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十八史略》中的女性间谍

2016-03-02 21:32李瑞雪
现代语文 2016年16期
关键词:间谍女性

○李瑞雪



《小说十八史略》中的女性间谍

○李瑞雪

摘 要:陈舜臣被称为“日本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第一人”[1],他发表了一百多部各类著作,获得过多项文学大奖,影响巨大,受到日本读者的追捧。《小说十八史略》是他根据中国古代从神话时代到南宋灭亡的历史背景创作的历史小说。文章主要选取陈舜臣塑造的女性间谍形象——妲己、骊姬、貂蝉,来分析陈舜臣对正史的解构,以及被重建的古代女性形象。

关键词:《小说十八史略》 陈舜臣 女性 间谍

《小说十八史略》是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在1977年创作的。这本历史小说自发行就受到日本人广泛的欢迎,成为日本长销不衰的中国历史题材作品。这部作品在表面上是依据元代史学家曾先之的作品《十八史略》所作,但又与其呈现出很大的不同。在《小说十八史略》中,陈舜臣对历史进行了重新的推理和建构。尤其是对女性形象的塑造,陈舜臣打破了传统伦理道德对女性的桎梏,使她们呈现出独立、智慧、更富魅力的人格价值。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些著名的女性间谍,如西施、貂蝉等。陈舜臣根据自己的推理和想象,塑造了不同的女性间谍的形象。

一、妲己:过河就被拆桥

无论是正史文献还是传奇小说,苏妲己从来都不是正面形象。她在古代史料和小说的叙事中,一步步变成一个罪行累累、颠覆国家的红颜祸水。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妲己罪孽的记述基本将她在历史上的红颜祸水形象定型。之后,西汉刘向所编著的《列女传》把妲己列入“孽嬖传”,与母仪传、贤明传等构成鲜明对比,加深了她的妖孽形象。到了明朝,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彻底把妲己“妖魔化”,以她被狐妖附身为依托,描写她所犯的罪行更加没有人性。之后,《封神榜》等各种影视剧的流行,使得妲己的“妖魔化”形象深入人心,红颜祸水的定论无可撼动。

而在陈舜臣创作的《小说十八史略》中,妲己被描述成周的卧底间谍,是任务成功之后就被周武王弃如敝履,为平息舆论而牺牲掉的工具。

在纣王因暴虐渐失人心之时,周文王及其子周武王和周公旦就想要推翻商王朝,奈何时机未到。周公便欲施美人计,领养了绝世美女所生的婴儿,从小就调教他如何对男人灌迷魂汤。在《史记》中有明确的记载,“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2]可见,姬昌确实出于政治目的向纣王敬献过美女,也有可能培养他们做间谍,妲己有可能就是其中之一。但是陈舜臣笔下的妲己又不知道自己是作为一个间谍被培养,是从她婴儿时代无意识时期被专门调教:

倘若她的举止有任何不对劲,纣王一定会起疑心,而事实上,不但绝无这等情事,似乎连妲己本身都不知道自己是在这个目的之下被培育出来的。因此,她的一举一动无不自然,而她的一颦一笑无不使纣王欢天喜地。[3]

这样一来,书中的妲己纵然再残忍暴虐,都是周公所为,甚至文王为谏纣王废炮烙之刑而献上洛西之地,自此获得的仁慈之名也是周公宣传的作用,妲己是周公为毁灭商王朝而训练的一个武器。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培养美女间谍的行动应该是王室成员都知道的事情,周公只不过是一个直接的执行者。那么,当目的达成,统治阶层当然不会想要承认“妖妇”的同志地位,一个替天行道、英武开明的开国之君当然不会愿意承认自己的天下竟然是利用一个女人做了那么多残忍之事而赢得的。所以,当然要杀掉她,尤其是妲己竟然知道自己是被刻意培养的间谍,不杀掉她,如果事情败露,就会影响统治阶层的形象。

近些年来,也有学者从这个角度为妲己平反。刘士林教授在《妲己本事考》[4]一文中,持的观点与陈舜臣相似,认为妲己是姬昌、苏护等人策划的美人计。刘洁在《浮出历史地表——妲己形象试说》[5]一文中提出妲己妖魔化形象的塑造,是周朝统治者为论证本身统治地位的正当性,对商纣王和妲己的“暴虐”进行的刻意渲染;是后世史家为了让统治者吸取殷纣亡国的教训,对历史事实进行不断夸大的结果;同时,也来自于男权社会的产物——“女祸”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潜规则是为尊者、贤者讳,因此在总结历史教训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把罪责全部推给了女性,而真正应该承担历史责任的帝王则可以轻易地得到宽恕。”[6]陈舜臣笔下的妲己虽然也确实在倾覆商王朝中起了重要作用,可是,这幕后的主使是男人。这样,便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为贤者讳”的规则,也间接质疑了根深蒂固的“女祸”论。体现了陈舜臣跳脱中国传统文化,用新的更具现代性的眼光看待历史的独特性。

