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图书馆对高校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

2016-03-02 08:55刘桂宾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习成果高校图书馆

刘桂宾

摘要 为探索利用图书馆对高校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自行设计了基于教育增值评价理论的问卷,并运用复合抽样法对南开大学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带有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对1344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很多方面都有积极影响;良好的读者感知对影响有提升作用;发现4种利用图书馆方式与学生学习行为共同影响学习成果的情形。为度量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影响的大小及读者感知对这种影响提升作用的大小,提出并定义了影响强度系数和感知提升系数的概念。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利用图书馆 读者感知 学习成果 影响评估

分类号 G251.6

DOI

10.16603/j.issn 1002-1027.2015.06.004

1 引言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对高校图书馆的评价标准由图书馆协会制定,比如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ACRL)的标准委员会负责制定高等学校的图书馆标准。相关标准越来越重视图书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贡献评估。早在1998年,ACRL就颁布了《高校图书馆成效评估报告》(TaskForce on Academic Library Outcomes Assessment Re-port)白皮书,建议对高校图书馆进行成效评估,并明确提出了图书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贡献维度;2004年版的《高等教育中的图书馆标准》(Standards forLibraries in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为《标准》)更加关注图书馆对学生学习成果所作的贡献;2011年,《标准》得以重新修订,新《标准》尤其强调图书馆对高等教育的贡献,明确提出并阐释了以读者为中心、基于读者学习成果的图书馆质量度量维度。此外,近些年来,英、法、德等国家的图书馆协会也越来越强调对图书馆贡献的评估,纷纷进行图书馆的成效评估,从知识、信息素质、学术或职业成功、社会容纳程度和个人福利等方面,来评估图书馆对学生技能、综合能力、态度、行为带来的改变。在国外学术界,考察利用图书馆与学生学习成果关联性的研究成果很多,且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图书馆对学生学习成果有积极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证明了图书馆的价值,对其申请经费大有帮助,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与国外不同,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属性、职能等由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并颁布,比如教育部于1987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并于2002年颁布了其修订版,以指导高校图书馆工作并规范馆员的职业行为。虽然《规程》及其修订版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都未提及图书馆的成效评估,更没有涉及利用图书馆对学生学习成果贡献度方面的内容,这意味着相关职能部门尚未重视高校图书馆的贡献度评估。更糟糕的是,在我国学术界,很少有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研究。为改变这种状况,本研究借鉴已有的优秀成果,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以南开大学为例,来考察利用图书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在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有人开始研究利用图书馆与学生学习成果的关联性,比如1965年,巴尔基(P.Barkey)就对两者的关联性进行了探索。此后,相关研究得到了更多关注,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约旦等国家的很多研究人员都致力于考察利用图书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该领域典型的实证研究通常包括利用图书馆、学习成果、数据分析方法和控制因素这4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虽然不同的研究在这些方面有所区别,但研究结论大多显示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有积极的影响,表1展示了相关研究在这4个方面的内容广度。

