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关键处有效进行语文二次备课——以《木假山记》教学设计升格为例

2016-12-13 08:09◎张
现代语文 2016年35期
关键词:苏洵托物假山

◎张 雷

着眼关键处有效进行语文二次备课——以《木假山记》教学设计升格为例

◎张 雷

笔者曾选取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课本中苏洵的一篇《木假山记》进行了一次升格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同一篇课文,两次备课,两次登上讲台,两种不一样的感受,两种不一样的理解,在此一吐为快。

一、着眼实践,彰显工具性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必然是必不可少的,是进行文章内容讲读的基础,因此理应成为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

首次设计时,笔者将这个环节部分移到了课前。要求学生课前先自学预习课文,分类整理文言基础知识;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在各自自学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最后由组长汇总。正式上课时,我利用10——15分钟的时间,先对各组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算是解决了文言基础知识的问题。

虽然这样的安排完全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凸显,但在逐一解答各学习小组学生的提问时,很难进行有效的归纳,且师讲生听的传统讲授型课堂模式也很难有所突破,在学生被动的接受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实践锻炼。本着这样一种反思,在进行升格设计时,笔者把这一环节调整为课前检测,这样一来,让学生有了抓手,不只是听老师空讲。而不同文言现象的归类出题,也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系统化认识。语文本身就是一个基础性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内涵属性。

二、着眼文句,讲出语文味

首次设计时,在扫除本文文言基础知识障碍的基础之上,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文主要使用的手法——托物言志;

2.所托之物自然是“木假山”,探讨老泉假托此物所言何志;

3.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据此,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师问题(1):文中记了木假山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木之生……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主要讲形成过程漫长、艰难。“而荒江之濆……又有不幸者焉。”主要讲最幸与不幸。“予见中峰……二峰者……而岌然五阿附意。”主要讲予家三峰之形、势。)

师问题(2):通过苏洵之言,体木假山之行,晓木假山之珍,而苏洵是否旨在于此?

(明确:显然不是,意有所指!)

师问题(3):所谓“言近旨远,多有寄托”,理解探究,完成表格。

形成过程艰难、漫长 (明确:人生曲折坎坷,成才之难)最幸与不幸 (明确:人生之遇与不遇)予家三峰之形、势 (明确:为人之品格风尚)

师小结:本文假借木假山,实则言说苏洵其内心之情志,这种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志向和意愿的手法,就是托物言志。

拓展训练:要求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当堂完成一个语段的写作。

如此设计虽然完成了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但却过于重视概括、析理,即解析何为“托物言志”,而忽略了对文本字句本身的研读,即感受“文字之妙”。宋人楼昉如是评价本文:“首尾不过四百字以下,而起伏开阖,有无限曲折。此老可谓妙于文字者矣。”说的即是此理,因此在升格设计时,笔者将教学目标重设为:

1.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2.品读文本,探讨老泉之志是如何言说的。

据此,教学过程也做出了相应调整:

师问题(1):苏洵记了木假山哪些方面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又言其何志?

师问题(2):宋人评老泉之文“妙于文字”,但文章一二两部分内容多有重合,这不重复了吗,你怎么看?

(明确:不重复。需要比较文中具体文句。比如,第一节中“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第二节中“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这两句在句式上,词句并不完全相同,部分有所改变、更换、节略;而内容上,第一节主要所写是“木”之幸与不幸,第二节主要所写是“予家三峰”之幸。所以,非但不重复,反而产生一种回环之美感,的确精妙。)

如此之后,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更品读了“言”之妙,在文本的缝隙之中,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文字之美,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多几分“语文”的味道。

三、着眼思想,体现人文性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又一基本属性,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照人的情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应服务于人生全程。”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于育人,即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所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滋养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这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对于作为“人学”的文学作品,更应挖掘其鲜明的人文性。

因此,在进行二次备课升格设计时,笔者又额外增设了一个问题:

无论是由木写到木假山,还是专写自家三峰,作者最终还是言己之心志。那么,苏洵是幸还是不幸?

(明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说苏洵是不幸的,他少年不学,他人生不遇,历经曲折坎坷方成大家,成才艰难。也可以说苏洵是幸运的,他风格高尚,人格独立,人生的磨难并未磨去其为人的棱角、做人的原则。)

师小结:苏洵的确为我们展现了其高标的人格魅力,此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只能做好自己”。正因为如此,文末一段苏洵才会由爱而感,由感而敬。木假山之于变幻之自然,恰如苏洵之于无常之人世,其间貌似无稽之“数”,实则却含必然之“理”。

通过这样讨论解读,笔者相信《木假山记》这篇文章之于学生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了,而是带有思想的温度。

正如好的文章值得一读再读,笔者认为一堂好课也需一备再备。

(张雷 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 221003)

猜你喜欢
苏洵托物假山
苏洵发愤读书
苏洵焚稿
托物言志借景寓廉 寓廉于景廉景交融——探索郑州市人民公园内的廉洁文化元素
论苏洵的史学成就
浅议诗歌中的托物言志手法
追根溯源写生活 托物言志抒情怀——王桂臻老师小写意花鸟画欣赏
简述假山在园林中的功能及应用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苏老泉大器晚成
调皮的小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