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莺楹
地方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探索
■袁莺楹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ilne Cousres)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1]。本文探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迅猛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建设推广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教高〔2015〕3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文件指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2]。文件要求高校立足自身实际,自主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坚持应用驱动,建以致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扩大在线开放课程的受益面,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和制度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化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发展不均衡由来已久,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东部省份、城市等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则普遍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只有少部分人通过高考等选拔方式可以进入名牌高校学习,选修名课,聆听名师教诲。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出现,使得教育通过互联网方式,打破时空限制,不设置学习门槛,向更多的社会公众提供了走近名校、名师、名课的机会。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解决高等教育均衡化问题,将更具效益。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在线开放课程可以缩短与国外教育水平的差距,学生可以不出国门,学习国外名校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可以在国际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与世界各地的老师、同学沟通交流,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成为可能。
(四)提高学校影响力的需要。MOOC等在线开放课程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国内众多高校充分认识到在线开放课程的吸引力,都在积极建设各自的优势课程,大力发展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以期吸引国内外更多的关注,在高校竞争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学校声誉,吸引更多更好的优质生源。
2012年以来,在线开放课程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股热潮。它具有超强诱人的优势,降低了高等教育的门槛和学习成本,切实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特别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这给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高校的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许多地方高校也不甘落后,通过校级立项方式大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但在课程开发和推广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障碍和问题。
(一)经费资助不充裕,技术条件落后。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是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果,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结果。在线开放课程一般需要流畅的网络速度、精美的视频效果,以及一些辅助的教学形式,比如在线作业、提问、讨论、考试等功能实现。所有这些都要求要有专业的摄影设备、专业的技术团队,强大的网络和服务器支撑以及专业化的软件支持。这些条件不光在建设时需要,在课程持续维护期也需要。但是,目前我国多数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不充裕,对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投入有限,这些都明显制约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还是持观望犹豫和甚至茫然的态度,自己动手建设的课程很少,大部分高校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引进其他重点高校建设推出的开放课程。即使已经着手建设的高校,也基本采取各自为战、各自为营的封闭课程开发模式,高水平、高质量、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有特色的课程目前很少。
(二)教师对在线开放课程认识不够,建设积极性不高。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理念的影响,教师对高等教育新技术和新思想缺乏敏感度、关注度。对于以慕课为代表在线开放课程认识不足,更有一部分教师在开放课程等信息技术化手段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对自身职业发展的何去何从产生疑问,担心会有大部分的专业教师找不到出路。还有一些教师对在线开放课程带来的教学模式改革关注甚少,不能够适应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方法改革,认为教学改革加重了任课教师的课业负担,需要邮件、发帖、回帖等方式回答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耗时多,压力大。
(三)课程缺乏竞争力,存在重复建设情况。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地方高校积极吸收知名高校优秀的课程资源,也使知名高校与地方高校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于是,一些地方高校也开始尝试投入资金建设慕课。但是由于缺乏前期的充分调研和课程的遴选,造成课程的重复建设或仓促地推出,建设的在线开放课程缺乏竞争力。有的高校选择的课程与平台上的现有课程重复且与之相比没有明显特色或优势;有的高校仓促建设暂时没有同类课程推出的在线课程,课程局限于实际应用和推广,课程建设效果甚微,局限于校内,甚至淘汰。
(四)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和推广缺乏共建机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结果,它降低教育成本,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于是很多地方高校也跃跃欲试,加入在线开放课程开发的大溜,但是地方高校经费来源少,校际间的发展程度不一致,信息化水平不均衡,建设的侧重点不同,课程的建设团队常常是各自为战,校际间缺乏沟通交流,更谈不上校际合作,浪费了资源和精力。
在慕课建设浪潮中,中国高校也纷纷启动了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在线开放资源的共享像“海啸”一样掀起了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在改革的浪潮中,对地方高校将如何面对,采取怎么样的策略才能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一)为在线课程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跟教育部以及某些部委隶属的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不充裕,能够投入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资金、师资以及技术条件比较有限。但地方不能因此固步自封,而要积极投身在线开放课程带来的教学改革中,谋求发展。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考虑到地方高校发展中存在的经费不足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地方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自身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在课程教学上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将在线开放课程融入到传统课堂教学中去;切实将教学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经费优先教学,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配备先进的基础设施,制度保障教学,给予课程建设团队政策上的支持,将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引入课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加强对在线开放课程的认识,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融合,地方高校一线教师应从思想上重视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借助信息技术,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地方高校应开展相关研讨及培训讲座,提升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学生对在线开放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从历史的眼光看,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课程教学或者完全的线上学习都不是今后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才是今后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模式。地方高校应在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教师运用在线课程平台,积极创新教学新模式,同时对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开发的教师给予政策支持和倾斜,配备相应的教师助手,给予相应的物质待遇,以保证线上开放课程的持续、有效发展。
(三)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特色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教学名师在各大平台上共享了较多的优质在线课程资源,课程种类多,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地方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引进符合本校需要的线上课程,例如可以引进文化素质类通识课程,弥补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缺陷;可以引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理论课程,采取翻转课堂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此外,多数地方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以及校本课程,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开发特色课程,用具有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的“偏门”来面对国内知名院校快速增长的在线课程,同时也可探索建立传播本土教育与学术成果的课程平台,宣传地方、服务地方。借助这个强大的媒介平台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在社会面前,展示自身实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声誉。
(四)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共建共享在线开放课程。一门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及推广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需要教师及技术工作人员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在地方高校经费紧张、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高校还是单打独斗,各立门户,不仅浪费时间、精力、财力,课程的建设效果往往也不佳。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加强校际的交流合作,探索校际间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合作机制。地方高校通过在线课程建设平台,共同建设某一门课程,既节约各校的开发成本,又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强强联合提高课程的建设质量,从而扩大在线开放课程的辐射面。
[1] 教高〔2015〕3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
[2] 王友富. 从“3号文件”看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趋势[J].中国大学教学, 2015,(7):56-59.
南通大学教务处,江苏南通 226019)
(责任编辑:赵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