依据考虑问题的角度,相关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①以图书馆自身为考察视角的研究,此类研究以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为着眼点,只关注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忽略其他因素对学习成果的影响。此类研究在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贯穿该领域的各个发展阶段,典型的研究包括:1968年,L.A.克莱默(L.A.Kramer)和M.B.克莱默(M.B.Kramer)通过实证研究考察了利用图书馆与学分绩和辍学率的关系,发现利用图书馆与两者分别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1987年,塞尔夫(J.Self)用相关分析法考察了参考资料使用量与学分绩的关系,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正向的弱相关关系;2013年,索里亚(K.M.Soria)、弗朗森(J.Fransen)和耐克鲁德(S.Nackerud)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借书量等6种利用图书馆的方式与平均成绩点数(Grade Point Average,GPA)、学生在校保留率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多项利用图书馆的方式与GPA和学生在校保留率都有正相关关系。②以学校整体为考察视角的研究,此类研究强调图书馆是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学校里影响学习成果的潜在重要影响都纳入考察范围,并尽力使这些影响因素在“相同的水平”下来检验利用图书馆量的不同是否会引起学习成果的差异,从而探索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净”影响。从数据分析的层面看,这类研究将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使得影响因素变量和利用图书馆变量正交,达到去除其干扰的目的。此类研究数量较少,典型的研究包括:2003年,库恩(G.D.Kuh)和戈尼亚(R.M.Gonyea)将学术挑战量表作为回归模型中的控制变量来考察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影响。他们通过数据分析证实了学术挑战量表分值越高的群体,学习成果越倾向于优秀,也越倾向于多利用图书馆,所以有必要将其作为控制变量。虽然分析结果未能证明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有独立的贡献,但其却和有重要价值的教育活动显著正相关,而这些教育活动对学习成果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endprint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不多,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较少。典型的研究包括:2013年,王艳对在校生进行调查研究,以考察利用图书馆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图书馆对大学生成才有积极的影响;2013年,樊健撰文认为大学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应从优化馆内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加强人文关怀、完善准入制度等角度来提高图书馆对学生成才的影响效果;2014年,吴英梅、何璨对北京师范大学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交叉表分析和卡方检验方法表明:利用图书馆与学业、科研成果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国外的理论比较成熟、实践经验相对丰富,本研究主要借鉴国外第二类研究的分析思路,控制对学习成果有潜在重要影响的学习行为,力图探索出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独立”贡献。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①利用图书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有影响,及如何度量影响的强度;②读者感知不同,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大小是否会有所不同,及如何度量读者感知的作用强度;③利用图书馆与学习行为共同促进学习成果的情形探讨。此外,本研究对调查对象全体、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三类群体分别进行上述三方面的研究,以考察不同调查群体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3.2 问卷内容

3.2.1 问卷内容的理论基础

在考虑问卷内容时,本研究依据现有理论及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如下3个方面进行设计,分别是:

①基于教育增值评价理论设计问卷中的部分学习成果指标,其在问卷中的提法为:自进入大学(研究生)学习以来,您在如下领域取得了多大程度的进步。1985年,泰勒(T.Taylorh)和迈克柯兰(C.McClain)在高等教育评估领域,首先提出了增值评价法,即通过对学生在整个大学就读期间或某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结果的分析,来描述学生在学习上进步或发展的“增量”,这里的学习成果包括: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鉴于本研究考察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影响,所以重点考察利用图书馆期间学习成果的变化增量,而非学习成果的绝对值。

②基于首因效应设计量表答案的顺序,即本研究同时采用了升序和降序的问卷形式,并按照对称原则来匹配升序、降序问卷的发放,以期在数据分析时能平衡掉首因效应,继而使问卷得分从总体上反映被调查群体的真实态度。比如要对数学院统计专业的大二男生发放8份问卷,则同时将4份升序问卷和4份降序问卷随机发放给这个群体中的8个人。首因效应是杰森陈(J.C.CHAN)于1991年提出的,他通过研究指出,量表答案的升序(得分由小到大)或降序(得分由大到小)形式对答题结果有首因效应,即那些缺乏答题动力的被调查者倾向于选择最靠前的、可替代的、且能接受的选项,从而对答题结果造成系统性偏差。

③基于如下4个方面的研究结论确定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使用7级里克特量表,即:(1)如果调查对象能够合理选择中性的中间点,那么奇数等级数的量表更好;(2)5-9级的等级量表适用于多数情形且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量表等级数越多,答题的分辨率越高;(4)量表的等级数太高,容易造成应答率下降,如果等级数超过调查对象的分辨能力,则会使调查结果产生较大误差;这四项结论是吴永泽、王文绢于2010年在总结、梳理国内外关于不同等级量表特性的研究成果时得出的。

