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伦红 梁春燕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广西玉林 537000)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罗伦红 梁春燕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广西玉林 537000)
通过对中职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中职生当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中职生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创新的必要性,并提出校企合作形式,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与模式问题。
校企合作 创新能力 体制 机制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却存在许多困境,例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理论与生产实际相脱节,与企业联系不紧密;教师本身缺乏项目实践经验与能力;学校缺乏创新教育环境,对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各级政府如何破解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解决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与模式问题,职业教育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我国技术工人的重要阵地,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职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是否具有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是否具有推陈出新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创新教育,在校企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非凡。对中职生来说,更多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生产服务一线解决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应用各种知识和技术提出产品开发、生产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新设想,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实践中发展新观点,进行多角度思维的能力,这就提出了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创新必要性。
1.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家和省级政府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入、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
2.职业学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职业学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
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产生影响,所以,企业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企业并不一定通过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来获得人力资源。
4.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
校企合作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进成效甚微,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校企双方急需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创建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确保校企双方共赢。
1.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加强校企合作,遴选优质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建设,形成校企互动的双赢局面。选择专业对口性强、理念与技术先进、专业领域影响大,信誉良好的企业为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为学校提供生产实习和技术支撑,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1)依托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人才培养;联合优质的企业和行业专家及专业骨干教师等人员组建“校企合作创新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从机制和制度层面规范校企双方责权关系,确保校企合作能够有序健康持久的开展。
(2)校企双方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轮岗实践教学;建立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为主、教师为辅的管理团队,围绕岗位工作过程、岗位核心能力等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将课程教学渗透到企业的工作过程中。
(3)校外实习基地每年接纳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以员工身份参加顶岗实践,完善顶岗实习管理规范。校企共同负责管理学生,以企业为主,负责学生在企实习期间的生活起居、安全等问题。
(4)企业每年接受2-3位教师1个月以上锻炼;教师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的申报与实施,开发与研究等工作,为企业提供智力与研发支持。
(5)校企合作一起举办1到2次专业技能比赛,由企业专家进行点评总结并给予奖励,提高学生的创新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辟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方案
(1)改革课程模式:变传统的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为学科课程、实训课程、综合课程及问题课程等多类型的课程模式。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入手。
(2)建立课程选修制度:允许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灵活选修课程。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训,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在整体上适应行业和社会对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3.建立有利于创新教育的考核评价制度
创新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技能和方法,而加强对创新教育的考核评价,对于师生创新观念的确立和创新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引导功能。
4.开展创业教育
开展创业教育培训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由企业成功人士引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并确定创业意向,掌握办理开业的程序,传授经营管理的知识,培养学生创业、社交、公关等能力,使学生既懂得创业,又学会管理,合法经营,创利经营,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学校和企业通过募集创业资金,通过对学生的创业计划进行严格认证、衡量和评估后,投入资金资助,支持学生创业。
5.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应注意的问题
学校与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机制来推动校企合作,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以诚相待,相互信任、尊重,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校企合作应有共同的基点,这个基点应该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双方应以此为切入点,共同努力解决这一难题,使校企双方共同得益。
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结合实际调查,总结出校企合作的有效对策,但如何促进校企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继续去探索和努力。
[1]邓建高,王敏.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下,2009(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