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建
初中语文有效性教学探究
◎梁 建
初中语文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不仅能引领学生感知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也是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减负和素质教育的尝试并不能完全抵消一考定终身的高压,如何在有效的时间段内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当前教育界所亟待解决的难题。有效性教学是囊括教师授课模式、学生学习模式以及学习效果评价模式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对有效性教学模式的探索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是解决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冲突的最佳途径。
语文是一个国家传承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文化的标志存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初中语文的主要内容不仅涵盖字词篇章等基础知识的应用,也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的综合应用。如朱绍禹指出:“语文能力指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能力。从语文能力的交际功能来看,语文能力的结构由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组成。”[2]
在目前现行的考试制度下,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减负和素质教育的美好憧憬抵消不了现实中考试分数长久以来的“诱惑”,如何才能够在减少学习强度的同时又提高学习效率,是教育界学者们关注的话题,而有效性教学模式或许是解决这一矛盾冲突的最佳选择。初中语文有效性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能够合理配合,在有限的时段内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姚利民指出:“中国教育家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包含了有效教学的思想,它们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方法、原则等方面。”[3]在初中语文的有效性教学模式中,不仅仅是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原则等方面,而是涵盖了教师的授课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等诸多内容,是教师、学生、评价机制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授课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繁多的字词,经典篇章的背诵已经让学生视若畏途,如果教师授课模式古板生硬,教学语言枯燥无味,那么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也会荡然无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作为教师,应该在古往今来的教育大家身上汲取教学有效性的养分,积极更新现有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揣摩一套合理的、行之有效的授课模式,才能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有效性课堂教学。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就有很多涉及到有效性教学的内容。孔子作为首开私学的万世师表,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也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有效性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如果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思考一个问题,不能急于赶进度给出答案,务必等到学生渴求答案苦无解决方法时才能点拨指导;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关联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了讲解,让学生领略解决方法,期待学生“闻一以知二”,甚至“闻一以知十”,从而由此及彼,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因材施教也是孔子对教学有效性的合理探索,针对子路和冉有个性之不同,相同的问题给出截然相反的回答,对我们今天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水平不一的问题给出了最好的解决方法。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教学活动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并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中不仅渗透了崇尚自然,发展个性的观点,更提出了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发展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教学的不同方法,以便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运用。同时,蔡元培还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问题,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教师只能在必要时对学生的学习予以指点。这一教学观点充分重视学生的作用,并且强调效率更高的教学方法,符合有效教学的理念。”[4]
作为教师,不仅应掌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应该熟知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以及语文素养,对班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一个合理可靠的评估机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在详细了解学生各种状况的基础上,才能拟定合理的授课模式。如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最优化不是什么特别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基础上,教师对教育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的、有科学根据的一种选择(而不是自发的、偶然的选择),是最好的、最适于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方案。”[5]
“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活动的内涵包括引起意向、明释内容、调试形式和关注结果。”[6]在完整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整体,包括从教师引人入胜的导引、因材施教的授课,到教学效果的合理评价一系列步骤。当然,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主体——学生更是关系到教学效果是否有效的关键。在现有的分班制度中,学生成绩基本按照优、中、差平均分布,因此,在一个班级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业水平不一。按照往常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提升全班的学习效率,对不同个体有针对性的学习模式也是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
在中国传统经典《中庸》里面就提到合理高效的学习模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如果学生都能认真贯彻此学习方法,必然会事半功倍,“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但作为初中生,生理和心理都有极大不稳定性,难以贯彻执行《中庸》的学习信条,因此就要求教师合理引导学生,针对其生理心理特点拟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目前教育界,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论述,可谓层出不穷,各抒己见。除去传统的听讲和谈论,目前还有倡导小组学习和团队学习,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情景故事中学习等一系列新颖的学习方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体现在活力和高效上,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在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汲取充足的语文知识,同时又得到语文兴趣的培养。高效课堂的生成不仅需要师生间的紧密配合,还需要提供合理完备的评价机制。高效性教学模式的评价机制不能再拘泥于以往按照分数下结论的评价体系,不仅应注重学生知识性的获取,应该更侧重于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长进。在注重考试成绩的今天,知识的获取是评价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核心标准,除此之外,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也是考察语文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唯分数论也逐渐向提升学生全面素养倾斜。
初中语文课程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建构,也是一种能力体系的培养。而高效性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悟文化,培养能力,培育心灵,启迪心智与健全人格。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初中语文高效性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了文化素养,而且也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解决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冲突的最佳途径。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4]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5]巴班斯基,李玉兰译.教学过程最优化问答[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6]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梁建 江苏省徐州沛县第三中学 22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