3.2.2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指标既要与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致,又要和利用图书馆有潜在的关联性。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学生需要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及研究的能力;此外,培养读者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被教育部文件列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学术界,团队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等都被视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具备的重要品质。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选用6个指标度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下简称创新实践能力):①自学能力;②独立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③合作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④信息搜索能力;⑤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践;科研问题的能力;⑥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或方向的能力;⑦以学分绩度量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并用4个额外指标作为创新实践能力的补充:⑧已发表或即将发表的学术文章数量;⑨参与科研项目的数量;⑩获得奖学金的次数;?获得奖学金的金额。为表述上的方便,在下文分别将这11个学习成果指标简称为:①自学能力;②独立解决问题能力;③合作解决问题能力;④信息搜索能力;⑤运用知识能力;⑥发现问题能力;⑦学分绩;⑧文章数量;⑨科研项目数量;⑩奖学金次数;⑥奖学金金额。

3.2.3 控制因素

影响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很多,要科学判断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影响,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并将他们控制在“相同的水平”下,如果不同的利用图书馆量引起的学习成果变化量具有统计显著性,则说明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有影响;否则判定为没有影响。容易理解,重要影响因素考虑得越全面,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影响也越可能被准确判断;而如果遗漏了重要影响因素,常会造成误判,甚至导致错误的结论。这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本研究领域常被称作控制因素,而这些控制因素多与利用图书馆正相关,即在控制因素方面表现好的群体也更倾向于多利用图书馆。所以在回归模型中,必须将这些重要的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来处理。本研究主要参照库恩(G.D.Kuh)和戈尼亚(R.M.Gonyea)在2003年的研究成果以及惠特米尔(E.Whitmire)在2002年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境,选取5个学习行为指标作为控制因素,分别是:①课下与老师讨论关于课程、学术或调研项目的程度;②课下与同学讨论关于课程、学术或调研项目的程度;③参与课堂讨论、踊跃回答问题、积极思考讲课内容的程度;④课上认真听讲、记笔记的程度;⑤除课堂以外,平均每周学习时间。endprint

3.2.4 其他内容

本研究自制的“图书馆对高等教育的贡献调研项目”问卷,除了包括上述两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利用图书馆方面和读者感知方面的内容,问卷共计28个题目。其中,利用图书馆方面包括6个指标:①数据库的使用量;②借书量;③在资料室的学习时间;④与馆员的交流次数;⑤原文传递的使用量;⑥来图书馆的次数;读者感知也包括6个指标:①对专业图书的感知;②对数据库的感知;③对馆员解答疑难问题的感知;④对馆员服务态度的感知;⑤对图书馆学习氛围的感知;⑥对图书馆在宣传和培训方面的感知。此外,性别、年级、所属学院、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问卷答案顺序这5个背景特征指标在实施调查前已安排好,无需被调查人员填写,调查员根据这些信息的指引进行现场随机抽样调查。

3.3 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选取10个学院作为全校21个专业学院的代表,分别是:历史学院、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数学院、电光学院、化学院、医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并按如下两个原则对选中的学院分别进行抽样:①尽量使各个年级、性别和专业的群体组合都有人被调查到,比如:数学院大三年级统计专业的男生群体、化学院硕士二年级有机化学专业的女生群体等;②在满足原则①的条件下,尽量使各个群体组合按照接近的抽样比例确定抽样人数,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被调查群体的代表性。在确定样本量方面,本研究并未刻板地套用抽样理论中的计算公式,而是参照该研究领域的成果来确定调查人数,即对地区性的研究而言,平均样本人数在500-1000之间较为适合。本次调查共获得1550份有效问卷,对其中1344份符合分析模型的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人数超过了上述要求,从而本次调查结果有较好的精确度和代表性。表2从学院、性别、年级、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问卷答案顺序这5个角度概括了被调查群体的分布,从表中数据容易发现:被调查群体的分布比较均衡,有很好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采用IBM SPSS V20作为统计分析软件,计算出信度衡量指标Cronbach's Alpha的值为0.856,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极好、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很高,由调查数据得出的分析结论可信赖,有参考价值。

