他已经开始游走于善恶之间了。在善恶之间走钢丝,充满危险,从他下决心去一名独居的有钱老头那儿偷钱那一刻起,伦理层面上平衡就被打破了,他开始奔向地狱之门。[1]
偷盗未遂是雅夏个人经历的转折点。不知什么原因,行窃过程极其不顺利,失败简直是注定的:他突然丧失了开锁的特技,逃跑时心慌之下跳墙摔伤了脚。这个过程的细节颇堪玩味。他先是找不到自己的万能钥匙,好不容易静下心来找到了一时不慎又不见了;以为老人枕头下放着保险柜的钥匙,战战兢兢摸过去却发现并没有;最后他决定用自己的技艺尝试开锁,却屡次出状况。这和之前的他判若两人:“每个人都像一把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钥匙。只有像他雅夏这样的人,才能开启所有的灵魂”。其实,他迷失了本心,无法开锁了。待到黎明之时他终于找到了万能钥匙,钥匙却不顶用了,只得落荒而逃。接下来是一系列的打击:向埃米丽亚吐露实情,遭到耻笑,要求不再见面;玛格达无法忍受他要抛弃自己和埃米丽亚私奔而自杀了,雅夏转而去找泽茀特尔却发现她与一个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人口贩子赫尔曼同床共眠,两人的睡相和玛格达的死状让他意识到“死亡和纵欲的面目原是一样的,”都是见不得人的东西赤裸裸的呈现。真实无法见人的是他选择偷盗之后丑恶的内心。从现实层面,是他运气不好偷盗未遂;实际上,是他善的内心期待受惩罚的后果。他认为是规定了伦理道德的、他心中的上帝在惩罚他:因为他敌不过七情六欲的侵袭、犯下犹太法典中第八戒沦为窃贼。这样的后果他其实早有预期,他决心为过去的行为忏悔。
道德堕落,精神沉沦,遭受现实和精神的双双重创之后,雅夏忏悔的方式也非常特别:他回到卢布林的妻子身边,叫泥瓦匠在他的院子里砌一个砖石的小屋,只有窗没有门,不顾众人尤其是妻子的苦劝把自己砌入其中,准备用终身的囚禁来赎罪与清欲。在小屋里,他反复念诵着犹太教法典,感知着上帝的存在,用上帝的力量抗拒魔鬼的引诱。他的这一行为轰动了整个卢布林及其周围的地方。忏悔者雅夏比魔术师雅夏更负盛名,许多善男信女把他看成步道解难的圣者,向他寻找指点,埃米丽亚也来信诉说自己再婚的现状,尊称他为拉比。现实层面,他名声更盛,石屋也成了人们朝拜求福的圣地,但对他本人来说,他仍清楚地意识到,虽然他身处这方寸之地,但罪恶的邪念却时时还会萌发:在忍受肉体痛苦的同时,他心里还不时冒出埃米丽亚掘地道进来委身于他的邪念。邪念像“一条又叫又咬的狗,”“并不总是凶狠地咬人,它会时不时退一步,打个盹儿。但是你必须一直提防着,要不等它恢复了力气,就会重新恶狠狠地扑过来。”人们都带着自己的烦恼来找雅夏,而他的烦恼——欲念,从未远离。雅夏的处境不是特例,而是人类的共性:人性本身就是善恶并存的,人们永远都在善念与恶念之间走钢丝。
从始至终这位魔术师身上充满了复杂性,他既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堕落者又是一个充满了悲悯同情的好心人(他从不吝啬金钱,对妻子和情妇都相当慷慨,而且厌恶欺骗),最后还成了自我卑谦的忏悔者。他人格中对立统一的矛盾使他形象鲜明,其遭遇更令人感慨。欲望无法摧毁、扭曲、压制,扬善避恶艰难又充满意义,通过雅夏之口,辛格道出了在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里人们的立身之本——“不伤害任何人,不诽谤任何人,甚至不生邪念。”人生如同走钢丝,稍有不慎便会摔跟头甚至粉身碎骨,面对诱惑,人类如何自处?这是《卢布林的魔术师》带给我们的思考。[2]
[1]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卢布林的魔术师[M]. 任小红译.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
[2]黄铁池. 当代美国小说研究[M]. 上海三联书店, 2014.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