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讯员陈贵旭潘贵荣
精准扶贫有方监督资金有道
——贵州省丹寨县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本刊通讯员陈贵旭潘贵荣
财政局副主任科员黄立祥“身入”贫困户家中了解贫困情况
丹寨县纪检组组长潘贵荣到“手挽手·一帮一”帮扶对象李阿娜家了解情况
贵州省丹寨县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身入”农家,走访群众挖“穷根”;结合实际找“病根”,及时为贫困群众开脱贫“良方”;针对各乡镇风物不一,进行产业扶贫,为贫困群众铺“钱途”;加大执纪监督力度,从源头上筑牢反腐“篱笆”,确保了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叩开了贫困群众的幸福之门。
本着不搞“一刀切”、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该县对全县贫困户进行遍访。走访干部“身入”农家、“心入”群众,白天上班,晚上手打电筒,挨家挨户走访调研,对贫困户逐户精准识别,摸清每户的基本情况,弄清贫困原因,并根据每个贫困户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做”不同的帮扶措施及方案。经过识别,全县共有扶贫重点乡镇5个,重点村9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9568户33994人,贫困发生率为21.6%。
这一组贫困数据显示,该县扶贫任务艰巨,打赢扶贫攻坚战已刻不容缓,时不待我。
精准扶贫誓师大会吹响了扶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在新一轮扶贫规划中,分两个阶段实施:在2015-2017年扶贫攻坚推动小康示范创建阶段,将减少贫困人口2.82万人,到2017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9%以下;在2018年至2020年巩固提升扶贫成效与全面小康建成阶段,到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全面小康进程达100%,三项核心指标进程均达到100%。
同时,该县向全县贫困户亮出扶贫攻坚底牌,并最终实现到村“六有”,有主导产业和专业合作社、有卫生室、有幼儿园、有文体活动场所、有金融网点覆盖、有好的村容村貌;到户“七有”,有安全住房、有安全饮水、有实用技能、有增收产业、有稳定收入、有社会保障、有余粮余钱,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找准病根,需下良药。为实现上述目标,该县制定了《关于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意见提纲挈领,突出结对帮扶、产业扶贫、教育医疗、金融扶贫、移民扶贫、基础设施扶贫、就业培训和兜底救助等到村到户,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比如,对于无法进行创业、就业安置的贫困户,通过探索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建立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机制,设置环卫保洁、安全保卫等公益性岗位进行扶贫,按照自愿申请、公开报名的原则招收贫困劳动力就业,从而实现贫困劳动力就近安置就业。
扶到点上,扶在根上。该县通过“54321”干部结对帮扶模式开展“手挽手·一帮一”活动,让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与贫困户打老根、结“亲戚”、拔“穷根”。目前,全县共有97个单位2510名干部职工与7243户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3000多名各级干部完成14068户贫困户遍访,并建立贫困台账;近百名县级医务人员结对帮助161个村卫生室;46家企业与488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全县1957名中小学教师结对帮扶、监管9167名留守学生。活动开展以来,已帮助8400余户贫困户制定帮扶计划,协调解决项目资金2630多万元,办理好事实事1.8万余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的“输血”扶贫只能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却不是长远之道,为了让贫困户的家庭成员有技傍身,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该县把抓教育、抓技术培训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良方”,让贫困群众子女练就“金刚钻”,揽上“瓷器活”。
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全县精准扶贫建立贫困户学生档案6041人,其中5365名贫困学生获得扶持,占贫困学生总数的88.8%,受获学生中幼儿654人、小学生2760人、初中1457人、高中阶段学生353人、大专以上141人,累计扶持资金977.34万元,切实解决了寒门学子“望校兴叹”的问题;指导和帮助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41716人,年总收入12.5亿元,其中贫困户外出务工13905人,年总收入4.2亿元;全县新增就业12306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4213人;完成培训55期4528人,其中产业培训39期3178人、转移就业培训16期135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需要培训2689人,已完成培训2207人。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造成丹寨农村群众贫困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贫困群众很难翻身的难题。