3.4 数据分析方法

鉴于广义线性模型可以在控制学习行为变量的前提下考察利用图书馆各指标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偏相关分析可以在控制学习行为变量的前提下考察利用图书馆指标与学习成果的线性相关性,所以本研究选用广义线性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并将偏相关分析作为结果的验证和补充。下面对这两种方法分别进行简要的介绍:①广义线性模型是内尔得(J.Nelder)和韦德伯恩(R.Wedderburn)于1972年提出的,是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延伸,他使总体均值通过一个非线性连接函数转化成线性模型,并近似满足线性模型分析的要求。广义线性模型突破了因变量是连续正态分布且有固定方差的要求,模型中回归参数估计值表示各自变量在解释因变量的变异上的相对重要性,简单说就是对因变量的贡献大小。在实践中,严格的模型适用条件很难被完全满足,只要因变量取数量相对大的值(5个或以上)且其分布相对对称,连接函数为恒等函数的广义线性模型仍然是稳健的。②偏相关分析是在控制其他变量影响的条件下,衡量多个变量中某两个变量间线性相关程度的分析方法,常用偏相关系数来表示相关性的大小。由于偏相关分析扣除了其他变量的影响,所以在相关变量较多时,用来描述两个变量间的内在关联性比相关分析更合理、更可靠。

4 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影响

本研究将置信水平设定为0.05,对于广义线性模型而言,P值小于0.05时,相应的变量具有统计显著性,应将其保留在模型中;对于偏相关分析而言,P值小于0.05时,两个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此外,对于计算结果,本研究只关注同时具有统计显著性和实际意义的效应,其他内容不一一列举。通常,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大于0.08的显著变量被认为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关注。但本文并未完全刻板地遵照这个经验规则,以表3的第一项分析结果为例,图书馆整体利用变量具有统计显著性(P=0.041),但标准回归系数仅为0.05(表3中列出的回归系数为0.049,该系数是广义线性回归系数,而非标准回归系数,标准回归系数在本文中只是用来判断变量是否值得关注的),本研究依然将其视为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其对学习成果的正向影响力是学习行为对学习成果影响力的44.6%,而这些学习行为是公认的、被实践证明的、对学习成果有很强促进作用的变量。经计算,除表3第一项分析结果中的利用图书馆变量的标准回归系数小于0.08外,本文3个表格(表3-表5)中所有利用图书馆变量的标准回归系数均大于0.08,都值得关注,标准回归系数的详细计算结果不再赘述、列出。

4.1 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力

首先,本研究从总体上考察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分别讨论如下3种图书馆综合利用方式对学习成果的影响:①整体利用(6个利用图书馆指标的算术平均值,姑且称之为整体利用);②馆藏文献资源利用(数据库使用量和借书量的算术平均值,以下简称资源利用);③其余四项利用图书馆指标的综合利用(资料室学习时间、与馆员交流次数、原文传递使用量和来馆次数的算术平均,以下简称为服务利用)。首先运用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并按照先加入与背景特征相关的各控制变量,然后加入与学习行为相关的各控制变量,最后加入利用图书馆变量的顺序进行分析;然后用偏相关分析对回归模型中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利用图书馆变量进行检验,作为回归分析的验证和补充,具体的数据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容易看出,图书馆的不同综合利用方式,对不同考察群体的很多学习成果都有积极影响。

如果变量的影响作用小到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这种影响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即便在回归模型中具有统计显著性。如前文所述,回归模型中的自变量回归系数度量了影响的大小,但问题在于,回归系数为多大时,才能判定影响作用很小或很大呢?以图书馆整体利用对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影响(表3中的第2项)为例,图书馆整体利用的回归系数为0.089,即整体利用变量每增加1个单位,创新实践能力变量增加0.089个单位,那么图书馆整体利用对创新实践能力的影响是大还是小呢?此时,我们无从判定。可见,只靠回归系数很难判断影响的大小,还需要一个恰当的参照标准。如果回归系数与参照标准相比很小,则判定其影响作用很小;如果回归系数与参照标准相比很大,则判定其影响作用很大。如前文所述,作为控制变量的学习行为是符合人们常识的、经过实践检验的、且是人们普遍认可的对学习成果有重要影响的变量,所以本研究将回归模型中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学习行为作为参照标准。endprint

