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开妹(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数控编程课改之探索
——以毕业设计冲裁模为载体
司开妹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为培养现代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重构数控编程课程模块,以毕业设计冲裁模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等。
工学结合;课程模块;教学配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
一个“农二代”职校毕业生的来信——在校期间学得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东西,每次实践课都安排得较少。在参加工作后,发现高技(大专)和高中区别不大。有很多大专(高技)生都是在厂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培训后才能勉强上岗。学校的很大一部分职责都转嫁给了企业,这样的职业教育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留恋?(摘自信件部分内容)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服务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数控教研室按照调研结果及学校师资、设备等情况,对《数控编程》教材进行了整合。教材内容结合江阴富仁集团典型模具产品和学生毕业设计的成果为载体,将冲裁模部件的设计制作呈现出来,这样就形成了以产品引领知识,以知识促进生产。另外,教材也结合我校数控设备的实际情况,以岗位分工、理实交融等方式使学生全面、系统、完整地理解并掌握数控操作的基本技能,进一步接轨企业。在教材中,为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点,还应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重构后的教材分成了三大块:数控基础知识、冲裁模轴类零件编程(如,任务一:导柱的车削;任务二:导套的车削;任务三:模柄槽的车削;任务四:模柄轮廓的车削;任务五:模柄螺纹的车削;任务拓展:数车中级工综合训练)、冲裁模板类零件编程(如,任务一:冲裁模字样的铣削;任务二:顶板外轮廓的铣削;任务三:底板外轮廓的铣削;任务四:底板内孔的铣削;任务五:上模导向板的铣削;任务六:凹槽的铣削;任务七:顶板螺纹的铣削;任务拓展:数铣中级工综合训练)。
《数控编程》采用项目式教学理念编写,每个任务可根据实际授课情况安排实际零件的加工验证,因部分任务还存在工艺上的衔接,不是每个任务都要安排机床操作验证,通常是一个零件完整的加工程序编制好后才安排实际操作验证,当然也可通过仿真模拟来演示操作。
工学结合下的数控编程采用毕业设计冲裁模为载体来重构课程模块,让学生通过冲裁模产品的加工,了解产品的工作原理及加工方法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加工好的零件或产品摆放在实习工厂的橱柜进行展示,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优化师资队伍
教研室组织专业团队对职校特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与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学校发展、专业发展、个人发展的需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分梯队培养专业负责人,分方向、多角度培养专业教师,聘用掌握最新企业、行业技术的一线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性强的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本教研室现有教师21人(高级讲师47.6%;本科生100%,含研究生28.6%;高级技师33.3%,技师61.9%)。在专业带头人和教研室主任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互教互学,一对一的传、帮、带,课程指导要求严格、学术严谨,所有教师都能认真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上进心,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都荣获佳绩。
2.优化实训建设
良好的办学条件、完善的实训设施是吸引学生生源、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础。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按就业岗位职业环境特征构建职业教育实训环境,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进行高投入、高维护的建设,积极构建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环境,体现专业能力的训练要求。数字化工厂建设,建成集讲授、信息收集、讨论、实施、数字化生产过程管理,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前准职业性训练。通过优化实训建设,更好地让学生学好数控专业技能,为今后踏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岗位能力为本位,提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育人思想。数控编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不仅能训练学生学习数控编程与加工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达到数控编程教学要求,切实提高课堂效率,进一步培养“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应该坚持实施“工学结合”方式进行教学。
1.任务驱动教学
数控编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每个项目任务都设置五个环节:任务描述、任务分析、知识链接、任务实施、任务拓展。教学设计中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学、做结合,在主动解决问题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并通过过程性问题,实现任务实施过程与知识、技能的有机整合。
2.信息化辅助教学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靠上课45分钟是不能满足的,必须要有一定的课外学习。在数控编程的教学中,如程序指令、机床操作等都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直观教学,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在讲授FANUC数控车床系统G70、G71、G73等复合循环指令时,学生对这些指令的走刀轨迹,运动结束后刀具停留的位置等,通过传统教学往往不能掌握,往往需要借助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另外,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关注度不相同,从而也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数控教研室针对该问题建立了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网络资源平台,便于学生课上或课后学习。如,数控加工视频库;配套教材的PPT课件;作品集;错题库等,尽量开发一些三维互动数字资源再现真实工作场景。另外,借助学校的数字化工厂建设,实现与现有网络教学平台的连接,可拓展网络辅助教学功能,有利于学生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工学结合”下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每位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成功中体会喜悦。整个学习过程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不能仅仅通过一张试卷加以体现,而应当把评价“嵌入”到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评价体系成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体系应从多角度进行全面评价,如,过程性考核与最终考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职业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结合等。
1.将《数控编程》岗位能力训练的最终目标分解为若干个任务,具体以模块的教学考试时间为准,进行全程分段考核。
2.将课堂评测与任务设计相结合,进行过程性评价(如,项目表格的填写考核: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表现,学习中积累的成果资料等),将学生组内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进行。
3.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综合考核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每个小组最终形成一个成果或者一个具体的产品(成果展示:分析其中的某个零件,能正确、合理地分析材料、结构及工艺特点等),邀请优秀企业家或生产技术能手参与考评,对该组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价值判断。
通过多角度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保证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权益相一致,也能使“工学结合”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得以保证。
数控编程课改以毕业设计冲裁模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实现校企合作零距离要求,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但如何将生产实践岗位与课程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还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1]仲小英.项目导向下的“工学结合”模式在高职“电工技术”教学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2]韩奉林.数控编程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
基本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高级工模具毕业设计的项目式教学探索研究”(主持人:司开妹,课题批准号:XHXS2015019)成果之一。
·编辑李琴芳
司开妹,数控教研室主任、江苏省技工院校专业带头人、无锡市教学能手,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