二、骊姬:以身事贼为复仇

“骊姬之乱”在晋国历史上是一大转折点,从此晋国公室力量被大大削弱。骊姬是晋献公在讨伐骊戎时得到的美女,骊姬到了晋国之后, 受到晋献公的宠幸, 被立为夫人。在生子奚齐之后,便开始谋上太子之位,欲立其子。《国语》《左传》《史记》对骊姬的计谋都有记述,大致的故事框架基本一致。

一直以来,正史之中留下的骊姬形象,都是工于心计,有政治野心,肇乱国家的红颜祸水。骊姬在为其子谋求太子之位的过程中,耍尽心机。下毒构陷太子,可谓用心狠毒,手段卑劣。并且向献公哭诉:“太子何忍也!其父而欲弑代之,况他人乎?且君老矣,旦暮之人,曾不能待而欲弑之!”[7]如此,逼得太子申生在新城自杀身亡。之后,又诬陷重耳、夷吾也参与了毒胙之谋,使他们惧而出奔。骊姬这样一步步的,使得太子自缢而死,诸公子流亡他国,导致了晋国长期的政治大动荡。二十六年夏,献公病重,立奚齐为后继之君,令大臣荀息辅政。可惜骊姬的太后只做了一个多月,支持夷吾的里克便发动政变,杀死了奚齐、荀息,骊姬也在政变中被杀死。

陈舜臣在《小说十八史略》中,完善了“骊姬之乱”的原因。陈舜臣站在骊姬的角度立场上,推想骊姬的一系列谋划,并不是为了夺得太子之位,而是为了复仇。陈舜臣推测,因为骊戎是个小国,而小国存活的法则就是要有高度的智慧。那么,这个从聪明之地走出来的女性必不是一般的女性,而是一个有高度智慧的女性。她认为故国灭亡和自己有关,陈舜臣在晋献公征伐骊戎获得骊姬姐妹时,也叙述了他因为抢在齐桓公之前得到美女而沾沾自喜。所以站在骊姬的立场上,国家因为自己而被灭,她又是一个很爱国的人,必会下定决心为国复仇。

复仇!我一定要把晋国搞得支离破碎!这是我报答可爱故国的唯一方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绝不在乎牺牲自己!当然更不在乎自己的清白被糟蹋![8]

骊姬并无母国依仗,凭借一女子之身,想要达到祸乱晋国的目的,是很难的。首先,要得到晋献公的宠爱。所以,骊姬的报复行动是在生下奚齐之前就决定了的,并不是要为奚齐谋太子之位。甚至在申生死后,重耳、夷吾奔走在外,骊姬还写信让他们归国。她只为挑起争端,祸乱晋国。并不是为奚齐考虑,甚至不惜牺牲奚齐。在骊姬的复仇行动中,陈舜臣采用了《史记》和《左传》的史料。

站在骊姬的立场上,亲见自己的父母亲人,故土国家被晋献公灭亡,自己还作为奴隶被俘虏,内心燃起复仇之火,合情合理。而且,一个弱女子,身负国仇家恨,以身事贼,以一己之力为举国雪耻。这应该是个满赋正义性的悲壮故事。可是,在男性话语权之内,这个本该和勾践一样,卧薪尝胆立志复仇的“女杰”形象,就变成了贪权狠毒,狐媚乱国的“祸水”。

在交代骊姬的结局的时候,陈舜臣没有按照史料的记载。而是给出了不同的推测,很值得推敲。《史记》记载的是荀息受晋献公嘱托辅助奚齐登上王位,至死忠君。陈舜臣改变了荀息的行为,认为是他揭穿了骊姬想要祸乱晋国的目的,把原本献公嘱托她送出国内的奚齐留在了国内。这样,重耳和夷吾就会联合起来对抗奚齐势力。重耳归国之后,当上国君,晋国一定会被治理得很好。这样,助奚齐登上王位只是荀息的一步棋,最终是为了国家安定。骊姬得知后,自知复仇行动无法继续,投水自尽。陈舜臣为骊姬写了一个精彩的结局,如果不是荀息揭穿,骊姬的行动很有可能成功。虽然,她不能像勾践一样复国,骊姬并不是报着掌权的目的行动的,即使复仇成功她的下场也可能是在政变中被杀死。

“把晋国长达二十多年的一场内乱归罪于一个女子,不仅不公正,而且极容易抹煞历史的复杂性,使血腥的历史失去其凝重而变得浅薄,从而使人在历史面前丧失反思与自省的能力。中国历史上的女色祸国论的误区,不仅是在为统治者开脱罪责,更重要的是它阻碍了人们从更加深刻的层面上去认识历史的教训。”[9]如此,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分析“骊姬之乱”这一现象。比如说,骊姬的手段生硬幼稚,漏洞百出,晋献公这么睿智的一个君主不可能看不出来,所以废太子申生的想法本来就是晋献公考虑好的,骊姬只是起到了从旁协助的作用。[10]相比于国内学者打破正史的另类猜想,陈舜臣推理的故事更加完整生动。把骊姬塑造成一位独立、有个人理想、并用自己的智慧完成复仇行动的英雄。