为度量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大小,本研究提出相对影响强度系数的概念,以下简称为影响强度系数,并通过如下3个步骤对其进行定义:①计算回归模型中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学习行为变量的回归系数,将其算术平均值作为参照标准,用作分母;②计算回归模型中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利用图书馆变量的回归系数,将其算术平均值用作分子;③将分子除以分母的数值作为影响强度系数。其中①中计算出来的分母值表示学习行为变量每增加1个单位,学习成果的平均增加值,②中计算出来的分子值表示利用图书馆变量每增加1个单位,学习成果的平均增加值。下面举例说明影响强度系数的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的意义:

图书馆整体利用对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4个学习行为变量具有统计显著性,他们的回归系数平均值为0.095;图书馆整体利用变量也具有统计显著性,其回归系数为0.089;则图书馆整体利用的影响强度系数为(0.089/0.095=)0.937,计算结果表明:图书馆整体利用对学习成果的影响与参照标准的影响效果相当,这说明图书馆整体利用对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有很强的正向影响。此外,同时控制背景特征变量和学习行为变量的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图书馆整体利用与创新实践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0<0.05),偏相关系数为0.131,说明图书馆整体利用对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有积极影响。综合考虑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的计算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图书馆整体利用对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有很强的正向影响,影响强度系数为0.937。

4.2 读者感知对影响力的提升作用

2000年版的ISO9000对满意度的界定为:顾客对其要求被满足程度的感受。在图书馆研究领域,读者满意度可作如下定义:读者对其要求被图书馆满足程度的感受。在实证研究中,常用读者的实际感受值作为度量,此时称为简单满意度.也即读者感知。2003年,保罗(R.POLL)在论述图书馆的成效评估时,深入讨论了读者感知对学习成果的作用。他认为,读者感知不是读者态度、行为、知识、技能改变的直接原因,而是这些改变的基础,高的读者感知水平可以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接受程度,继而提高他们从图书馆的利用和服务中受益的能力。2010年,徐云、沈欧对高校图书馆的利用类型与学生学习成果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读者感知是促进利用图书馆向学习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考察读者对图书馆的整体感知、资源感知和服务感知是否能提升他们从图书馆获益的能力,即高的读者感知水平是否能提升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力。

为判别读者感知的提升作用,首先将调查群体划分为两组:①高感知水平组,该组内所有学生的感知水平都大于等于5.0;②低感知水平组,该组内所有学生的感知水平都小于5.0。调查群体划分的依据是,尽力使两组内人数差别不大,这样两组都有满足计算需求的足够的数据。考察群体、利用图书馆方式、对应的感知范围不同,两组内的人数也有所不同,比如:对本科生群体的整体利用情形,调查群体依据读者对图书馆整体感知的大小划分为包含299人的高感知水平组和包含531人的低感知水平组;对全体学生的资源利用情形,调查群体依据读者对图书馆资源感知的大小划分为包含761人的高感知水平组和包含583人的低感知水平组;调查群体详细划分情况见表4。

对调查群体分组后,用偏相关分析对2个组分别进行利用图书馆与学习成果的相关性检验,在两组检验结果都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前提下,通过比较偏相关系数的大小来判断读者感知是否有提升作用。为度量感知提升作用的大小,本研究提出感知提升系数的概念,并通过以下2个步骤进行定义:①计算高感知水平组与低感知水平组的偏相关系数之差;②用差值除以低感知水平组的偏相关系数。因为偏相关系数表示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影响强度的大小,所以感知提升系数表示:读者感知由低水平提升到高水平时,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影响强度的相对增加量。比如:在本科生群体范围内,考察资源利用对信息搜索能力的影响时,高感知水平下的偏相关系数为0.281,低感知水平下的偏相关系数为0.158,此时的感知提升系数计算公式为(0.281-0.158)/0.158,计算结果为77.8%;计算结果表示:在本科生群体的信息搜索能力方面,相同程度的资源利用,感知水平高的学生比感知水平低的学生多进步77.8%。感知提升作用的详细计算结果见表4。

