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洁
(1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2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处,上海 201701)
大学生品格教育在自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龙洁1,2
(1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2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处,上海 201701)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进而冲击了品格教育的现实格局。本文通过分析自媒体时代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品格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造成的影响,指出消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非主流社会思潮正在借助自媒体大行其道,对大学生造成了非常消极的影响。现阶段大学生品格教育为了避免信息传播中的“塔西陀陷阱”,可以借鉴美国品格教育运动以来的一些做法,重拾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价值,并强化政府在道德教育中的责任,对品格教育进行相应的立法。
自媒体品格教育塔西陀陷阱道德相对主义品格教育运动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6.016
自媒体(We Media)是美国著名的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2002年首次正式提出的概念,又称为 “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指的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借用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或特定的人群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1]。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P2P信息分享技术的不断升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主流媒体的信息权威性、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和传播方式等受到挑战,传播者中心地位不复存在。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提出过“媒介即讯息”的理论。他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新媒介所开创的影响以及它带来的社会变革将是划时代的。
在教育领域,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和改变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现实格局。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的概念也是舶来品。在西方国家,品格教育通常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用以描述在素质教育中的一些相关品质,比如公德、尊重、责任、社交、情感、同情、关怀,以及人们在面对各种挫折时展现的能力,或者在提供社会服务时所需要的素质等。品格教育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在一个讲究公平的社会,在公民美德和素养方面向个人传授公民权的形式和规则;二是在个人的行为适应方面,促使个人成为对社会有益的、独立的个体[2]。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正式引入品格教育的概念,又被译为品德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它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促进他们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活动。作为我国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其外延是指学校日常工作中的学生守则教育、学校常规纪律训练、遵守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大学生的品格教育具有自主性强的特点。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思想品德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由主体自主生成和建构的。“大学生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目的是就是要发挥大学生在品德建构活动中的主体因素,突出大学生能动性、建设性、发展性的积极倾向,从而使大学生建构的思想品德符合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应然的状态”[3]。
(一)品格教育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观受到挑战
首先,自媒体具有个性化和平民化的特点。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表达意愿,它使每一个人都成为发声的主体,并使信息以“细胞裂变式”的速度传播开来。人们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想写就写、想说就说,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传递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将其形象地称之为“全民DIY”。换言之,自媒体已成为平民大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对称,加速了平权观念的普及且深入人心。其次,由于自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的特征,越来越多的信息呈现出情绪化和去中心化的特质。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创造者,也是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传播者随意、不加辨别地以最快的速度传播信息,瞬间能形成一股股强大的“舆论波”,反过来对公共事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因此可以说,自媒体促进了公共话语权的转移、社会参与度的提高、政治民主意识的增强、思维行为方式的改变和文化语境的更迭。
有学者认为,自媒体时代中不同社会体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的话语体系激荡碰撞,文化边界和价值判断日益模糊,多元文化生态日渐形成,将造成公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群体价值取向和文化认知的混乱[4]。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取向的趋势,传统的主流文化主导力下降,精英话语的优势削弱,教育者的权威和榜样示范教育作用大大减弱,人们转而相信网络世界中“意见领袖”。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造就了很多所谓的“意见领袖”,他们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不少人甚至尊奉他们为“人生导师”。大部分的网络“意见领袖”是娱乐明星、青年作家或社会活动家,但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极端分子,他们对青年人的影响不可小觑。其次,自媒体文化是典型的“快消”文化,呈现出喧嚣、浮躁的特征,自媒体所使用的语言也具有后现代主义的风格,正好迎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崇尚自我的特点,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当代大学生拜金、世俗和功利的价值取向。自媒体对价值观的导向功能犹如同硬币的正反两面,其引发的“泛化审美观”“去中心化”和“娱乐化”倾向,混淆甚至颠覆了当代青年对传统价值审美的理性判断。加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犬儒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等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在自媒体平台大行其道,给青年学子的“三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价值的认知。
(二)品格教育的内容受到非主流社会思潮的挑战
自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加深,部分大学生出现国家意识淡化、个人至上主义倾向、社会公德素养缺失、人际交往冷漠等现象,给品格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各种社会思潮沉渣泛起,流沙俱下,竞相争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其中最突出的是道德相对主义、消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自媒体作为“草根盛宴”和公权力的主战场,是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的真实写照。在这一公共领域中,权威消失了,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和意志,而无需对谁负责,这样就极易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泥潭。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与道德客观主义相对立的伦理观。按照元伦理学相对主义的观点,当不同文化的根本道德原则发生冲突时,根本没有客观的标准来判断它们的优劣,也不可能对它们的权威性或合法性进行客观辩护;对于任何给定的伦理学问题,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评估或判断[5]。元伦理学相对主义断定,不同道德习俗或不同的根本道德原则本身并无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情况果真如此,道德批评或道德就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就极易导致“道德虚无主义”或“取消主义”。其结果是,当人们发生意见的根本分歧时,最终只能诉诸强权、武力或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此,如同霍布斯早就指出的那样,“人们必然陷入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6]。这对任何人,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都没有什么好处。万维网的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曾表示,推特(Twitter)主要用于人们表达极端观点的场所,而非“理性讨论之地”。人们为了吸引眼球,任意侵犯别人的隐私权和知识产权,制造虚假新闻等。这些行为在自媒体平台比比皆是,“网络无道德”“道德无底线”等言论大行其道。