该县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作为摆在“决战十三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任务,县、乡、村拧成一股绳抓好做实,切实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治得好病。截至目前,该县参加新农合35696户151683人,参合率达99.11%,其中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53425人,贫困人口参合率达99.09%。去年,该县贫困人口共住院治疗9759人次,发生费用1081万元,其中新农合报销764万元,大病救助补助62万元,其他救助0.44万元,救助比例达77%。
树挪死、人挪活。该县紧紧抓住列为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试点县的机遇,本着“挪穷窝、拔穷根、能致富”的理念,在县城黄金地段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房建设,让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的群众搬迁进城,解决“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问题;同时,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为搬迁进城的困难群众“制造”就业岗位,增加群众就业收入。目前,建成廉租住房6130套、公租房968套,帮助进城务工贫困群众解决临时住房问题;投入资金4.6亿元,建成生态移民房2794套25.9万平方米,兑现补助5443.2万元,12837名贫困群众实现了进城梦。
兜底救助,纾难解困。对于“三无”人员的精准帮扶,该县大力实施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救灾救济、粮食救助等“兜底”救助,解决“三无”人员等特殊困难人群的现实困难。目前,实施医疗救助1355人次,总救助447万元,人均救助3297元;实施临时救助649人次,总救助46万元,人均救助709元;救灾救济1320人次,总救助208万元,人均救济1578元;粮食救助2690户5932人,总救助409吨。
强基础,重普惠。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该县举全县之力,大力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小康房等“美丽乡村”建设“六项行动”计划,让“德政工程”普惠“三农”。目前,全县通村沥青(水泥)路72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建成通组(寨)公路及人行步道253公里,覆盖100个村寨;解决了9.32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人饮工程全覆盖;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1538户,受益贫困户11846户;完成农村电改17078户,受益贫困户6831户;3G信号实现全县全覆盖,1/3的行政村覆盖4G信号,有线电视网络覆盖0.7万户,行政村通宽带覆盖率达87%,开设农村快递服务网点8个;小康寨累计完成投资2937万元,项目覆盖到6个乡镇56个行政村,受益贫困户达6875户27806人。
开船看涨潮,行动看时机。京东集团将依托自身的运营模式优势和社会影响力,启动实施丹寨京东特色馆和丹寨县农村电商服务中心两个扶贫项目:通过丹寨县线上线下特产馆,甄选丹寨优质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等特色产品,通过京东平台的策划、展示及销售,让丹寨黔货走出“山门”,卖得好货好价,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京东在区域内的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整合线上线下推广渠道,促进电商化的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提升城乡生活品质。
自京东企业落户丹寨以来,吹活了丹寨农产品销售的“一池春水”,丹寨县先后建成电子商务创业产业园,“云上丹寨电子商城”在淘宝、京东、微商等10家电商平台上注册电子商务交易796家(次),共完成电子商务交易2500万元。
工业反哺农业,是该县实施精准扶贫的一妙“良方”。贵州晟世锦绣民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入驻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苗族“绣娘”蜡染、刺绣等手工技术优势,解决350-450个就业岗位,带动本地50个村寨农村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目前,该企业为她们在家门口提供就业岗位达6000个左右,成为家里经济收入的“半边天”;贵州昌昊中药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合作社”的“连锁种植模式”,让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种植中药材等实现收入,脱贫致富。目前,该公司已在丹寨县内发展合作社23个,联系42个村,带动1000人次种植中药材,实现人均收入5000元。
“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户一策”,丹寨县各乡镇风物不一,将各地传统优势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送项目进村,送就业到户,送岗位到人,村村有良策、人人有岗位的格局,走出一条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造血式”脱贫路子:
——龙泉镇卡拉村,素以编制鸟笼驰名,呈现出家家编制鸟笼,户户都有鸟笼,人人都是艺人的场景。全村成立了鸟笼协会,采取“统一标准、统一规模、分散加工、集中销售”的管理生产鸟笼,在网上销售鸟笼,远销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2015年鸟笼产量达到13万只,30%通过互联网销售,从事鸟笼加工的农户年创产值800万元,户均收入4万元,由贫困走上富裕,小小鸟笼为卡拉村编制了美好的生活。
——兴仁镇城江村将西瓜种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抱团形成集团规模,成为丹寨县远近闻名的城江村“一村一品、特色生态”的大棚西瓜之乡。种植辐射到了县外的麻江、黎平、三都3个县和县内的部分乡镇,今年种植面积达2300亩,带动农户近200户,城江西瓜畅销贵阳、凯里、都匀等县市,2016年第一季度西瓜就收入1000万元,预计全年收入2100万元。“现在,城江村青年人不去外地打工,而是到外地租地种植大棚西瓜当老板。”城江村支书潘坤莲说。
——扬武镇洋浪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产业村”,全村103户472人从事蔬菜产业、产业规模达445.7亩,2015年种植蔬菜收入260余万元。在洋浪村的带动下,周边6个村寨的148户663人加入洋浪村永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产业700亩。目前,合作社会员达251户1135人,种植规模1100亩,今年合作社的黑皮冬瓜早早就被山东寿光、广西南宁、重庆、贵阳等客商抢购下单,采购量共500万斤,收入将达250万元。
该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因地制宜引导各村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户一策”的产业村寨,犹如一股股春风,吹拂城乡各地,风生水起。
经上级批复,该县完善了《丹寨县统筹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开展脱贫攻坚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既形成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又破解了资金“碎片化”、项目“随意化”、权力“部门化”的难题。
目前,该县投入村级集体经济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共计3512万元,覆盖66个贫困村3200户11789人;投入产业资金达1824.31万元,覆盖带动贫困村29个,贫困人口3336人;投入基础设施资金达12017.82万元,覆盖贫困村35个,贫困人口9671人。
强化执纪问责,敢于“亮剑”。该县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着力整治收受红包、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行为,严惩滥发奖金津贴、职工福利和赠送购物卡、土特产等“四风”问题,切实做到查到一个、处理一个、震慑一片,维护中央八项规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从源头拒腐防变——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问题15件18人,给予党政处分14人,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典型问题3件。其中党纪处分4人、政纪处分9人、党政纪双重处分1人;涉及正科级干部4人,副科级干部2人、一般干部8人。4名干部主动将他人所送“红包”及购物卡共计1.9万元上缴廉政账户。
确保群众得实惠,是丹寨县开展专项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县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干部利用“大督查、大自查”等举措,多渠道、全方位排查和收集问题线索,集中核查突破——
今年以来,该县派出100名干部带着“钢卷尺”、皮尺、机械式测距轮、电筒分赴六个乡镇,掀起新一轮信贷扶贫、医疗救助、农村饮水、“一事一议”民生资金项目全覆盖的严格监察行动,以最大限度确保国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上轨道、不变形,落实到位。
“拧紧”监督“发条”,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该县为了让最多的利益更加惠民,让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把专项监督工作摆在首位,加强对教育、民政、卫生等领域民生资金的监管,“拧紧”监管“发条”,既向各职能部门、乡镇实施监管,又向村、社区等“微权力”方面“亮剑”,确保扶贫资金用对人、用到位——
在开展专项监察中,该县76名纪检监察干部用了28天时间,走遍了91个村(居),完成检查家电产品23859件,涉及财政补贴资金578万元。如数收缴19家经销商“假购买、以小报大、以差充优”等形式的违规违法资金126余万元,对涉嫌违法犯罪的1家经销商进行批捕。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该县各级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政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强化党员干部的规矩意识、底线意识;建立完善了《丹寨县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会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丹寨县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以此强化源头治理,防止出现新的违纪违法行为。
(本栏目责任编辑: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