4.3 利用图书馆与学习行为共同影响学习成果

本研究在上文考察了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净”影响,及读者感知对这种影响的提升作用,结果证明了图书馆的价值及其对办学效力的贡献。但高校学生学习成果的取得是全校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绝不是某个部门的独立贡献;是学生各种学习活动共同促成的结果,绝不是某种学习行为的特有贡献。2003年,库恩(G.D.Kuh)和戈尼亚(R.M.Gonyea)通过实证研究考察了利用图书馆与学习成果及学习行为的关联性,他们发现:虽然图书馆被认为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引领者,但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全校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到;由此,他们呼吁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与各学院、教学发展部、学生事物管理部等部门教职员工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提高信息素养的机会。2012年,马修斯(J.R.Matthews)深入讨论了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贡献,他认为评估图书馆的贡献不能仅限于以图书馆自身为视角,这样过于狭隘,而应从学生、教师、研究人员甚至学校整体的角度来评价,这种广阔视野下的评估结果可能更值得信赖。

为从学生的角度考察其学习成果的取得,本研究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对各种学习行为和利用图书馆方式进行回归分析,以识别出哪些学习行为和利用图书馆方式对学习成果有积极影响,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表5的计算结果显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相比,数据库资源利用对创新实践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的影响力更大,而且表5的计算结果中都包含了数据库资源利用,可见数据库资源利用对学习成果的重要性。本研究共发现4种利用图书馆与学习行为共同促进学习成果的方式,以全体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例,数据库资源利用与课下与老师讨论、课下与同学讨论、课上积极思考、课上认真记笔记这4种学习行为都对创新实践能力有积极影响。学生参与理论认为,学生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他们从这些经历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大。所以,提高学生在这五方面的努力程度和投入时间,可以使他们取得好的创新实践能力。endprint

为提高学生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至少需要如下4类部门的努力:①图书馆:图书馆应着重提高数据库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加强数据库资源宣传和培训力度,使读者深入了解馆藏数据库资源并有足够的检索能力来利用这些资源。②学术委员会:委员会应不断修正、强化高校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加强对各种能力的检测频率和评估手段,从制度上使学生重视这些能力的提高。③教务处:教务处应根据学术委员会制定的培养目标做好课程的组织与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将最新的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使学生在课上、课下都有更多机会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④学院:教学质量对提高学生能力极为重要,各学院应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一线教师的授课效果。

5 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①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有积极影响,本研究定义的影响强度系数可以直观地表达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影响作用大小;②不同的读者感知水平下,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大小有所不同,高的感知水平有利于提升这种影响作用的强度,本研究定义的感知提升系数可以直观地表达读者感知提升作用的大小;③存在4种利用图书馆与学习行为共同促进学习成果的情形。

5.2 讨论

由研究结果①和表3可知,利用图书馆对研究生群体的学习成果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本科生群体的创新实践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有积极影响。其原因有如下4种可能:(1)对研究生群体采集的数据过少(514人,占总体人数的38.2%)而造成较大的误差,所以不能充分判断对研究生群体的影响;(2)问卷中所列举的利用图书馆方式确实对研究生的能力提升没有显著影响,或通过利用图书馆能够提升的能力却没有被本研究涉及;(3)研究生能力的提升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要求更高,而图书馆现有的水平不足以显著影响其能力的提升;(4)最后也是最可能的原因,就是研究生群体在校时间较短,导致其学习成果的增量较小,即使利用图书馆对其学习成果有显著影响,数据分析结果也很有可能没有统计显著性;事实上,研究生被调查群体的平均在校时间仅为1.669年,而本科生被调查群体的平均在校时间达2.442年。但不管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这种结果,本研究都会继续深入探索以发现真相并努力提升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质量,从而使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积极影响在更大的群体范围内发挥作用。从图书馆的利用方式看,资源利用对创新实践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的影响强度系数最大,整体利用的影响强度系数都分别小于资源利用的系数,而服务利用却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影响更多地依赖于资源利用,所以提高图书馆资源的质量并设法提高读者对资源的使用量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内容。

