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那是一双不算灵巧的手。厚实的手掌,略显短粗的手指,可是一个个拇指大小的精致的玩偶却从这样一双手中脱胎出来,有了灵动的神采。
他叫王世建,40岁出头的他戴了副眼镜,说话时总带着笑意,温文儒雅的样子怎么看也不像个做手工艺品的匠人,倒像是个知识分子。不过,也许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会辞了职专门做“拇指剧偶”。而辞职之前,他在省会一家著名的杂志社里做编辑。
在搜索网站里输入“拇指剧偶”四个字,还没有任何与之相关的内容。这是他和同伴们自己给这些手工艺品取的名字,这种形式的作品也是他们的独创。“拇指”顾名思义,是只有拇指大小,大约六七厘米的样子;“剧偶”是指“剧”中人物,王世建现在所做的大多是戏曲中的人物形象。
别看这些剧偶个子不大,但小小的身体里却有大乾坤。一个形象复杂的剧偶,要花上王世建两三天的时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连插在人物盔帽上的雉鸡翎,虽然宽度只有1~2毫米,也要好几道工序。
为了制作这些比实际人物形象小许多倍的剧偶,他伏在书桌前,一坐就是一整天。这种专注的感觉,会让他恍然间回到三十多年前……
王世建生于开封北部封丘县,那里曾是黄河故道,有大片的黄河滩涂和背河洼地。黄河泥沙一点点在那里沉积,形成了粘性特别好的胶泥。那片滩地,就是他的童年乐园,而这些胶泥成了王世建手工的启蒙。喜欢摆弄小东西的王世建,用这些胶泥做过小猫小狗,还曾经做过酒瓶,六七厘米高,上面还刻了一些浮雕。他记得很清楚,他管那幅浮雕作品叫做“荷塘清趣图”。小孩子所做的作品,也许是粗鄙简陋的,但是他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对美的认识,全部融入在这幅荷塘图里,融入在这些形态各异的泥塑中。
小时候的他最喜欢看的书是绣像本。绣像本,是对清代通俗小说中附有人物图像的图书版本的专有称谓。那时的他惊叹于画册上的精致而细腻的线条图画,一遍遍用手抚摸着书上的图画,幻想着哪天也能做出如此精细的浮雕和泥塑。后来他看到用工笔白描的连环画《七侠五义》,上面的人物形象生动无比,整个动作的前前后后都清晰地描画出来,让他萌生了模仿着用胶泥做出这些人物的想法。后来他不但把这些人物给捏了出来,还用小木棒做成了侠士们手中的十八般武器,再用家里刷窗户的银粉一刷,这些弓枪、刀剑、斧钺、戟叉倒像是真的一般了。做完之后,旁边的小伙伴们看着眼馋,他也不心疼,全部送出去,自己一个也没留下。
有次同学的哥哥用胶泥做了一件栩栩如生的“大作品”——亭台楼榭之中,一尊弥勒佛摇着蒲扇,蒲扇上面还坠着一个小红坠子。他看到了之后,惊讶得说不出话,原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八九岁男孩子的好胜心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暗暗发誓也要做成一套这样精美的、让人赞叹的泥塑。
不久之后,他就学了课文《鲁班学艺》,课文中有个细节,说的是鲁班提斧子进屋去见师傅,老师傅说:“试试你磨的这把刨子,你先用斧子把这棵大树砍成一根大柁,再用刨子把它刨光;要光得不留一根毛刺儿,圆得像十五的月亮。”这个比喻深深地印在王世建的脑海里,30多年后的他也未曾忘记。课文中还有一幅插画,是风景图,他决定按上面的比例、尺寸做出来。同学的哥哥、鲁班和那个老师傅,像是无形的领路人,把他的雄心燃起来,又把他的信心鼓起来。“我一定要做成最精细的宝塔、小桥和凉亭。”他对自己说。他现在仍记得那时制作的所有细节,他把各种物什做好之后,在半干后,将亭子上的细条瓦刻出来,还在每个角上挂了个小球当小铃铛。
那是他童年时期最引以为豪的作品,而在上了初中学校功课开始紧张之后,他离自己钟爱的泥塑渐渐远了,他的手指甲和手指缝隙越来越干净了,他的童年结束了……
直到两年前,他去弟弟家做客,小侄女向他展示自己用轻型橡皮泥做的一块蛋糕,那种被作品击中的感觉又回来了。
那块五颜六色的蛋糕,被小侄女做得可爱而充满童趣,让人恨不得咬上一口。他把蛋糕端在手里,很轻,几乎感受不到重量。他凑到蛋糕上观察,发现质地特别细腻,蛋糕已经放了好几天了,但是一点裂纹也没有。这种材质一下子让他兴奋起来。
其实在做编辑时,他从未停止过在业余时间做手工,单位里几乎每个同事家的孩子都收到过他做的小玩意儿。但那时候他用的是普通橡皮泥,做出来的东西容易断裂,还会起霜,颜色也不够好看,虽然整体上栩栩如生,却有粗糙的颗粒感。这次看到这种超轻的橡皮泥,他如同发现了宝贝一般。他决定买来这种橡皮泥,动手做点什么。
可是做什么呢?
小动物,各种小摆件他已经做得太多了,这次他想做点不一样的。
他想做戏曲中的人物。
对于传统的戏剧文化,王世建有着特别的情结。小时候在村子里看豫剧,他被戏中的人物所惊艳——戏里的包公头顶黑,身穿黑,动作潇洒有气势;看戏里的花旦戏服明艳,.烟视媚行。他立刻被那个世界中的人物迷住了。而在1998年中文系毕业之后,他来到济南市戏剧研究室实习,在一个老师的带领下编纂《中国公主》《中国历代文物》和一些戏剧剧本。有天他路过公园,听到有人唱豫剧,一下子勾起了他的乡情,他说:“豫剧中表现的主题很明确,立场鲜明,能把人物仗义、热情、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品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些与传统戏剧有关的生活细节,都成为他记忆中让他久久回味的部分。精致华美的戏服,让他流连忘返;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他赞叹不已。
他最终挑了一个几乎最难的人物——穆桂英作为他首次试水的对象。为了试验这种橡皮泥到底能做到多精细的程度,他和自己较劲似的,一共做了三天。他参照了不同剧种中穆桂英的戏剧舞台形象,剧种不一样,脸谱不一样,看了几十幅图片,最终做出了他自己想要的样子。
三天里,外界仿佛没了声响,他的世界里只有手中小到以毫米计算的珠子、链子和线条,只有人物的头冠、靠旗和雉鸡翎……在这三天里,他像是和童年的自己相遇了。
他还做过三国中的人物。在做赵云的时候,靠旗上的龙纹细线最细的部分只有0.5mm,容易干,必须要一下子压成,光是做人物后背上的靠旗就做了一天。他最后累得瘫坐在椅子上,瞬间有了放弃的念头。可是第二天看到蓝白相间的靠旗这么漂亮,就又接着埋头把它做完了。
做完赵云这个剧偶,他又把其他几个三国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做了出来,未来的他还想做“金陵十二钗”。
现在的他在一个残疾人项目孵化基地,对一些残障人士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剧偶的制作方法,从而让他们能够赚钱自立。他说,他希望借助拇指剧偶这种形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将剧偶的制作精细到极致。他期待有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认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