三、貂蝉:借刀杀人使离间

貂蝉,一步离间计成功的诛杀了国贼董卓。“董卓之乱”在历史上是大事件,可是,正史上却没有貂蝉的任何记载。

《三国志》中只是记述了董卓家有一位丫鬟,“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11]于是萌生杀机。加之王允利用吕布的见利忘义,董卓本身“狠戾贼忍,暴虐不仁”的性格,促使吕布最终出手杀了董卓。《三国志平话》根据“布与卓侍婢私通”这一情节,添设了人物貂蝉,记述她本是吕布之妻,被王允发现后献给董卓为妾的故事。杂剧《连环计》与其情节基本一致。在这两个文本之中,貂蝉本身没有任何的性格特点,她只起一个串联故事的“工具”,只是有美色,然后任意被人利用。况且,这两个文本之中的逻辑也存在问题:貂蝉既为吕布之妻又怎么会被王允送给董卓?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又塑造了更为深刻的貂蝉形象。貂蝉变成了王允的养女(歌妓),王允为董卓吕布勾结为所欲为而忧愁苦闷。貂蝉见此,为报答王允的养育之恩万死不辞,甘愿以身犯险使连环计。这样,貂蝉的形象变得生动起来,是为报恩人情谊,为保国家大义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巾帼英雄。这样的貂蝉形象“被赋予了传统的道德文化内涵——‘忠义’,与全书‘歌颂忠义英雄’的基调合拍”[12]。《三国演义》把她塑造成了一个用美貌和智慧完成了忠臣义士、猛将勇夫不能完成使命的奇女子。尽管如此,貂蝉还是跳脱不出只是一件政治斗争工具的命运。“操将吕布妻小并貂蝉载回许都,尽将钱帛分犒三军。”[13]自此,罗贯中就不再交代貂蝉的事情了。当她的任务完成,结束掉董卓之死这条线,她就只能落得个“无迹可寻”的命运。关于貂蝉的下落就有很多版本流传。在杂剧《关公月下斩貂婵》中,貂蝉依然被人利用,以色魅主,最后被正义的化身关羽斩杀。

而在《小说十八史略》中,陈舜臣首先记述了貂蝉的身世。貂蝉本是一名富豪的女儿,全家皆为董卓所杀。她发誓必报此仇,遂与丈夫离婚,沦为妓女,依靠绝世才貌混进董府为侍妾。陈舜臣关于“貂蝉与董卓有杀父之仇”的推理并非完全没有可能,董卓本身残忍嗜杀,初进洛阳便放纵手下残暴百姓。

之后,貂蝉以一女子之身,设计杀害董卓。先是以旁人没有察觉的方式勾引吕布,让吕布暗恋上她。然后放出“吕布与貂蝉有染”的谣言,让吕布不得不为了她而杀掉了董卓,完成了自己的报仇计划。这样一来,离间计完全是貂蝉自己的主意,目的是为了报杀父之仇。王允变成了一个旁观者,貂蝉摆脱了只是政治斗争工具的命运,成为了一个有独立人格、有思想、有能力的人。

结语

伍尔夫认为,长期以来,父权社会以男性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为依据,剥夺了女性掌握资源的权力,导致女性经济地位低下、教育背景缺失、生活阅历不足,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庸品存在。她们被迫退到历史的边缘地位,在男性的书写下形象被严重扭曲。女性受严格的伦理道德的束缚,失去了自我的个性价值,稍有逾越便被冠以“红颜祸水”等名号大加斧钺。陈舜臣在《小说十八史略》中塑造了一批不同于正史的女性间谍形象,她们有勇有谋,走出家庭,参与到政事中,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

(本文为大连外国语大学优秀学位论文培育项目中期成果,项目编号:DWYJSLW2015003)

注释:

[1]集英社新书案内:《who is 陈舜臣?》,集英社,2003年版,扉页。

[2]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6页。

[3]廖为智译,陈舜臣:《小说十八史略》(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页。

[4]刘士林:《妲己本事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5]刘洁:《浮出历史地表——妲己形象试说》,殷都学刊,2010年,第3期。

[6]蔡美云:《隋唐演义的女性观》,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3期。

[7]司马迁:《史记·晋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45页。

[8]廖为智译,陈舜臣:《小说十八史略》(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3页。

[9]张立新:《“骊姬之难”的文化内涵和悲剧意味》,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0]李竞涵.《从〈史记〉载录看“骊姬之乱”的真相》[J].大众文艺,2009,(15).

[11]陈寿:《三国志卷七·吕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5页。

[12]何晓苇:《论貂蝉形象的演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3]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77页。

(李瑞雪 辽宁大连 大连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 116044)

猜你喜欢
间谍女性
小心!间谍就在身边
寻找真正的间谍
谁是间谍?
史上最强的双面间谍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我是间谍