研究结果②和表4的计算结果验证了保罗(R.POLL)的观点,即高的感知水平可以提高读者从图书馆的利用和服务中受益的能力。读者感知对本科生和全体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信息搜索能力都能发挥提升作用,但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方面。考察群体不同、利用图书馆方式不同、学习成果指标不同,其提升作用的大小也不同,但从总体上看,读者感知的提升作用较大。由于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有积极影响是判断感知提升作用的前提,所以无法得知读者感知对研究生群体是否有影响,这需要更为深入的后续研究来判断。对图书馆的工作实践而言,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感知水平,尤其是对资源的感知水平是工作重点。首先,高的感知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力;其次,通常而言,读者感知水平越高,他们对图书馆的利用量也越大;所以,读者感知从两方面影响学习成果的取得。

研究结果③和表5的计算结果表明,图书馆应该和学术委员会、教务处及各院系积极沟通,寻求合作,并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制定出合作提高学生能力的复合培养模式。比如对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言,课下与老师讨论、课下与同学讨论、课上讨论积极思考、课上认真记笔记这4种学习行为和数据库资源利用都有积极影响。理想的状况是,相关部门都分别采取措施:①教务处可以尝试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安排,促使学生在这4种学习行为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②图书馆也应设法提高学生对数据库资源的利用量,比如提高服务水平,提供更多的数据库资讯推介等。③各院系可以鼓励、督促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多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并培养他们及时记录问题关键点和师生观点的习惯;如果讨论的主题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并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倾向于在课下继续与老师、同学讨论问题,并通过检索、分析数据库文献来找到分析思路、发现研究方法、预判研究结论,从而为后续的课上、课下讨论做好准备;这样,检索和分析文献与讨论和思考问题交替进行、循环往复的教学形式,可能会更有效地提高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综上所述,如果图书馆的研究结果能得到学术委员会、教务处和院系的认可,就可以从制度上使学生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院系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在图书馆获得资源和服务的有利支持,使得提高教学效果的各种有益尝试成为可能,有效培养学生能力的模式也会不断地被发现并得以改进。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虽不能成为主导者,但至少是发起者、建议提供者。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的初衷是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成果,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境,考察利用图书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由于受项目资金和时间的限制,本研究只对南开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所得结论只适用于南开大学;而南开大学是我国综合性大学的典型代表之一,所以分析结论对国内综合性大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对其他类型的高校可能并不适用,这是本研究的局限所在,而国内为数极少的实证研究也都有同样的局限性。有鉴于此,笔者呼吁我国图书馆学界和图书馆实践领域的研究人员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成果,针对我国各类高校图书馆的同类问题积极开展实证研究,以系统、全面地考察我国各类高校图书馆的利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情形。若国内的研究成果把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贡献展现给读者和相关职能部门,将使图书馆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支持,为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由于本研究采用了带有多个控制变量的数据分析方法,对调查的数据量大小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并未将本馆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及各类技能培训作为图书馆的利用方式而纳入问卷之中,因为这两类利用群体的人数都很少(相对于其他的利用图书馆方式而言)。此外,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取调查数据,所以这两类群体被抽中的人数就会更少。但事实上,这两类利用方式最可能对信息搜索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是值得作为独立主题进行研究的内容,这是本研究的又一个局限所在,也是后续研究中需要重点补充的考察内容。

此外,为度量利用图书馆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强度及读者感知对这种影响强度的提升作用,本研究提出了影响强度系数和感知提升系数的概念,并分别进行了数学定义。但笔者仅从实际意义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描述性定义,而未能就其科学性给出严格的数学证明,笔者将在今后对其改进和完善,使其既具有易于理解的实际意义又具有严谨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除了能指导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外,还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思路和一整套的方法指导。无论关注的焦点怎样变化,本研究提出的问卷内容设计理念、抽样调查设计思路、控制变量取舍原则、统计计算分析思路等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致谢:本文在构思及写作过程中,获得了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的于良芝老师、柯平老师,统计研究院的刘民千老师、张巧真老师、杨建峰老师,教务处的杜君老师,研究生院的熊诗颖老师,图书馆的董蓓等老师的热情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成果高校图书馆
自学考试学习成果评价多元化研究
关于高中英语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的微探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试论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