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优化政治课堂教学

2016-03-03 21:23艾全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马克思主义政治

艾全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039-01

中学政治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而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学生思想发展特点需要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所强调的正是“知识理性、道德情感和审美判断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1.教师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与扎实的专业知识

1.1教师要具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中学政治教师对课程最高价值的信念。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信仰对教师来说起着课程观的作用,是满足教师职业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求,是教师对课程已知或未知领域的价值取向,是教师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政治课教学是价值的生成与重建过程,是意义不断生成和重构的过程。面对复杂的思想领域中的问题,学生通过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及价值选择能力,在各自的理解中有可能呈现出无限丰富、不断生成的道德意义。"在知识与理性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信仰往往带有一定的自觉和理性……这种信念的意义,在于形成人对未知或未来的世界的价值取向,成为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精神支柱、起点。"教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决定了其应在学生面前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威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威信来自于学生对教师内在信念力量的折服。同时,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尚不成熟,如果缺乏教师正确可靠的指导,放任自流,会导致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教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分析与理解,增强中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合法性与权威性的认识,把学生引向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方向。

1.2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中学政治教师应该"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这不仅是课程教学的要求,更是教师职业素养的自身需要。 新课程改革后,课程内容的特点是直接依托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思想文化智慧的结晶,它在知识占有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着较高的水平,在对科学真理的阐释中,体现了理论逻辑的力量和学术价值的魅力。当前,日渐明朗的教师专业化趋势凸显了对中学政治教师职业素养予以重新审视的必要性。"在知识的土壤里,能够生长出信仰。"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是时代发展赋予政治教师职业素养的精神意蕴,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有的知识素养;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体系的传播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充分吸收,与其他专业的对话与合作观念等。具备较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与科学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构,坚持知识的真理性与科学性,增强知识储备,这些是中学政治教师的立业之本。

2.教师要在差异化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教师这种过于对政治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影响到了政治课堂结构的改革,成为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改革和优化的制约瓶颈。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地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也就是说,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比如,在讲"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公民义务和权利一致性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用哲理的形式感染学生、应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深化学生对该课堂知识认识的深度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改变的只是学生对知识获得的方式。

政治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比如我们提到的"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学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便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但是,作为政治教师要意识到,政治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妨把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掌握,让每个学生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都能得到开发。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说"对政治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驾驭能力,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给教师下一步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3.教师要有对课程审美价值的体现与创造

3.1教学思想中的审美价值。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纳与排斥、融合与斗争,呈现出相互激荡之势。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宣传教育要展现出一种更加特别的张力。中学教师必须采取更加主动积极的手段,在增强思想力量的审美价值上发挥更大的功能。特别是在当前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求尊重学生发展的自主性,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思想,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主流思想与非主流思想之间保持一种张力,这有助于国家主导教育思想与中学生思想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在这种良性互动中,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发展的新尺度和新规定,在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规律,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在把握现实与创造未来中达到思想与心灵的自由。

3.2教学艺术与外在形象的审美价值。中学政治课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艺术之美与外在形象之美。中学政治课程的实施过程,既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又是一个系统的思想信息传播与沟通过程,教师作为媒介发挥着思想的传递作用。教师应有意识地把大众媒介和人际媒介等优势组成统一的思想传播系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在此,思想传播的艺术与技巧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外在形象已经成为其教育思维、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精神面貌的外在显现,教师的教学风格、言行品味与气质在学生眼中直接与课程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当下中学生的认知呈现声像化特点的背景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外在形象在他们的意识中就是课程的象征。通过娴熟的教学艺术与内部气质展现的艺术魅力,使教学活动在教师思想追寻与艺术品味中交相辉映,可以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马克思主义政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