消费主义是当下最流行的社会思潮之一,消费主义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在自媒体平台表现等尤为极致。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53.4%的受访者表示会追求最新的科技产品,42.6%的受访者不到一年就会换一次科技产品[7]。在微博、微信上,“晒”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晒”旅游、“晒”结婚、“晒”娃、“晒”奢侈品……,“炫酷”的背后推手就是消费主义。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其著作《消费社会》指出,消费主义者消费的不单单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有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刺激、制造出来的欲望[8]。消费主义文化在市场运作的推动下渗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不单单商品和“物”是可以用来消费的,文化、名声、丑闻、感情等一切非物质的东西都能纳入消费的范围,“娱乐至死”“快乐至上”是消费主义者的终极目标。消费主义让人们时刻陷入一种“欲购状态”(buying mood),使人们无止境地为了消费而消费,从而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对国家的历史、对民族的文化采取轻蔑、否定的态度,否认历史的规律性,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透过个别现象而否认本质,孤立地分析历史中的阶段错误而否定整体过程。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往往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的旗号,任意歪曲史实,颠覆科学的历史结论,制造思想混乱,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人人网、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历史虚无主义经常暗潮涌动,作为一股强大反主流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总是在重大事件和群体危机事件持续发酵的时候跳出来,转移人们的视线,扰乱公众的视听,加剧了网络舆论的离散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如近期正值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很多自媒体平台就炮制出很多类似于“抗战胜利纯属侥幸”,甚至“刘胡兰是小三”、“王二小是疯子” 等奇谈怪论,其目的是否定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成果,进而达到否定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正当性的目的。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指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习近平总书记也曾严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9]。由于大学生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理性的辨别力,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导致了大学生对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的淡忘,导致民族精神的“矮化”和理想信念的缺失,转而盲从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坚定的政治立场是我国品格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重要内容,青年大学生通过品格教育,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而且还要注重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认识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自觉辨别和抵抗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行。这对于置身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多重价值体系选择困境的当代大学生品格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三)品格教育的方式受到“塔西佗陷阱”的挑战
自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与扩展,颠覆了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深刻改变着当代品格教育中师生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占有格局,冲击着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及教育者的话语地位。在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介入程度的深化,这种建立在教育双方理论与知识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相对优势格局被打破,教育对象获取信息由“定格式被动接受”转变为“动态式主动搜索”,由单一传递方式变为多向获取。信息来源的便捷化、多元化使“师者”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地位被削弱,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唯一渠道。各种信息借助于自媒体传播冲击教育对象,致使理性判断力尚不稳定、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道德意识弱化,他们不断地从自我需要角度对传统的品格提出种种质疑,甚至演变为对教育和教师的心理对抗。这种现象在信息传播学上成为“塔西佗陷阱”。所谓“塔西佗陷阱”,是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的一个政治观点,即当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社会都会给出负面评价。这个见解在实践中不断地被证明富有合理性,西方政治学将其定名为“塔西佗陷阱”。如果品格教育陷入“塔西佗陷阱”,大学生对教育者就会产生“信任危机”,教育活动就会失去实效性,更遑论通过品格教育来塑造大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了。
自媒体时代,社会各种意识形态充分交锋、交流和交融,给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评价带来了困惑,同时也给品格教育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自媒体时代,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所产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挑战,教育者必须解放思想、积极应对、开拓创新,对传统的品格教育进行改革。
(一)警惕道德相对主义泛滥
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给了我们很多启示。20 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桑和梅曾通过大规模心理实验后宣称:“传统的说服式道德教学对道德品格是无效的”,“传统的道德教育课是无效的”,“没有教出来的品格和良心”[10]。自此以后美国学校的品格教育日渐式微。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普遍的社会道德危机,使道德教育重新回到课堂。但该时期的教育仍以个人主义、相对主义为教育哲学的依据,以“价值澄清理论”为理论基础,大多数学校甚至奉行“道德中立原则”,这一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被称为价值观教育(value education)。由于道德中立而使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陷入道德相对主义,极端的情况就演变成道德虚无主义和道德放任主义,导致美国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价值观混乱。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麦金太尔等美国当代的品格教育理论家的努力下,品格教育的传统价值才重新得以发现,它肯定了美德的客观存在,但抛弃了“机械灌输”的教育模式,代之以“反思性灌输”模式,从而确立了与传统品格教育相区别的“新品格教育(New Character Education)理念。麦金太尔等人呼吁,学校的道德教育应以美德伦理学为哲学基础,切实改进教育模式,并向学生传递客观的道德价值观。品格教育的复兴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是对美国社会道德危机的有效回应。受社会快速转型的影响,在自媒体兴起的今天,我国的品格教育陷入了困境,遭遇了较严重的意义危机。我们从美国的新品格教育中可借鉴的地方很多,但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时刻警惕道德相对主义,确立核心的伦理价值观念如正义、感恩、诚信等,以重塑大学生的优良品格。
(二)重拾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的价值
我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也非常重视品格(或美德)的培养。《礼记·学记》有言:“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就是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弥补道德的缺失而增长个人的良善。其次,传统美德教育非常强调品格教育的地位和顺序,主张通过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三字经》中提到:首孝悌,次见闻。意思是要让孩子在懂得对父母、师长的尊重之后再对他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导。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尤其重视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概括,提出“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等,以理顺各种伦理关系并规范人的行为。当然,道德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有新旧之分,我们要建构的是与时代和社会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应该包括普世性的基本美德,如“尊重”“责任”“诚信”“公正”等美德体系;也包括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公德体系;当下,我们还要尽快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契合的道德规范体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已经被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是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得到党和政府的确认,这些都说明社会各界对品格教育非常重视,并对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的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
(三)强化政府责任,对品格教育进行立法
为应对自媒体时代的道德危机,如何发现、发掘传统美德,扬弃古今中外品格教育的教育传统,注重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整合教育,并能用自媒体的语言融会贯通地运用和传播,是当今品格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我国政府在道德教育中的责任也不能缺失。美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品格教育运动中就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虽然在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国家政府很少对道德问题展开全民宣传和民众运动,但美国政府在教育危机重重的情势之下选择了国家干预,结果证明还是必要和有效的。干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基础教育立法,1994年经美国国会批准了《中小学教育法案》(ESEA),解决了品格教育的经费资助问题;二是规定了每年的12月16日到12月22日为“全美品格测量周”(National Character Counts Weeks),解决了品格教育的标准和检测问题;三是联合各级政府、各种团体和学校发起了新品格教育运动,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要数1992年美国“品格教育大讨论”和 “阿斯彭宣言”,这些举措有效地解决了品格教育的社会力量动员问题[11]。美国联邦政府每年拨款数百万美元资助全美数十所中小学开展品格教育,各州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对品格教育进行规范和帮助。
笔者认为,只靠政府的行政主导和干预而没有立法,教育主体的责、权、利就界定不了。同时,由于缺乏第三方评价体系,公民道德教育的客观效果也无法测评。由于品格是在个体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长期量变再达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不但要依靠学校,也离不开家庭、社区和社会。最后,由于公民道德教育的研究机构与教育部门缺乏互动,因此品格教育理论很难跳出理论的象牙塔,走到公民道德教育的第一线去。总的来说,在自媒体时代,品格教育理论要发挥作用,还须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在各方的协同作用下,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应的策略、原则和方法,这也是教育活动是否有成效的关键。
[1] Dan Gillmor, 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EB/OL]. (2006 -12 -21). http: //www. kernel-panic. org/Members/GhostTech/bookreview.
[2] London,P.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clini-cal intervention:A paradigm shift for US schools.Phi Delta Kappan,May,1987:671.
[3] 罗佳.基于大学生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教育引导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5(3).
[4] 王永灿,吴磊.自媒体时代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嬗变及引导[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5(1).
[5] Gilbert Harman, "Moral Relativism Defended",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Vol. 84, No. 1, 1975.
[6] James Rachels,The Elements of Moral Philosophy,4th edition,New York: McGraw-Hill, 2003, pp. 18-19.
[7]王品芝:盲目追求科技容易落入消费主义陷阱[N].中国青年报,2014-10-23.
[8][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4.
[10] 戚万学.冲突和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11] 王雪风.美国现代品格教育运动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8).
(责任编辑:刘宇)
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of Undergraduates’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We-media Era
LONG Jie1,2
(1TheCollegeofMaxism,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1701,China;2PostgraduateOfficeofPoliticalScienceandLaw,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1701,China)
With the arrival of we-media era, it efforts undergraduates’ life style, learning and thinking modes, and hit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pattern of real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we-media and its influence on characte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of China that which has exerted, some non-mainstream social trend including Consumerism and historical nihilism is producing negative impact on undergraduates. Undergraduates ' character education at present stage in order to avoid “Tacitus Trap” in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e can draw on experience and learn from American character education, rediscover the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in the moral education, legislate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we-media; character education; Tacitus Trap; moral relativism; character education movement
2015-12-29
龙洁(1978-),女,江西吉安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生,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处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文化。
G571.2
A
1005-5843(2016)06-00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